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車輪上轉動的是人類的命運

作者:齊魯壹點
文|祁宇

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有句名言:“車輪上轉動的是人類的命運。”從車輪到汽車,再到未來的交通工具,交通如何塑造了人類文明?英國專欄作家湯姆·斯丹迪奇的《車輪上的曆史》通過回顧人類的移動簡史,給出了自己的解答。如今,在共享出行爆炸式增長,以及多年來有關自動駕駛汽車的各種預測之後,由氣候變化引發的社會變革,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批判性地重新審視人類與汽車的關系。通過總結過去的經驗,人類可以提出更準确的問題,并在未來做出明智的選擇。由此,才能創造出一個想要看到的未來。

車輪上轉動的是人類的命運

《車輪上的曆史》

[英]湯姆·斯丹迪奇 著

李曉霞 譯

中信出版集團

馬車流行數千年

人類發明車輪,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早期,以馬、牛等動物為驅動力的車主要用于農業,随着技術的發展,馬車開始影響城市市民生活。由羅馬皇帝圖拉真在公元前100年左右于阿爾及利亞建立的提姆加德城,從一開始就對車輛交通進行了規劃。城市面積的三分之一被用于道路建設,平均路寬超過4.5米。寬闊的道路呈規則的網格狀布局,每條都足以容納雙車道交通。很多街道都配有帶廊柱的人行道,将行人和車輛分開,坡道、馬廄區和為動物提供水的石槽随處可見。

《車輪上的曆史》指出,馬車時代的許多習慣,至今還影響着我們,比如靠右行駛的交通規則,正是始于古羅馬。在城市道路雙向行駛時,古羅馬人更喜歡靠右側行駛,這種偏好本質上可能是出于實用。大多數人都是右撇子,在駕駛兩匹或四匹馬拉的兩輪或四輪馬車時,右撇子會喜歡坐在馬車的左側,或者騎在最左邊的馬上,這樣,他揮動右手握着的鞭子,就可以抽到所有的馬匹。坐在左邊時,讓車輛靠右邊行駛更輕松,因為這樣車夫會更靠近道路中心,可以更好地看到迎面而來的車輛以及馬路另一側通行的車輛。

車輪上轉動的是人類的命運

理查德·特裡維西克于1803年建造的“倫敦蒸汽馬車”。(圖檔源自《車輪上的曆史》)

馬車的流行,還影響着城市建築的設計。友善馬車進出的拱門,以及友善乘客上下馬車的内部庭院,一度成為歐洲大型住宅的标準特征。為了友善馬車通行,街道變得更寬了,道路更直了。新興城市甚至會直接規劃出放射狀的寬闊、筆直的大道,最終條條大道彙聚于市中心。

不過,随着19世紀馬車大規模增加,這種交通工具的弊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變得越來越明顯:街道上堆積着馬糞,可以想象那種惡臭,令人無處可逃。19世紀90年代,僅在倫敦的街道上,就有30萬匹馬在奔跑;在紐約,這一數字也超過15萬。每匹馬平均每天産生10公斤的馬糞,外加約1升的馬尿。從馬廄和街道上清理數以千噸計的污穢物,成為每天城市運作中越來越大的負擔。

更讓人頭疼的是,所有這些都會對公共健康造成危害。根據《紐約時報》1894年的報道,紐約市衛生委員會的統計學家發現,“馬廄附近50英尺内的住宅和學校比離得更遠的地方”傳染病發病率普遍更高。本世紀之交時的一項統計證明,每年有2萬紐約人死于“從塵埃裡飛出的疾病”,對馬匹的依賴所造成的健康危害由此可見一斑。

1872年10月,北美暴發了一場馬流感,所有的馬匹和騾子都病倒了幾周。這一事件讓人們意識到一個嚴酷的現實:人類社會對畜力的依賴已經過分嚴重了,失去畜力對日常生活造成的沖擊簡直無法想象。

“汽車峰值”來了?

随着新型材料和推進動力技術的問世,全新的交通工具呼之欲出,人類的交通技術在近100年内的變化比過去5000年還要大。出現于19世紀上半葉的蒸汽火車和19世紀下半葉的自行車,重新定義了人們對快速出行和個人自由的态度。

此後,量産汽車的出現,更是徹底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序。通過标準化組裝,使用可互換零部件,由低技能勞工制造出大量足夠精準的特定産品,最初被稱作“美國制造業體系”。這種方法先是用于鞋子、槍支和時鐘的制造,20世紀早期開始應用于汽車生産。大批零部件供應商被吸引到大型制造商周圍,汽車制造中心由此出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底特律。

著名的福特T型車就是采用這種大規模量産的方式進行生産的。福特T型車的生産過程總共被拆解為7882個獨立任務。如此高的專業化程度,再加上流水裝配線的有序協調,使生産效率達到了一個新水準。一輛汽車的生産時間從12小時降至93分鐘,每3分鐘就有一輛新車下線。

得益于這一重大創新,美國汽車工業蓬勃發展,并迅速成長為“車輪上的國家”。1900年,歐洲在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輛大約有8000輛,美國的數量也差不多。1910年,這一數字在歐洲上升到30萬,在美國上升到45.8萬。到了1920年,這一數字則分别變為100萬和800萬。20年内,美國在道路上行駛的汽車數量增長了1000倍。随後,借助汽車餐廳、汽車影院、快餐連鎖店和休閑購物廣場等新事物的發展,汽車重塑了美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的實體和文化景觀。

車輪上轉動的是人類的命運

1908年皮爾斯-箭頭的汽車廣告。該公司的廣告總是把自己的汽車置于上流社會環境(圖檔源自《車輪上的曆史》)

不過,盡管汽車能帶來種種便利,其存在的諸多問題仍不能忽視。1895年創辦的《無馬時代》雜志在支援汽車技術時曾自豪地宣稱,由于汽車輪胎是橡膠的,“各市、鎮街道上的噪聲與車轱辘的碾軋聲将會減少”。可是在今天的紐約百老彙大街上,噪聲仍然大到讓人很難沉思靜想。在今天的倫敦市中心,汽車行駛的平均速度為每小時12.8公裡,與19世紀90年代的馬車速度基本持平。此外,汽車在一天中平均95%的時間都是閑置的,停車占用了大量土地。汽車産生的污染不但通過有毒氣體和微粒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也通過溫室效應改變氣候對地球造成了傷害。簡言之,盡管汽車污染比馬糞更難察覺,危害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直到最近,人們對汽車的熱情似乎真正開始消退。一些業内人士承認,世界正處于或者已經經曆了“汽車峰值”。在這個時間點上,汽車的擁有和使用量趨于平穩,并開始下降,全球汽車産量可能永遠不會再超過2017年的水準。

究竟是什麼讓人們發生了改變?《車輪上的曆史》認為,大多數人現在都住在城市裡,大部分車輛的行駛裡程都是在城市而不是在農村,駕駛人數的下降主要是城市駕駛人數的下降。随着交通擁堵的加劇,城市引入了停車收費區和市中心的步行區,造成停車位越來越少,越來越貴,擁有汽車的成本和麻煩随之增加。對許多城市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汽車不再被視為必需品,因為擁有了智能手機,他們就可以在網上購物或社交了。向電子商務的穩步轉變,也意味着需要開車去購物的次數減少了。在需要用車時,比如周末外出或幫助朋友搬家,共享汽車和汽車租賃服務都很容易獲得。

網際網路改變汽車

在後汽車時代,什麼會成為主導城市的交通方式?是公共汽車、火車、電車、計程車、網約車、汽車俱樂部、共享單車,還是滑闆車?《車輪上的曆史》認為,以上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單獨來看,由于覆寫區域、票務系統、應用程式、會員要求和計費系統不同,以上選項可能都不如私家車友善。但是如果将它們組合成一個産品,使用者可以通過同一個應用程式尋求服務并付費,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對于任何特定的旅程,使用者都可以選擇不同的價格和旅程時間,以及多種交通方式。他們可以根據成本、便捷程度或速度來做出選擇。實際上,市場需要做的,就是将多個交通網絡連接配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單一的、無縫銜接的、更強大的網絡。這個過程就是計算機網絡形成的過程,讓“網絡連接配接網絡”,形成網際網路。同樣的互聯也發生在交通運輸領域,形成所謂的“出行網際網路”。

業内所謂的“出行即服務”,在芬蘭赫爾辛基已經得到了應用。在那裡,火車、電車、公共汽車、自行車租賃、計程車、電動機車和汽車租賃都可以通過一個單一的應用程式獲得。這款應用程式可以讓使用者規劃路線,提前檢視價格,付款并購票。除了“随用随付”的通路模式,還可以提供月購計劃,類似于行動電話套餐,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捆綁式的各種選擇。

不過,《車輪上的曆史》指出,就像網際網路浏覽資料現在已經成為焦點問題一樣,個人出行資料在未來很可能也會成為一個焦點問題。這個問題似乎有些深奧,但是在汽車時代剛剛開始時,人們對二氧化碳排放問題的擔憂也是一樣的,因為二氧化碳排放是看不見摸不着的。與當初不同的是,今天,那些建立及使用新型出行服務的人,将有機會在為時已晚之前解決這些問題。

網際網路還将促進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理論上,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比容易犯錯的人類司機更安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全球每年約有125萬人死于交通事故,另有2000萬到5000萬人受傷,交通事故是15歲至29歲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自動駕駛汽車擁有超人般的360度視野,它們能夠預測危險,特别是能提前發現人類司機無法發現的危險。

除了更安全,自動駕駛汽車還可以讓不會開車的人享受到便利。通過使用自動駕駛汽車叫車服務往返于公交站或火車站來解決“最後一公裡”問題,可以使公共交通在人口密度較低地區,或是服務較差的“交通荒漠”地區,變得更加容易出行。《車輪上的曆史》相信,一旦技術成熟,城市居民将大量湧向自動駕駛汽車。在需要時叫一輛機器人計程車比擁有一輛汽車更便宜,進而明顯降低汽車擁有率。如此一來,又将對城市規劃、社會文化等産生革命性的影響。

車輪上轉動的是人類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