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個“關注”,既能有很好的體驗,還可以有不一樣的參與感,謝謝您的關注!
前言
英國核試驗對澳洲自然生态環境的影響至今仍然十分嚴重。據澳洲媒體報道,科學家們在20世紀90年代對南澳洲馬拉林加地區的自然環境進行測試,結果顯示該地區仍然存在着非常嚴重的核輻射危害。更令澳洲群眾發指的是,英國和澳洲政府竟然還利用澳洲士兵作為核爆炸試驗的對象!
“水牛2”原子彈爆炸試驗
1956年10月4日進行的“水牛2”原子彈爆炸試驗中,英國和澳洲政府以“實地觀察核爆效果”為名,指令100多名澳洲官兵在核爆炸後進入輻射污染地區。這些軍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形下被指令身着不同材質的衣物進入核爆炸試驗場,英國軍方以此來測試不同材質的衣物對核輻射的防禦能力[29]。這些澳洲軍人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們跟試驗區的其他動物一樣成為英國核武器和核爆炸試驗的實驗品。
除了在澳洲建立核武器試驗場,并進行大當量的核爆試驗外,英國還在基裡巴斯的一些島嶼,特别是萊恩群島,進行大規模的核武器和核爆炸試驗。太平洋島嶼地區的另一個殖民主義大國法國于二戰後也在該地區建立大型核武器試驗場,長期進行大當量的核爆炸和核武器試驗。據媒體披露,法國在太平洋島嶼地區一共進行了近200次核試驗,包括大當量的氫彈爆炸試驗。
法國國防部檔案顯示法屬波利尼西亞受到了遠遠超過人們預期的大當量核輻射,其中塔希提島(法屬波利尼西亞人口最多的島嶼)受到的核輻射量高達安全量的500倍。法國醫療機關研究表明法屬波利尼西亞島民癌症高發病率的原因就是頻繁的核試驗和核爆炸。法屬波利尼西亞和太平洋島嶼地區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群眾是以強烈要求法國政府公布實情,向太平洋島嶼地區群眾道歉,并賠償損失。
在大量事實面前,法國不得不承認其長期大規模的核試驗和核武器爆炸給太平洋島嶼地區群眾的生命和健康造成極為嚴重的危害,但法國政府對賠償問題一直不予理睬。預計這将是一個極其困難而漫長的過程。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曾多次強調美國、英國和法國在太平洋地區進行的數百次核武器爆炸摧毀了多個島嶼和珊瑚礁,給太平洋島嶼地區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生态環境造成難以修複的傷害。
他敦促美、英、法回應太平洋島嶼地區人民的正義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所造成的巨大破壞和持久的危害給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戰後,美國和蘇聯為了争奪霸權在世界各地劍拔弩張,熱戰不斷,特别是古巴飛彈危機更是将世界帶到了核大戰的邊緣。如何避免核戰争,特别是遏制美蘇兩國以鄰為壑在廣大開發中國家地區大打核大戰是廣大開發中國家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1961年,《南極條約》誕生。該條約禁止任何國家在南極地區爆炸核武器,禁止在該地區進行一切軍事活動。1967年,拉美國家簽署《特拉特洛爾科條約》,禁止任何國家在該地區試驗、使用、生産任何核武器;禁止該地區任何國家貯存、安裝、部署核武器,或以任何方式擁有核武器。《特拉特洛爾科條約》使拉美地區成為世界上用條約形式禁止核武器存在和使用的地區。
尊重地區的“無核”現狀和要求
在拉美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強烈要求和壓力下,美蘇等核大國不得不承諾尊重該地區的“無核”現狀和要求,不在該地區試驗、生産核武器,也不對該地區的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在《特拉特洛爾科條約》的啟發和鼓舞下,深受美、英、法核試驗之害的南太平洋地區國家斐濟、巴巴新幾內亞、東加、薩摩亞、庫克群島、諾魯、紐埃也産生了在太平洋島嶼地區建立無核區的強烈願望。
在太平洋島國的集體壓力下,更由于紐西蘭和澳洲群眾也是西方大國在南太平洋地區核試驗和美蘇核對抗的受害者,澳洲和紐西蘭政府也不得不接受了這一構想。1975年,上述國家發表聯合公報表達了在南太平洋地區建立無核區和不卷入美蘇核沖突的強烈願望。1975年,斐濟等南太平洋島國聯合緻函聯合國秘書長,堅決反對美、英、法等國在太平洋進行核試驗。
強烈要求禁止任何國家在南太平洋地區貯存或傾倒放射性核廢料,并請求聯合國将建立南太平洋無核區問題列入聯大議程。在太平洋島國的堅決要求和國際社會的大力支援下,1975年12月11日,聯合國大會順利通過了關于建立南太平洋無核區的3477号決議。1983年,太平洋島國論壇發表公報,提出建立南太平洋無核區的具體原則和方案。1984年,太平洋島國論壇的各成員國首腦就盡早建立南太平洋無核區達成了協定。
1985年,太平洋島國論壇在庫克群島的拉羅東加舉行年會,與會各國首腦一緻通過了《拉羅東加條約》(Treaty of Rarotonga,亦稱《南太平洋無核區條約》)。1986年,論壇又通過了與該條約相關的幾個《議定書》,要求美、蘇等核大國承諾不對該條約的締約國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也不在南太平洋地區進行核試驗。《拉羅東加條約》于1986年12月11日正式生效,它标志着南太平洋無核區的正式确立。
這是繼《特拉特洛爾科條約》之後,人類在有人居住區建立的第二個無核區。《拉羅東加條約》覆寫區十分遼闊,它北至赤道(含赤道以北巴巴新幾內亞、諾魯和基裡巴斯的全部領土),南至南緯60度,東接《特拉特洛爾科條約》的邊界,西至澳洲西海岸(含澳洲位于印度洋中的領土)。南緯60度以南地區則是《南極條約》覆寫的南極完全非軍事化區。
前殖民宗主國對太平洋島嶼地區的資源掠奪與贻害
美國、英國、法國等太平洋島嶼地區的前殖民宗主國不僅在南太平洋地區大肆進行核武器試驗,毀滅性破壞當地的自然生态環境,而且在殖民期間,甚至是在太平洋島國獨立後瘋狂地掠奪當地的漁業、礦業和林業等自然資源。西方前殖民宗主國的破壞性資源掠奪是一些太平洋島國形成生态環境災難和陷入長期貧困的惡性循環的根本原因。太平洋島國諾魯就是英國和澳洲等西方前殖民宗主國破壞性資源掠奪的最為典型的受害者之一。
19世紀末,諾魯因其豐富的磷業資源而成為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新老列強激烈争奪的焦點。英國憑借其自身優勢,聯合澳洲、紐西蘭長期霸占諾魯,瘋狂地掠奪諾魯的磷業資源。在短短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英、澳、新三國不計後果地瘋狂掠奪諾魯的磷酸鹽資源,導緻諾魯的生态環境急劇惡化。不僅緻使諾魯的自然植被大量死亡和滅絕,而且導緻該國的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諾魯因帝國主義的掠奪式開采而陷入極其嚴重的環境危機。
諾魯人民的傳統文化和生産、生活方式也因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掠奪性開采而被徹底改變。帝國主義對諾魯的掠奪性開采緻使該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方式走上了一條不可持續的歧路,而深陷危機。但是,英國、澳洲和紐西蘭等前殖民宗主國卻采取極端自私的方式,對諾魯人民的困苦視而不見,根本不願對他們造成的經濟發展和環境困境承擔責任,更不願幫助諾魯人民克服困難,擺脫困境。
1901年,英國地質學家埃利斯發現諾魯整個島嶼的80%都是富含磷酸鹽石灰的磷礦。許多地區甚至被厚達6—10米的磷礦所覆寫,其礦藏品位高達40%,是世界極其罕見的富礦區。據權威機構估計,諾魯磷礦儲量近4000萬噸。磷酸鹽是含磷量較高的礦藏,可以用作農業肥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由于富含磷礦,原本猶如世外桃源的諾魯自此成為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列強争奪的焦點之一,諾魯也是以從太平洋上的“天堂島”墜入了人間地獄。
19世紀末,英國與德國達成交易,由德國霸占諾魯,将其變為殖民地。自此,德國、英國、澳洲、紐西蘭和日本等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列強先後來到諾魯瘋狂地掠奪此地的磷業資源。據國際權威機構統計,從1908年至1913年的短短5年間,帝國主義列強從諾魯瘋狂掠奪了60多萬噸磷酸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對南太平洋地區霸權觊觎已久的澳洲急不可耐地迅速出兵奪取諾魯,将該地變成自己的殖民地。
參考資料:
[1] G.P.Taylor,“New Zealand,the Anglo-apaneseAlliance and the 1908 Visit of the American Fleet”,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s & History,Vol.15,Issue1,1969,pp.55-76.
[2] Joanne Wallis,“Hollow Hehemon:Australia'sDeclining Influence in the Pacific”,Diplomat,21September 2016.
[3] Nagata Yuriko,“The Japanese in Torres Strait”,AnnaShnukal,Ramsay Guy and Nagata Yuriko(eds.),Navigating Boundaries:The Asian Diaspora in TorresStrait,Canberra,Pandanus Books,2004,pp.138-159.Kate Bagnall,A Legacy of White Australia:Recordsabout Chinese Australians in the National Archives,2018,http://naa.gov.au/collection/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