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帝是如何評價朱元璋?

作者:燦爛的中國文明
康熙帝是如何評價朱元璋?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館藏康熙皇帝朝服坐像

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享有長達近三百年的綿長國祚,成為中國曆史上存在時間僅次于唐朝的王朝。雖然朱元璋強化專制主義皇權統治,濫用刑罰,屠戮功臣的惡劣做法,對當時和後來都産生很大的負面作用,但總的說來,他不愧是古代有作為、成就突出的帝王。

清聖祖玄烨(康熙帝)對他有高度評價:“朕觀明史,洪武、永樂所行之事,遠邁前王。我朝見行事例,因之而行者甚多。且明代無女後預政、以臣陵君等事。”他給明太祖題詞的“治隆唐宋”的銘刻,至今猶屹立在南京明孝陵之前。

康熙帝是如何評價朱元璋?

南京明孝陵内的“治隆唐宋”石碑,為康熙皇帝手書。碑高3.85米,寬1.42米

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不僅對近三百年的明朝産生重大影響,因清承明制,他确定的治國理政思想及其實踐對清代也影響深遠。對他的曆史功績的評價,不是簡單地以“褒貶不一、毀譽參半”能概括。

有批評者說,他出身卑微導緻治國理念狹隘,權欲過盛緻使專制獨裁,性格多疑帶來嚴刑峻法;贊譽者則稱,他是一代名主,統一天下,愛惜民力,社會穩定,國祚久長等等。帝王大多具有複雜的面相,不能簡單評說。但整體論之,朱元璋是中國古代卓越的政治家和帝王,其曆史貢獻是突出的。

朱元璋的貢獻,首先表現在他結束了元末亂世,建立穩定、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他是繼漢高祖劉邦之後,中國曆史上第二位平民出身的皇帝,“時勢造英雄”,朱元璋以布衣之身,登九五之尊,除了元末混亂的時局給他提供機會外,還與他英雄的膽略與才幹密不可分。

貧苦出身的朱元璋在奪取天下後,深知民生之多艱,治國之不易,在位三十一年,奠定了明代近三百年的穩固基業。

其次,朱元璋在位期間,勤于政務,奠定自明代乃至清代共五百多年國家管理的基本制度。

他深知加強君權的重要,改革政治制度,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分割軍權,集行政、軍事、司法、監察等大權于一身。在地方,實行都、布、按三司并立,對邊疆和民族地區實行靈活的區域自治政策,保證了國家機構和社會秩序的良好運作。

第三,洪武朝對違法亂紀、A錢受賄的官吏處理極為嚴酷,既有大規模的懲治,也有個案的處理。

由于措施嚴厲,一再追查,元末遺留的吏治腐敗現象大為好轉,締造了明前期的繁榮發展。《明史‧循吏傳》稱:“一時守令畏法,潔己愛民,以當上指,吏治煥然丕變矣!下逮仁、宣,撫循休息,民人安樂,吏治澄清者百餘年。”

第四,朱元璋在恢複經濟、發展生産、穩定社會等方面的措施得力,花費較短的時間就把明朝的經濟提升到一個新的水準。

貧苦出身的他緻力于解貧助困,休養生息,重農恤商,輕徭薄賦,務求百姓安居樂業。立國之初,太祖兢兢業業,每日黃昏,他便令專人在道路上敲打木铎,高聲叫喊:“和睦鄉裡,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五更時,又派專人在城門谯樓上吹起畫角,高聲唱道:“創業難,守成又難,難也難!”

康熙帝是如何評價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像,十八世紀《曆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彩繪插畫

明太祖特别注重種植經濟作物,他認為經濟作物既有裹腹、救災之效,也可以改善百姓生活,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手工業經濟的發展。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湖廣布政司報告所屬州縣栽種桑、棗、胡桃計8439萬株,全國估計當達10億株以上。經濟作物的發展,特别是棉花的普遍種植,既為手工業生産提供了原料,又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洪武朝推行的“休養生息”政策,使元後期以降衰敗的社會經濟逐漸複蘇和發展起來。作為傳統農業國家,全國的墾田面積大幅增加,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達到850萬餘頃,這足以養活更多人口,并為經濟結構的調整奠定良好基礎。

國家稅糧收入随之大幅增加,洪武二十六年達3278萬餘石,比元朝正常一年的稅糧收入增加了近兩倍。手工業和商業也是以發展起來,内外貿易水準顯著增加。全國人口也迅速增長。洪武二十六年全國共有1065萬餘戶,6055萬餘口,比《元史》所載,元代最高的人口數字即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的數字,增加了近200萬戶,700餘萬人,其實這還遠遠沒有統計出當時全國真實的人口規模。

洪武中期,有一首流傳于江西的民謠,描述當時經濟發達、社會安定的景象說:“山市晴,山鳥鳴,商旅行,農夫耕,老瓦盆中冽酒盈,呼嚣隳突不聞聲。”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71歲的明太祖朱元璋一病不起,後歸葬于南京城鐘山之下的明孝陵。

他在“遺诏”中總結自己一生時說:“朕膺天命三十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表示了他一生的辛苦與勤勞,謙虛與擔憂,坦然與期盼。

康熙帝是如何評價朱元璋?

江蘇省南京市明孝陵的方城和明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