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心髒巨大占位剖宮産麻醉一例
于嘉誠1 張娟2 楊學林2 郝靜2 孫玉娥2 馬正良2 顧小萍2
1南京醫科大學鼓樓臨床醫學院
2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麻醉科
通信作者:孫玉娥
Email: [email protected]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1870871,82071229)
産婦,30歲,身高162 cm,體重64 kg,ASA Ⅳ級。因“停經31+1周,心慌胸悶7月餘,發現心髒占位1個月”入院。患者自孕期即出現心慌胸悶,僅能耐受極少量日常活動,夜間需側卧睡眠。咳嗽咳痰,偶有痰中帶血症狀。1個月前于外院查出心房内巨大占位,既往有雙肺肺結核、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病史,現布地奈德粉霧劑每日兩次吸入治療。7年前曾因重度脊柱側彎,于我院行脊柱後路V形截骨矯形内固定融合術。查體:HR 100次/分,BP 94/60 mmHg,雙肺聽診可聞及痰鳴音。心髒彩超示:左、右心房巨大占位團塊(性質待定),左心房團塊沿房間隔及心房壁分布,占據大部分左心房腔,面積約44.1 cm2,右心房團塊與左心房團塊連接配接,與房間隔分界不清,團塊面積19.7 cm2。中度肺動脈高壓(55 mmHg),二、三尖瓣中度反流。CT胸部平掃示:兩肺支氣管擴張伴感染,兩肺局限性肺氣腫,心影增大,右前上縱膈區團塊影。現診斷為:晚孕(G2P1孕31+3周待産LOA)、心功能不全(WHO Ⅳ級;NYHA Ⅲ級)、心髒占位、中度肺動脈高壓、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症伴感染。拟于神經阻滞聯合靜脈麻醉下行剖宮産術。
産婦入室時,面部潮紅、呼吸急促、不能平卧,取頭高腳低左傾位,聽診左肺可及明顯痰鳴音。正常心電監測:HR 96次/分、BP 118/52 mmHg,RR 20次/分,SpO2 96%(吸氧5 L/min)。開放兩條外周靜脈通路,經面罩混合吸入氧氣和0.002 5%一氧化氮,局麻下桡動脈穿刺測有創動脈壓(IBP)121/58 mmHg。床旁經胸心髒超聲評估心髒功能、結構及下腔靜脈容量,提示左心房占位阻塞二尖瓣瓣口約1/3(保持患者入室體位),占位不随血流移動(圖1)。超聲引導下行雙側腰方肌外側路阻滞,每側注入0.375%羅哌卡因20 ml,20 min後測阻滞平面T9—L1,切皮前靜脈予艾司氯胺酮25 mg,間隔10 min追加10 mg艾司氯胺酮維持麻醉深度(患者全程可溝通)。第二次追加艾司氯胺酮後,患者HR 93次/分、IBP 146/89 mmHg、SpO2 100%。胎兒娩出後,産婦腹部予以放置沙袋,緩解腹腔壓力突然降低。縮宮素10 U稀釋後靜脈緩慢滴注,根據産婦生命體征監測密切調控縮宮素的輸注速度,酒石酸布托啡諾注射液1 mg靜脈滴注。術中産婦生命體征平穩,無明顯波動。HR 85~93次/分、SBP 124~146 mmHg、SpO2 99%~100%、水電酸堿平衡。術後患者自控靜脈鎮痛(PCIA)方案為芬太尼1 mg、昂丹司瓊8 mg和地塞米松10 mg稀釋至100 ml。手術時間40 min,術中補充鈉鉀鈣鎂葡萄糖注射液700 ml、生理鹽水200 ml,失血量350 ml,尿量150 ml。新生兒體重1 720 g,出生後1 min和5 min Apgar評分别為8分、9分。術畢産婦清醒轉入ICU病房。
術後第1天,産婦自訴夜間多夢,睡眠欠佳,仍有咳嗽咳痰、痰中帶血,T9—L1平面仍有鎮痛效果,無明顯惡心、嘔吐、頭暈,四肢活動度良好。追溯産婦對術中大部分過程無記憶。術後第2天,産婦咳嗽減輕、睡眠良好、精神狀态佳,無其他不适。術後第3天,腰方肌阻滞仍存有一定的鎮痛作用,産婦恢複良好轉回産科普通病房,術後第7天順利出院。為進一步明确診斷心髒占位,1月後心内科就診确診為心髒惡性良性腫瘤。
讨論 妊娠合并心髒疾病是發達國家病理産科的首位死因,在開發中國家則僅次于産後出血[1]。妊娠期合并心髒占位極為少見,其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症狀和體征主要取決于心髒占位效應(大小、位置、性質、移動度等)。左心房的占位可以阻塞二尖瓣瓣口,導緻左心房及肺靜脈壓力升高,繼發性引起肺動脈高壓。右心房占位可引起三尖瓣瓣口梗阻,出現慢性右心衰竭。合并心髒疾病的産婦往往需要剖宮産終止妊娠,其中麻醉管理直接影響産婦及胎兒的預後。
本例産婦脊柱側彎術後,不宜進行椎管内麻醉,且産婦有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雙肺感染病史,一直存在咳嗽、咳痰、咳血症狀,氣管插管全麻後可能加重肺部感染,術後可能出現延遲拔管,甚至危及生命。是以制訂了雙側腰方肌阻滞聯合艾司氯胺酮靜脈麻醉的方案,最大限度減輕麻醉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盡可能消除疼痛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而加重心髒負荷。艾司氯胺酮對剖宮産産婦具有較好的術後鎮痛效果,不影響産婦自主呼吸,同時艾司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有助于改善産婦産後的抑郁情緒[2-3]。雙側腰方肌阻滞可為産婦提供滿意的術中和術後鎮痛,并且雙側腰方肌阻滞的鎮痛優于腹橫肌平面阻滞,可減少術後阿片類藥物用量,提高産婦舒适度[4],該例産婦術後第3天仍有良好的鎮痛效果。
根據産婦平時喜好體位及可接受體位,整個手術程序中始終保持産婦頭高左側卧位,避免因體位改變而導緻的循環波動。術中經面罩吸入一氧化氮改善肺循環阻力,降低肺動脈壓力。産婦為繼發性中度肺動脈高壓,減慢了縮宮素滴注速度,減輕縮宮素對肺動脈壓的影響。為防止胎兒娩出後回心血量驟增導緻的急性心力衰竭,術中補液遵循量出為入原則,适當負平衡,嚴格控制液體總量[1]。液體類型選擇了晶體液,避免了白蛋白或膠體液提高膠體滲透壓增加循環血量,加重心髒負擔[5]。
術後精細管理方面仍有待改進,未重視産婦術後的睡眠狀态,夜間多夢可能與麻醉藥物氯胺酮的神經精神系統不良反應有關。睡眠欠佳可加重産婦心髒疾病,誘發惡性心律失常和心腦血管事件等。若在轉入ICU第1晚采用小劑量右美托咪定靜脈泵注處理,有望提高産婦睡眠品質,改善預後。
綜上所述,妊娠合并心髒巨大惡性良性腫瘤的産婦圍術期麻醉管理重點在于:術前重視麻醉評估,明确心髒占位效應,制定個體化的麻醉方案;術中積極降低肺血管阻力,避免肺高壓危象和急性心力衰竭等惡性事件的發生;術後制訂多模式鎮痛方案,避免一切不良應激反應,加強監護,保證圍産期安全。
參考文獻略。DOI:10.12089/jca.2023.07.022
排版釋出 | 程孟微
責任編輯 | 張 偉
内容稽核 | 萬 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