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奧本海默》如何重新整理了凱蒂·奧本海默的銀幕形象

凱蒂·奧本海默在嫁給羅伯特·奧本海默之前,她的名字是凱蒂·普甯,出生于德國。十四歲時,她随父母移居美國。少年時期,她已經展現了出色的馬術才能。青年時期,她曾加入過美國共産黨。中年和晚年時,她在奧本海默為她建造的溫室裡培育蘭花,她未能實作曾經的夢想成為專業植物學家,這對她來說是一種人生遺憾。

在《奧本海默傳》中,很多消息來源稱她為一個不快樂的女人、不負責任的母親和酗酒的妻子。總的來說,那些尊敬羅伯特·奧本海默的人對凱蒂的評價要低得多。他們認為奧本海默是一個飽受折磨的聖人,而凱蒂不是。在他們看來,凱蒂的行為和要求給已經負擔過重的奧本海默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她沒有在家庭中給予安慰,反而制造混亂,其他否定她的聲音包括:反複無常、自私、不負責任。她被稱為壞媽媽、壞女兒。她口無遮攔,總是依賴男人。總之,奧本海默的圈子認為她配不上奧本海默。

《奧本海默》如何重新整理了凱蒂·奧本海默的銀幕形象

《奧本海默》劇照

然而,在諾蘭的新片《奧本海默》中,凱蒂在奧本海默受政治迫害時表現出的忠誠和勇敢,重新塑造了觀衆對這位女性的看法。觀衆們也通過自己的解讀,感受到了這位長期被妖魔化的天才之妻的人格魅力。

成為奧本海默的妻子之前,她是誰?

在嫁給奧本海默之前,她是名叫凱蒂的獨生女和大學生。她曾有三段婚姻。1912年或1913年,凱蒂與工程師父親和母親一起,還是個蹒跚學步的孩子時,乘船橫渡大西洋移民到美國,在匹茲堡的郊區生活。年輕的凱蒂輕松掌握了第二語言,參加馬術表演,并在社交和學業方面取得成功。

1928年,她進入匹茲堡大學,并說服父母資助她獨自前往歐洲旅行。在旅行中,她迅速與哈佛大學畢業生、爵士音樂愛好者和音樂家弗蘭克·拉姆塞耶(Frank Ramsey)閃婚。然而,在閱讀了弗蘭克的日記後,凱蒂發現自己嫁給了一個吸毒成瘾的同志者,于是果斷離婚并接受了堕胎手術。

她的第二位丈夫是堅定的共産主義者喬·達萊(Joe Dallet),在諾蘭的電影《奧本海默》中,凱蒂提到他在西班牙戰場上被殺害。受達萊的影響,凱蒂加入了共産黨,在工廠門口和街上分發宣傳品,教勞工學習英語,并擔任達萊的保姆。當達萊被殺時,凱蒂告訴一位未透露姓名的朋友,她永遠不會停止對喬的愛。《奧本海默傳》中也有具體的消息來源,凱蒂在洛斯阿拉莫斯的酒友雪莉·巴内特認為喬是她一生中最深愛的人,他的死讓凱蒂無法釋懷。

在達萊去世後,凱蒂回到美國,計劃完成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大學學位。她接受了第三次求婚,她的第三任丈夫是牛津大學畢業生、放射科醫生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員斯圖爾特·哈裡森(Stewart Harrison)。盡管凱蒂并不愛他,但當時的她需要哈裡森在經濟上支援她完成學業和生活。她提出了結婚并再次改名的條件:同意她在大學期間留在賓夕法尼亞州,然後去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攻讀博士學位。

也是在這段婚姻期間,凱蒂在一次派對上遇到了奧本海默,他是一位非常高大、苗條和聰明的實體學家。這次相遇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她決定放棄博士學位追随奧本海默。凱蒂和奧本海默迅速發展了婚外情,并懷上了孩子。幸運的是,奧本海默和凱蒂當時的丈夫哈裡森在電話中達成共識,因為他們都對性問題持先進的态度,是以哈裡森同意離婚,為奧本海默娶凱蒂創造了條件。一切都進行得非常文明。凱蒂上午與哈裡森離婚,下午與奧本海默結婚。

傳記作家凱·伯德(Kai Bird)和馬丁·舍溫(Martin Sherwin)寫道:“人們對凱蒂的評判更加苛刻......因為她介入了奧本海默的道路并迫使他結婚。”在《奧本海默傳》中,描述了凱蒂追求奧本海默的情景,也描述了電話中争取斯圖爾特·哈裡森承諾離婚的過程,以便奧本海默能娶她。一切都進行得非常理智。

糟糕的妻子和母親?

關于奧本海默的家庭生活,《奧本海默傳》留給人的印象是緊張和陰暗的。他們作為父母都不稱職。

一開始,凱蒂扮演着一位學術明星的妻子,對丈夫的地位和成功感到興奮,但對母親的身份則不太滿意。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彼得·奧本海默(Peter Oppenheimer)出生于1941年,并沒有成為他父母生活的重點。在奧本海默的弟弟弗蘭克·奧本海默的傳記中,他的妻子抱怨說在哥嫂家的晚宴上“永遠吃不飽”。

凱蒂默許了奧本海默的兩段婚外情。一段是和瓊·塔特洛克,奧本海默婚前的女朋友;第二段是和臨床心理學家Ruth Tolman的感情,她是奧本海默的朋友和加州理工學院同僚Richard Tolman的妻子。這些情節在電影《奧本海默》中也有所展現。

凱蒂發自内心為奧本海默成為上司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制造原子彈的人而高興。她分享了丈夫的熱情和雄心壯志,對奧本海默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感到高興。但她還沒有意識到,在洛斯阿拉莫斯的生活對她自己來說将是一種煎熬。

《奧本海默》如何重新整理了凱蒂·奧本海默的銀幕形象

《奧本海默》劇照

從理論上來說,她似乎參與了一場偉大的冒險,但事實證明,洛斯阿拉莫斯的日常生活非常具有挑戰性。營地裡飲用水稀缺,電力供應不穩定。小賣部儲備的水果和蔬菜不太新鮮。該項目的保密性意味着丈夫不能與妻子談論工作,妻子不能向親戚透露住在哪裡。外人不允許參觀,所有郵件都要經過審查。凱蒂不是唯一一個感到被困和難以适應的妻子。《待命和湊合:戰時洛斯阿拉莫斯的女性》一書中揭露了這種情況:在新墨西哥州的山區,婦女們日複一日地變老,我們幾乎沒有我們大多數人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便利。沒有郵差、送奶工、洗衣工,也沒有報童敲門......一切都必須向安全官員報告。住在洛斯阿拉莫斯就像住在監獄裡一樣。

同時,凱蒂患上了産後抑郁症,并開始長期酗酒。當她喝醉時,她會向其他女性透露關于她性生活的非常個人的細節,包括她如何"教"丈夫前戲的藝術。1944年12月,凱蒂在洛斯阿拉莫斯醫院生下第二個孩子,展示了産後抑郁症的症狀。朋友們對凱蒂的低落感到震驚,家庭也顯得很憂郁。"凱蒂整天拉着窗簾,在沙發上躺着。最終,凱蒂帶着彼得去了賓夕法尼亞州伯利恒和她的父母住在一起。"在凱蒂缺席的三個月裡,托尼由另一位洛斯阿拉莫斯妻子和母親帕特·謝爾照顧。奧本海默在探望女兒時曾問謝爾是否願意收養托尼,這吓壞了謝爾。羅伯特·斯特倫斯基,奧本海默夫婦的一位熟人,認為"成為奧本海默的孩子就是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障礙"。

《奧本海默》如何重新整理了凱蒂·奧本海默的銀幕形象

《奧本海默》劇照

由于長期以來對于女性的母親角色有更高的期望,是以在《奧本海默傳》中,人們對凱蒂的批評更多,對奧本海默作為父親的失職則寬容一些。在電影《奧本海默》中,導演諾蘭似乎對奧本海默更加寬容,甚至刻意沒有描繪出他打算将孩子送給别人領養,并表示"我沒有多餘的愛給她"的情節(這可能使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看起來更加冷血和殘酷)。相反,電影隻展示了因為凱蒂酗酒和抑郁問題,奧本海默不得不把孩子暫時交給了密友希瓦利埃照顧幾個月的畫面。

因為忠誠勇敢而重獲好評

戰争結束後,奧本海默接受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院長職位。他與家人、馬匹和狗搬到了一棟三層樓的奧爾登莊園,離羅伯特的新辦公室隻有幾步之遙。雖然他同時擔任原子能委員會總咨詢委員會主席,但奧本海默逐漸對那些認為炸彈越多越好的人感到反感。他反對制造氫彈,支援國際軍備控制。這些觀點得到了一部分科學家的支援,同時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攻擊,包括J·埃德加·胡佛、路易斯·斯特勞斯等人。這些人被奧本海默的信仰和傲慢所冒犯,形成了一個敵對集團,最終導緻了他的安全許可被撤銷。

凱蒂也參加了丈夫的安全聽證會,她拄着拐杖出席。在會議中,當被問到為什麼她繼續與共産黨人一起出現時,她堅決回答:“我離開了共産黨,但沒有離開我的過去和友誼。”凱蒂在會議室外的表現赢得了贊賞,她終于得到了奧本海默圈子的贊揚。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弗裡曼·戴森将她描述為“我們的力量之塔,就像她對羅伯特奧本海默一樣”。實體學家魯道夫·佩爾斯則将她描述為“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尤其是在面對斯特勞斯時。電影中對這段曆史的複原也還原了凱蒂的魅力,這個段落令觀衆相信,奧本海默夫婦是性格互補,并且互相深愛和扶持的一對夫妻。

然而,很少人知道,凱蒂在關起門來時經常因酗酒而受傷。為了減緩持續的胰腺炎疼痛,她不得不長期服藥。她經常躺在床上抽煙,甚至在床單和睡衣上燒了洞,差一點引發了火災。安全聽證會讓奧本海默夫婦感到憤怒和痛苦,但他們并不感到孤單,因為他們彼此支援。

《奧本海默》如何重新整理了凱蒂·奧本海默的銀幕形象

《奧本海默》劇照

聖約翰島成為了他們夫妻的避風港,在那裡,奧本海默一家享受遊泳、釣魚、航行的樂趣,赤腳行走,試圖忘記安全聽證會帶來的不愉快。鄰居吉布尼說:“我開始偷偷地喜歡和尊重凱蒂。她最糟糕的時候,絕對沒有半點做作,就像小獅子一樣勇敢,對自己的團隊非常忠誠。”在原子能委員會打擊她的丈夫并撤銷他的安全許可期間,凱蒂對丈夫展現了絕對的忠誠和支援。她同時對所有推動奧本海默下台的人懷有深沉而持久的仇恨,其中包括實體學家愛德華·泰勒,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遇見泰勒的時候,凱蒂甚至在醞釀口水。

在諾蘭導演的電影《奧本海默》上映之前,凱蒂在舞台和銀幕上一直隻是配角。例如在某部戲劇《羅伯特·奧本海默的情歌》中,凱蒂的角色隻有奧本海默能夠看見。在戲劇《奧本海默》中,凱蒂的角色總是拿着酒杯,在花園派對上為奧本海默演奏,給他一杯蘇格蘭威士忌和蘇打水,在第一次當媽媽時埋怨:“我聞到了惡心的、不流奶的和嬰兒糞便的味道”。

在BBC的七集系列劇《奧本海默》中,凱蒂的形象幾乎時刻都提着飲料和香煙。劇本減少了奧本海默有史可查的不耐煩和傲慢,而讓凱蒂承擔了這些負面部分,例如她稱格羅夫斯将軍為“胖白癡”,稱愛德華·泰勒為“卑鄙小人”。

凱蒂一定會覺得,考慮到她自己的健康狀況,奧本海默應該活得比她久。然而,1966年1月,他被發現喉嚨有惡性惡性良性腫瘤。雖然進行了手術和放療,但癌症一年後複發,無法手術。根據羅伯特的意願,凱蒂将他的骨灰撒在霍克斯内斯特灣,就在他們海濱别墅的視線範圍内。

傳記作家寫道:“在奧本海默去世後的一兩年裡,”凱蒂開始和鮑勃·塞爾伯住在一起,他是羅伯特的密友和以前的學生。傳記作家用這樣的描述介紹了凱蒂和塞爾伯的關系:“凱蒂沒有男人時,她做了她一直做的事情。她四處尋找,找到了另一個可依靠的人,這次是羅伯特·塞爾伯。盡管計劃一起環遊世界,但凱蒂在哥倫比亞海岸附近生病,并于1972年10月27日在巴拿馬城的一家醫院死于栓塞。她的骨灰也灑在霍克斯内斯特灣。”

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消息來源指責塞爾伯需要依附于身邊的女性,也沒有消息來源指責他“不能沒有女人”。

與其說包括《奧本海默傳》等文藝作品中引用的對凱蒂·奧本海默的評論定義了她本人,倒不如說是展示了曆史對女性有多苛刻。不過,奧本海默的孫女、彼得·奧本海默的女兒多蘿西·範德福德對這位她未曾見面的祖母給出了相對公正和與時俱進的評價:“在女性不允許多姿多彩、直言不諱的時代,她已經是一個直言不諱的人...随着時間的推移,曆史也将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