天天看點

開學後,上學的是孩子,考驗的卻是父母

開學後,上學的是孩子,考驗的卻是父母

開學後,上學的是孩子,考驗的卻是父母

為人父母是一場不能假手他人的事業,孩子的成功,無不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是以,在教育這件事上,你把時間花在哪裡,成功的花就會開在哪裡。

作者 | 可樂媽

前段時間,“神獸”們陸續開學了。

在朋友圈裡,經常能看到有父母興高采烈地慶祝,把“燙手山芋”送走了,自己解放了。

然而,教育孩子是一場隆重且漫長的考試。

最終的答卷是多一分,還是少一分,孩子将面臨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面對育兒這道需要用一生去回答的難題,如果父母能讀懂以下這三大公式,相信很多事也就豁然開朗了。

開學後,上學的是孩子,考驗的卻是父母

5-2=0

教育界有個著名的公式:5-2=0

其中,“5”代表了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的五天時間,“2”象征着孩子周末在家接受教育的兩天時間。

這個公式提醒我們,若是家庭教育跟不上,再好的學校教育也是無用的。

是啊,養孩子就像種樹。

學校教育是陽光,是雨露,但歸根結底,家庭教育才是樹的根基。

正如教育部前部長陳寶生說的:

“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的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

之前,上海有個小男孩曾因離家出走登上了熱搜。

被民警找到後,男孩委屈地哭訴,自己寫作業時遇到了問題,需要媽媽的幫助,可媽媽隻顧着玩手機。

開學後,上學的是孩子,考驗的卻是父母

這一幕,何嘗不是千千萬萬個家庭的縮影呢?

試想一下:

一個孩子在學校裡好不容易養成了認真、負責的學習态度,可一回到家,父母要麼在刷視訊,要麼在打遊戲,嘴裡還催促着孩子快去寫作業。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裡,我們的孩子能拒絕誘惑嗎,能專心讀書嗎?

要知道,對一個孩子來說,最佳的課堂是家庭,最棒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學區房就是家裡的書房。

還記得今年聯考考了726分的楊同學嗎?

開學後,上學的是孩子,考驗的卻是父母

滿分750分,他國文132分,英語144分,剩下的數學和理綜都是滿分。

成績出來後,有網友曝光了他的家庭背景:

原來,楊同學的母親是江西财經大學的一名老師。

在母親的帶領下,楊同學從小就泡在圖書館裡,把讀書當成了生活中的一大樂趣。

不僅如此,母親還特别重視對兒子習慣的培養,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要求他認真、專注。

也正因母親的以身作則、嚴格管教,楊同學才能如此卓越。

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過: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再好的學校,也比不過積極好學的家庭氛圍;

老師說一千道一萬,也抵不上父母的言傳身教。

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要成為一個那樣的人。畢竟,父母才是孩子永恒的生命範本。

開學後,上學的是孩子,考驗的卻是父母

100-1=0

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學工作的陳默老師曾做過一個大膽的預言,她說以後家長見面時,很可能是這樣聊天的:

“你家孩子抑郁了嗎?”

“嗯,抑郁了,重度。”

“哦,我們家還好,輕度。”

過去,或許有不少人覺得這是誇大其詞。

但如今,越來越多觸目驚心的資料證明了陳默老師的判斷,前段時間釋出的《2022國民抑郁症藍皮書》中指出:

18歲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到總人數的30%;

抑郁症患者群體中,有50%是在校學生。

開學後,上學的是孩子,考驗的卻是父母

《少年之聲》一書中,提到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小依,因為她父母吃過不少學曆低的苦,是以生下女兒後,毅然決然走上了“雞娃”的道路。

二年級時,媽媽讓她去上超前的奧數班,小依聽不懂,媽媽就一直訓斥她;

五年級時,父母一口氣給她報了好幾個補習班,一上就是四五個小時,同時,還要讓她學英語、奧數、手風琴;

升入中學後,學到淩晨已然成了家常便飯,光周六一天,小依就要上四個輔導班……

一直以來,小依在班裡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但她父母依舊不滿意:

“别人家孩子怎麼就能考第一,你就不行?”

成績、榮譽、父母的期待……

這些成了壓在小依單薄瘦弱身體上的一座座高山,讓她一點點陷入自傷的深淵:

她總是控制不住地啃指甲,用筆劃傷手臂,仿佛隻有鮮血和疼痛才能治愈她心裡的苦。

自殺的念頭,更是一直萦繞在小依的腦海中。

其實,孩子的心理健康是1,分數、榮譽、成就都是後面的0。

隻有當1存在的時候,後面的一切才有價值;沒有1,所有的東西将歸于虛無。

全國政協副主席朱永新曾說:“孩子如果不幸福,考上了北大清華又怎麼樣,拿到百萬年薪又怎麼樣?”

如果一個孩子的人生隻有分數,他注定赢不了人生這場大考。

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就始終堅持着這樣的觀念:

甯願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她心理健康、陽光。

是以,哪怕女兒數學隻考了15分,她也沒有過度焦慮,而是想辦法幫助女兒發掘人生的興趣點。

開學後,上學的是孩子,考驗的卻是父母

最終,女兒走上了藝術的道路,成了一名普通的音樂老師。

雖然沒有成名成家,卻收獲了塵世的幸福。

身為父母,我們追求成績和特長的同時,也一定不要忘了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光環和榮耀終有褪色的那天,好的心态卻能夠讓孩子活成大江大河,雖然會遇到阻礙,但卻始終奔向大海的方向。

開學後,上學的是孩子,考驗的卻是父母

1.01^365=37.8

0.99^365=0.03

作家劉娜曾說過一句很紮心的話:

“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但我們已不是第一天當父母。

我們可以一段時間總犯錯,總是做得不夠好,但我們不能一輩子活在惡性循環中,反複傷害孩子。”

教育,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這是一個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的大工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每一天都比昨天進步一點點。

假設我們每天都改進0.01,看似微不足道,365天後,卻收獲了更好的親子關系、更先進的教育理念;

但如果我們每天都懈怠了0.01,一時半會或許看不出什麼,但日居月諸,終将自食苦果。

《傅雷家書》,堪稱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家書之一。

但少有人知道的是,傅雷先生也曾走入過教育的誤區:

早些年,傅雷性格急躁,在教育兒子傅聰的過程中,總是不夠有耐心。

直到兒子出國後,傅雷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寫信向兒子道歉:“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償不了這種罪過。”

後來,傅雷不斷學習反思,并及時調整教育的方式。

經過傅雷日複一日的努力,父子倆終于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對此,傅雷感歎道:

“孩子,我在你身上得到的教訓,恐怕不比你從我身上得到的少。

尤其是近三年來,你不知我對人生多增了幾許深刻的體悟:從與你相處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

但遺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這樣的遠見和耐心。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對父母。

兩個人都是事業型人格,生了孩子後,就把兒子扔給老人,自己忙工作去了。

後來,當孩子進入學校後,每每出現問題,老師聯系家長,希望和他們一起商讨出個解決的辦法時,夫妻倆總是敷衍道:

“老師,不好意思,我現在正在開會/出差,晚一點再說可以嗎?”

殊不知,每一個“晚點說”,都是對孩子成長的耽擱。

如今,他們的兒子長大了,也徹底被養廢了:

不僅整天遊手好閑,就知道窩在家裡打遊戲,還對父母非打即罵,時常抱怨他們藏着錢不給自己。

這不禁讓人想到了教育學上的“剪刀效應”:

孩子小時候都差不多,但因為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成年後的樣子卻是天差地别。

開學後,上學的是孩子,考驗的卻是父母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

面對孩子時,如果我們每天都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陪伴,多一點鼓勵,短時間内,或許看不出任何變化。

但時間一久,那些你埋下的種子,終會開花結果,漸漸改變孩子的未來。

開學後,上學的是孩子,考驗的卻是父母

有句話說得好:

“優秀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産物。”

開學後,上學的是孩子,考驗的卻是父母。

沒有天生就優秀、自律的孩子,有的隻是默默付出,不斷學習、反思并調整自己教育方式的父母。

孩子的成長是一場無法倒退的直播,錯過就再也無法重來。

點個贊吧,希望我們都能讀懂這三大公式,從容應對教育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在新學期裡,帶領孩子揚帆起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