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清華才子”到“千夫所指”,高曉松終究活成了一個“大笑話”

曾經咄咄逼人,言辭不留餘地地批評刀郎的高曉松,現如今卻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從“清華才子”到“千夫所指”,高曉松終究活成了一個“大笑話”

而時隔多年,刀郎依舊屹立不倒,在音樂界用《羅刹海市》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有人說,這是報應,也有人說,這是命運的無常。但仔細一探究竟,高曉松這人究竟做了什麼,為何會有如今這般結局?

高曉松的輿論現狀

當年高曉松毫不留情地抨擊刀郎,對于他的成功顯然是不屑一顧的态度。如今,刀郎憑借《羅刹海市》等作品不僅獲得了音樂界的高度認可,還收獲了大量的粉絲和公衆贊譽。這無疑對高曉松是一種沉重的反諷。曾經站在道德和審美“高地”指責别人的他,現在卻不得不面對自己評判失誤、甚至可能誤判了一個才子的尴尬局面。

從“清華才子”到“千夫所指”,高曉松終究活成了一個“大笑話”

與刀郎的明星光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曉松在網絡上的口碑幾乎崩塌。從負面新聞到各種争議性言論,高曉松幾乎成了網絡輿論的重點批評對象。特别是那些曾被他批評或輕視的人和事,現在都變成了反擊他的武器。社交媒體上充斥着對他的各種諷刺和嘲笑,一時間,高曉松似乎成了一種“公開處刑”的對象。

高曉松的争議性言論

高曉松多次在公共場合對中國文化和四大發明提出了尖銳甚至負面的評論。他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實際上應該是麻将、針灸、按摩以及炒菜做飯。這樣的言論無疑是對中國曆史和文化的深度誤讀,也引發了大量的批評和不滿。

從“清華才子”到“千夫所指”,高曉松終究活成了一個“大笑話”

不僅如此,高曉松對于外國尤其是美日的态度,也顯示出明顯的偏見和谄媚。他曾“鼓勵”國人去日本參拜“靖國神廁”,并在節目中大言不慚地表示,美國從來沒有搶過中國的一片土地。而且他對這兩個國家的社會制度、文化乃至生活方式都給予了高度的贊美,但這些贊美往往基于一些片面或不準确的資訊。

從“清華才子”到“千夫所指”,高曉松終究活成了一個“大笑話”

例如,他在某些場合曾高度誇贊美國的民主和自由,卻對其深刻的社會問題和不平等現象視而不見;同樣,他對日本文化的理想化也忽視了日本社會的一些嚴重問題,如過度勞動、社交壓力等。這些言論讓他成了衆矢之的,網友紛紛批評他是“崇洋媚外”的代表。

法律問題和道德争議

2011年,高曉松被警方逮捕,原因是在酩酊大醉的狀态下強行駕車,導緻四輛車相繼追尾。盡管幸運地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他仍未能逃脫法律的制裁。

從“清華才子”到“千夫所指”,高曉松終究活成了一個“大笑話”

令人驚訝的是,高曉松對這一事件不僅沒有任何反思,反而頗為沾沾自喜。他甚至在後來的訪談中大做文章,聲稱自己在獄中的生活如何悠閑,并翻譯了《大英百科全書》。

而讓大衆看到他無情一面的時候,卻和美好的愛情有關。2000年,一對老人在網上揭露了高曉松和他們女兒筠子的戀情。盡管一開始就不贊成這段戀情,但在高曉松和筠子的堅持下,他們還是預設了這一關系。然而這段關系維持不長,高曉松很快便移情别戀,并結婚。失去愛情和希望的筠子是以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從“清華才子”到“千夫所指”,高曉松終究活成了一個“大笑話”

對于筠子的死,高曉松聲稱一切與他無關。這樣冷漠的态度加深了人們對他的不滿和失望。并且,他在後來的公開場合中繼續發表了一系列争議性言論,最終導緻他在輿論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公衆和網絡反應

2020年,高曉松應邀參加人民日報舉辦的直播活動。意外的是,他的出場時間不超過十分鐘。因為高曉松一上台,評論區就充斥着對他的批評和侮辱,導緻直播不得不緊急叫停。

從“清華才子”到“千夫所指”,高曉松終究活成了一個“大笑話”

這次事件似乎标志着高曉松在公共舞台的不再受歡迎。從那以後,他逐漸淡出了公衆視野。

近期,有網友釋出了一則酷似高曉松的視訊,詢問網友“大家說我是歌詞裡的哪個人?”無疑,這激起了一波對高曉松不滿情緒的“正義之士”,評論區瞬間被負面評論淹沒。

從“清華才子”到“千夫所指”,高曉松終究活成了一個“大笑話”

這一連串的事件似乎顯示,高曉松在公衆輿論中已經沒有什麼翻身之地。然而,這又引發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在社交媒體時代,一位公衆人物的聲譽是如何被塑造和毀滅的?隻能說,高曉松的下場是自作自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