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聽說過渡養老金工齡比實際工齡價值高40%?屬實,奧秘藏在公式裡

作者:社保精算研究

奇怪了,那些沒交費的工齡咋還算出來的養老金更高呢?是因為那段時間的工齡值錢嗎?

沒交費的工齡,說白了就是我們常說的視同繳費年限,也就是說,在當地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建立之前的年限,全部視同繳費計算工齡,多領一筆過渡養老金。

如果是視同繳費是因為那些年份特殊,可這些沒交費的工齡格外值錢,又是咋回事?奧秘就藏在計算公式裡,一起來看看:

聽說過渡養老金工齡比實際工齡價值高40%?屬實,奧秘藏在公式裡

01、過渡養老金的理念與出處

我們的語言博大精深,所謂的過渡就注明了此類養老金是短暫的行為,是在特殊時期特設的一類養老金。

很多老人懷念以前的時光,”勞工老大哥”地位特别高,待遇也好,還有終身俸,吃飯、洗澡、電影院甚至幼稚園都在一個機關大院,同僚之間特有人情味。

可惜,随着發展的腳步,下崗潮的到來部分人失去工作,重新就業,日子生存更為艱難,對于職工來說是一次重新塑造的過程,有人是以創業,有的人始終在溫飽線上掙紮。

但對于企業來說,這确實一種“減負”,個人參保與機關參保相結合,退休後與企業“斷絕”關系,這都是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社會發展的方法。

在當地個人賬戶建立之前就工作的企業職工,就成了“中人”,這段時間沒有政策要求自己繳納養老金,突然又頒布了新政策,養老金怎麼計算呢?

聽說過渡養老金工齡比實際工齡價值高40%?屬實,奧秘藏在公式裡

02,過渡養老金的工齡是不是比基礎養老金高?

如今退休的人辦理手續時都會去查找當年的人事檔案,主要目的就是核查人事檔案中記載的視同繳費年限,便于核定退休時的過渡養老金。

當然,也有其中的出生時間認定,特殊工種年限認定等,都需要人事檔案中相應材料來認證,這些都是養老金的重要影響因素。

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就是各地區過渡養老金計算方式不一樣,不統一,為什麼呢?是因為當時養老保險改革時就沒有“一刀切”,比如說大連市是1993年,而山東青島1994年,山東其他地區是1996年,再考慮地方差異,也就各有特色了。

計算過渡養老金的時候,有一項影響因素那就是過渡性系數,主要是因為過渡系數不同,有的地方高達1.4%,就造成同樣是工作一年,沒繳費的工齡價值要比實際繳費的工齡價值高,奧秘就藏在計算公式:

基礎養老金=全市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過渡性養老金=全市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視同繳費年限)*1.4%

上述過渡養老金是以大連為例,不過,看完這兩個公式我們發現兩者極其相似。假如說鄰居老張平均繳費基數是1,大連社平工資是8661元,那麼,視同繳費1年和實際繳費1年,所得出的養老金有多大差距?

基礎養老金=8661*(1+1)/2*1*1%=86.61元;過渡養老金=8661*(1+1)/2*1*1.4%=121.25元

就是因為過渡性養老金系數1.4的差距,就成了視同繳費工齡的價值是實際繳費工齡的1.4倍,是以,如果過渡系數高于1,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不過,過渡性系數并非都是1.4%,就比如說北京和天津市四1%,黑龍江和上海是1.2%,四川和江西是1.3%,雲南和浙江是1.4%等。當然,也有江蘇省的過渡養老金計算比較特殊,算出來的都不太高,據說都在改革之中。

聽說過渡養老金工齡比實際工齡價值高40%?屬實,奧秘藏在公式裡

03,

過渡養老金這樣設計合理嗎?

過渡養老金設計的時候也是綜合考量,而且老員工當年的工作年限說好了是不交社保就能領養老金的, 後來政策改了,肯定是會有一個說法的,這也是過渡養老金的意義。

随着時代的運轉,視同繳費年限涉及到的人群逐漸減少,以後就變成了0,就拿80後來說,全部都是實際繳費年限,毫無視同繳費年限,是以,不存在這一方面養老金的計算。

當然,這部分人群因為幾乎都是大學以上學曆,不算工齡,這就造成這批人群工齡較短,等延遲退休之後,工齡才能長一點。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