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作者:皮皮電影

1955年國慶節後不久,一份特别的"請求報告"被送到了中南海西華廳周恩來總理的辦公桌上。

報告由六人共同署名,其中兩人我們很熟悉,一位是中國著名作家、考古學家郭沫若,另一位是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偉。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除了副市長的職位外,吳還有另外一個學名:明朝史專家。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這份報告的内容,即使放在中國曆史上,也是一個突破,因為他們想要求中央政府組織在北京挖掘明朝的長陵墓。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舉報内容)

長陵是北京最著名的"明十三陵",素有"十三陵之首"之稱,是明城祖朱玄與徐皇後的聯合陵墓。

長嶺的考古發掘在考古界乃至整個北京都是一個戲劇性的事件。

郭武提出發掘長嶺後,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軒、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偉都震驚了。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鄭振軒(左)、夏偉(右)

他們一起警告吳,當時新中國如此龐大的皇陵的技術和條件還沒有完全發展好,一旦挖掘出來,文物的儲存和修複将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但吳偉當時很固執,堅信共和國已經建國六年了,還培養了一名考古學專業的學生,具備了研究開發這種大型陵墓的條件。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結果,該提案最終被放棄。

一年後,曆經一系列艱難的揭發,帝王陵的發掘終于打開了殿門的那一刻。

現場的每個人都充滿了好奇和緊張,他們已經期待這一刻太久了。但當時誰也沒想到,這一次走進世界宮廷,即将引發中國考古界最慘痛的悲劇。

當時,新聞片《地下宮》完整地記錄了這場精彩冒險的全過程,新世紀央視也引用了當時的形象,并采訪了各方,推出了紀錄片《叮當傳奇》。

通過這兩部電影,我們還能夠從前到後瞥見考古發掘的情況。

01、從長陵到定陵

1955年12月初,長嶺發掘委員會成立。

委員有郭莫羅、沈衛兵、吳偉、鄧拓、範文蘭、張素、夏偉、鄭振軒、王昆侖等十人,下屬考古隊,隊長為趙啟昌,副隊長為白萬宇。

1956年春,考古隊進入十三陵地區考察,他們選擇的目光是明成祖竹軒建造的長嶺陵。

因為龍墓是當時儲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陵墓。考古學家認為,長陵一定有大量珍貴的文物,可以作為研究明朝曆史的事實依據。

但經過調查,研究計劃幾乎停滞不前,因為古皇帝陵墓宮設定極其隐秘,而且長陵地區巨大,考古隊進行了數周的試探性發掘,一無所獲。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在考古隊處于無損失狀态的時候,研究小組改變了主意。

他們想在十三陵找到另一座位于第十三陵的小陵墓進行探索性發掘,總結發掘經驗,然後正式發掘長嶺。

然後,長陵西南的一座陵墓映入了他們的視線。

這是叮叮當當。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丁陵是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明朝宗祖玄和皇後的孝道,皇後的孝道,皇後陵的孝道,明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任職時間最長的皇帝,也被稱為"萬裡皇帝"。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選擇丁陵作為試掘的目标,在沒有嚴謹的科學論證的情況下,考古隊是建立在一個構思和偶然發現的基礎上的。

這個想法是由吳偉和夏薇提出的。

他們認為,叮叮當當的13座陵墓建成後,會更容易修複,而再當皇48年,曆史資料肯定比較豐富。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夏偉)

這一意外發現來自考古特别工作組。

他們在丁陵附近的牆上發現了一條裂縫,随着時間的推移已經破裂,可以合理地推測它與宮殿的入口相連,是以為丁陵的挖掘提供了"自然條件"。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最終,該團隊決定根據這一線索開始初步挖掘。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02、找到宮殿

據史料記載,丁陵在過去幾百年裡曾多次被摧毀,清軍進海關後,李子成放火焚燒了許多墓葬,陵墓外的許多建築物都被燒毀了。

為了挖掘丁陵,考古隊不得不沿着開裂的牆壁。

1956年5月9日清晨,趙啟昌、白萬宇帶領小隊到現場,考古隊除了專業人員外,還在附近發現了38名農民工,在一單的指令下,移民隊長王啟發挖掘了第一塊土。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一個洞挖了一米深,農民工就傳來了一個聲音:"好像有一句話?"

因為農民工都是文盲,是以趙啟昌和白婉玉急忙跑過去,輕輕地刷到浮土上,隻見三個刻淺字眼裡:隧道門!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經過仔細辨認,專家認為,這不是故意制造幻覺的"失落的石路",而是古代勞工為辨認隧道入口而留下的痕迹。

這證明了他們之前的猜測,即牆确實是宮殿的入口。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挖掘工作仍在繼續,十幾天後,長牆下有許多新的收獲。

他們在"隧道門"雕刻的石頭下面發現了一扇大門和一堵由大磚砌成的牆,這應該是通往宮殿的第一扇門。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為了減少工作量,減少考古時間,第一條壕溝被廢棄,考古隊開始挖掘第二條壕溝。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糟糕的決定,第二條戰壕越來越深,越來越寬,沒有任何發現。

于是浪費了幾個月,考古隊一無所獲,一種絕望感逐漸蔓延開來。

雨季過後,到了9月,轉機才出現,另一名農民工發現了一塊刻有銘文的小石頭。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石頭上刻有一條線:到金剛牆皮十六尺深三尺五尺。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所謂金剛牆,就是明朝墓牆的名字。這座石碑的發現幾乎表明了宮殿的位置,并成為打開叮當宮的鑰匙。

根據小石城提供的線索,考古隊再次調整計劃,挖了第三條戰壕。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為了提高效率,團隊設定了腳手架,但厚厚的土層不容易挖掘,直到1957年5月才發現宮牆。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雖然花了很長時間,但金剛牆的出現為所有隊員打出了強烈的心彈。更令人興奮的是,牆上有一個神秘的梯形開口。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專家判斷,這應該是300多年前皇帝葬禮的入口。

發現城牆和入口,考古隊不敢打開,因為現在是夏天,馬上到了北京的雨季,他們準備等到雨季發掘後。

等待這四個月的雨季,考古隊一直在準備開放宮殿,發現金剛之牆的興奮逐漸消失,整個團隊的恐懼感正在逐漸蔓延。

03、探索宮殿

無論是《盜墓筆記》還是《鬼吹燈》,我們都見過這樣的劇情:所謂摸金校隊長隻要拿指南針讀幾句話就能找到宮殿的入口,真的很難,就是宮内的器官、毒氣甚至怪物。

其實,在現實中,恰恰相反,發現和挖掘宮殿的入口是最難的。

因為考古不是盜墓,每把鐵鍬都要非常小心,是以工作量繁重又費時。當你找到宮殿時,工作變得更容易。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然而,看到國王牆上的梯形入口就在那裡,特遣隊犯了一個錯誤。

因為,就像小說中一樣,中國有很多古籍,很多皇帝為了不讓陵墓被盜,宮裡有複雜的緻命器官,一旦陵墓被入侵,器官就會開始,入侵者就會不被埋葬就死去。

特遣隊的專業人員一定知道這一點,但皇帝的陵墓是第一次挖掘,以前沒有人下過,具體來說沒有器官氣體,進去不會死,沒有人能給出準信。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是以,當團隊在梯形洞上方取下一塊磚時,每個人都忍不住害怕。

宮殿一開門,風就從裡面吹了出來,讓法杖不寒而栗,帶着一股強烈的腐爛的木頭和黴菌的氣味,氣味特别強烈,讓人想起尹操的房子。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叮叮入口)

磚塊被取下後,大家都犯了一個錯誤:如果有真器官暗裝置呢?誰是第一個進去的?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是以,他們以最古老的方式決定了自己的命運:抓撓。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刮擦完準備進入,丁陵突然迎來了連續兩天的雷暴天氣,閃電結合,雨降不多,兩天不停歇。

雖然考古隊都是科學家,但難免在心中喃喃自語,白婉玉甚至和考古隊員打趣道:萬裡皇帝不是在展現精神嗎?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沒辦法,工作不能拖沓,最後白婉玉說,讓龐忠偉大膽下來,告訴他:一切準備就緒。

後來,龐忠偉也把這段經曆寫進了一本書,名為《叮鈴挖掘經驗》。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彭忠偉拿着綁在繩子上的手電筒,慢慢地一寸一寸地走進陵墓,每走一步都要用鐵鍬砸在地上,試探是否有黑暗的器官。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過了一會兒,山洞外的人聽不到聲音,有人急忙喊道:"裡面怎麼樣了?""

隻有龐忠偉被聽到回答:"沒事。"

每個人的心都這塊石頭剛剛落到地上,一對一地走進這座塵土飛揚的三百年陵墓宮。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04、宮殿内的外觀

當大家走進宮殿時,手電筒的燈光在黑暗中特别亮。

走着走着,我們發現一整塊刻在門上的韓白玉。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一個手電筒被用光穿過門,發現一塊長長的石頭抵着它。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為了打開宮殿沉重的石門,團隊做了一套鐵絲,放在石頭上,慢慢地把長長的石頭搬走了。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據79歲的孫賢寶先生介紹,當年輕人年紀輕輕時,用自己的身體抵着石頭,慢慢打開,這使他成為第一個進入丁陵宮的人。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進入宮殿,所有的考古學家都被困在這座擁有百年曆史的陵墓中。

宮殿下有宏偉的建築,很像紫禁城的風格,而寂靜則不同尋常,像走進地下世界,陣風吹來,吹得毛骨悚然,冷酷的垂直。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他們成為中國第一批看到皇帝陵墓宮殿的人。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走過長長的前院後,所有的考古學家都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萬裡皇帝的墓葬是衆多的寶庫,有漢白玉雕刻的座位。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各種藍花瓷器、金銀玉、鳳冠霞、飾品,林林眼花缭亂。

因為裝有這些墓寶的木箱已經完全腐爛和散落,是以各種寶物都直接散落在地上。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在後廳,他們發現了皇帝和兩位王後的棺材。

棺材木材已經腐爛到一定程度,但棺材内部仍然完好無損。

萬裡皇帝的遺體上覆寫着一層金色的五重奏,黃金上覆寫着一層私密的墓葬物品,為了保護文物,考古隊隻能一層一層地擡頭。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就這樣,一共十一層,文物棺材被徹底清理幹淨,萬裡皇帝的骨骼出現在衆人面前。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兩年多的挖掘工作接近尾聲,宮内共出土文物3000餘件,不僅有皇帝各種顔色的金銀日用品,還有王冠、鳳冠、玉帶、龍袍、珍珠瑪瑙、絲緞等。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皮戈舉了幾件國寶的例子。

例如,金翅好冠,是有史以來唯一發現的皇帝金冠。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例如,"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和"三龍兩鳳冠"四鳳冠,從業人員當場看到,光澤依然耀眼。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還有穿在萬裡皇帝頭上的紹倫翅膀。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還有龍袍等等。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其他金器不計其數,件是國寶。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05、考古悲劇

丁陵的挖掘工作出土了無數的珍寶,按原因算是一次成功的發掘。

袁南的《風雪鼎晖》卻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丁陵的發掘工作:"由此,中國考古學史拉開了悲哀而凄涼的一頁。"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是因為,限于當時的技術水準和科學條件,像丁陵這樣大型皇家陵墓的發掘遠未成熟。

叮叮當當的挖掘,損失遠不止得到,隻是吸取了教訓,但失去卻是極其珍貴的寶物。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是以,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唯一一座正式發掘的帝國陵墓,也是第一座,也許是最後一座。

從紀錄片中不難看出,如此珍貴的文物、挖掘勞工其實都是手持的,連手套都沒有戴口罩。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我們對文物的印象,也許是金銀物品,識字的人物占大多數,但真的很珍貴,遠非這些。

皮戈不妨告訴你,鼎陵最珍貴的文物僅限于條件的破壞。

首先,由仿制棺材做成的萬裡皇帝和兩位皇後的木棺材供人們參觀,在叮叮當當之後被送往山溝裡。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熟悉《鬼燈》的人,應該熟悉"金楠木",這是中國曆史上最理想、最珍貴、最高檔的建築材料。

除了物有所值本身的價值,再加上皇帝的棺材文物價值加成,這三口"金南木"棺材可以說是真正的無價之寶,随便值上幾億是沒有問題的。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棺材被扔出一周後,夏薇聽說了這件事,立即要求博物館取回棺材,妥善保管。

然而,山谷裡的棺材早已不見蹤影,也許是那些上山砍柴搬回家的農民,也許是把床闆的家具切碎了,也許是鑿火。

陵墓裡有許多木蛾,面容栩栩如生,雕刻極其精緻,是難得的珍寶。但是,這種文物的儲存條件非常嚴格,需要在零下200度的環境中真空密封後脫水。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但當時國内考古界還沒有這項技術,白萬宇隻能采用"蠟封"土法,結果是木材蠟變形變色後,連表述都扭曲了。

更令人遺憾的是陵墓裡的各種絲綢和中國服裝。限于當時的層次,皇帝和皇後的一件漂亮衣服,花了勞工十年時間編織。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陵墓開岐後,由于缺乏及時的處理和技術限制,所有出土時間在陵墓中亮麗的絲綢面料和長袍,幾天後被氧化,變黑和腐爛,有黴菌和腐爛,變成了黑色的碎片和破布。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萬裡皇帝龍袍殘留物)

時任中國考古協會會長的許銀芳回憶說,即使是儲存完好的文物,其中一些沒有得到應有的處理。

就像使用"聚甲基丙烯酸酯"(塑膠)添加柔軟劑來應用于半腐蝕性服裝一樣,随着油漆老化,服裝也會老化開裂,非常無知。

最珍貴的是棺材裡皇帝和兩位皇後的遺體。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據當時的考古學家說,這三具遺骸儲存完好。

紀錄片我們也看到,雖然隻有骨頭,但由于金山木棺材和内部防腐措施,經過300多年,遺骸相當完整,而且頭部和頭發保留下來,色澤鮮豔。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注:以上圖檔的殘骸經過鑲嵌。)

然而,這三件文物和科學考察的高價值無價遺骸,也未能挽救。

此後,吳還報道說,他希望開發更多的皇帝陵墓,但從未獲得準許。後來,吳偉後悔了,承認夏偉和鄭振軒看得更遠。

參與挖掘的趙啟昌先生也直言不諱地說:"叮鈴當時贊成挖掘,但是因為我所經曆的,現在我不贊成任何皇帝的陵墓來挖掘!"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由于鼎陵的教訓,今天,中國當局從不主動,也不主動挖掘有價值的陵墓,特别是皇帝的陵墓。

除非意外遇到項目施工并破壞自然災害,否則将進行救援挖掘和保護。因為即使技術發展到現在,挖掘陵墓後暴露的文物也無法得到适當的修複和儲存。

1956年5月9日,一場挖掘,掀開了中國考古史上悲怆而慘淡的一頁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留的态度,而不是我們對知識的渴望,對過去的責任和對未來的責任。

因為有一天,有了更先進的技術,面對這些古老的寶藏,我們可能會得到更多關于古人的資訊,更多地了解古代人類的過去。

溫/皮皮電影剪輯部:紋身

© 原創文章 版權:皮皮影業

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