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8年吳法憲得知妻子重回軍隊,叮囑道:大小事情,隻準聽不準說

本文内容來自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系删除。

自從獲知中央将對吳法憲進行公開審判的消息,陳綏圻的生活節奏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每天清晨,她早早地起床,等待着廣播裡關于吳法憲審判的消息。那一刻,她的心情激動不已。當法庭最終宣布吳法憲被判有期徒刑17年時,她的眼淚流了下來,她振臂高呼着“共産黨萬歲”,這是她内心深處的真摯感情。

陳綏圻的生活經曆着風風雨雨,她出生在上海一戶困苦的商人家庭,父親因為鴉片和賭博而早逝,留下了母親和陳綏圻姐弟三人。1941年,陳綏圻還在教會學校讀書的時候,她加入了共産黨,毅然投身抗日救亡事業。

1968年吳法憲得知妻子重回軍隊,叮囑道:大小事情,隻準聽不準說

然而,她的身份暴露後,她和弟弟被緊急轉移到了蘇北新四軍。這個決定讓年老的母親失去了兩個孩子,她傷心欲絕,甚至是以失明。陳綏圻的弟弟則擅自傳回上海,這個決定成為他一生的曆史難題。

陳綏圻參加新四軍後,她通過朋友結識了吳法憲。那時候有一句話在新四軍中廣泛傳播:“老幹部是‘可敬不可愛’”。但陳綏圻并沒有被這些話所動搖,她與吳法憲相愛并結婚,堅守在一起。

1968年吳法憲得知妻子重回軍隊,叮囑道:大小事情,隻準聽不準說

抗戰勝利後,陳綏圻随部隊來到東北,不久她在齊齊哈爾生下了他們的長子陳新潮。而吳法憲則在打完遼沈戰役後,因傷在天津留下,陳綏圻得知後毫不猶豫,獨自一人爬上火車,克服了被敵機轟炸和特務逮捕的風險,前去尋找吳法憲。

但遺憾的是,由于無法渡過長江,她隻好無奈地傳回。這段經曆成為了陳綏圻革命時期最危險的一次經曆,也是她對丈夫的堅定執着的見證。

1968年吳法憲得知妻子重回軍隊,叮囑道:大小事情,隻準聽不準說

新中國成立後,陳綏圻轉業到民航總局工作。盡管她是高層上司的夫人,但她從未享受過特殊待遇,每天上下班都擠公共汽車。甚至在最繁忙的工作時,她也會帶着鋪蓋在辦公室過夜。

然而,1968年,陳綏圻卷入了當時的政治風暴,盡管已經離開軍隊,但她又重新穿上軍裝,成為吳辦主任。吳法憲對她作出了明确的規定:“大大小小的事情,隻準聽,不準說。”或許正是這份規定,使得陳綏圻在林彪折戟蒙古後沒有像吳法憲一樣受到懲罰,隻是被押送到農場接受勞動改造。

1968年吳法憲得知妻子重回軍隊,叮囑道:大小事情,隻準聽不準說

在長達9年的改造時光中,陳綏圻認識到了作為一名普通勞動者的意義。每個月,農場會發給她50元生活費,她省吃儉用,攢下了一些錢,買了毛線,為丈夫和孩子們織了毛衣。這段經曆讓她更加珍惜生活的每一份美好。

1981年,吳法憲被判處有期徒刑17年,考慮到他的健康狀況,上司向黃克誠請示,允許吳法憲“保外就醫”。黃克誠是雙目失明的,但聽取了報告後,他點頭同意,并要求将陳綏圻也接到山東,以友善照顧吳法憲。這樣,經曆了風風雨雨的吳法憲和陳綏圻再次團聚在一起。

1968年吳法憲得知妻子重回軍隊,叮囑道:大小事情,隻準聽不準說

吳法憲的晚年生活可以說是平靜而幸福的。除了感謝黨的政策外,還有家人對他的無微不至的照顧。剛剛出獄時,吳法憲必須到醫院定期治療,白天基本不下樓,以免引起好奇群衆的圍觀。然而,每當他站在陽台上活動時,也會引來不少人的圍觀。久而久之,他學會了做飯、燒水、生火爐,成了家裡一些家務的“專家”。他們的日子雖然不富裕,但也能過得去。

1968年吳法憲得知妻子重回軍隊,叮囑道:大小事情,隻準聽不準說

街坊鄰居

街坊鄰居對吳法憲都非常友善,親切地稱他為“吳大爺”或者“吳老頭”。附近的副食店營業員每天都會提前為他留好菜,他去購物時,人們總是讓他先買。有時,他買的東西有點多了,陌生人看出他的身份後也會熱心地幫忙。

吳法憲雖然在解放前隻讀過幾年私塾,但已經算得上是紅軍裡的“知識分子”,他在行軍路上也積極參與宣傳工作。是以,晚年時他決心學習書法。他的大兒子轉業後在藝術學院工作,為父親購置了筆墨紙硯,并介紹了幾位書畫界的朋友。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練習,吳法憲的書法技藝有了明顯的進步,甚至被人請來為墨寶題字,有人還把他的作品帶到日本高價售賣。對此,吳法憲總是自嘲地說:“我的字并不好,隻是我有‘名’,‘臭名’遠揚啊!”

然而,2000年,吳法憲因病住進了醫院,直到2004年離世。在這四年的住院時間裡,陳綏圻幾乎每天都前去照料吳法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坦然地表示,她現在的目标就是安安心心做好老百姓,高高興興地過日子。

曾經有人問陳綏圻,為什麼在吳法憲得勢的時候對他如此好,如今他落魄了,她仍然如此善待他?陳綏圻想了想,認真地回答說:“他沒有做過對不起我的事情,我也不能對不起他。”

這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故事,一個女人堅守在丈夫身邊,無論是風雨飄搖的革命歲月,還是平凡而幸福的晚年生活。陳綏圻的堅韌和愛是這個故事的靈魂,她的忠誠和執着是對共産黨精神的最好诠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面臨怎樣的困難和挑戰,真愛和家庭的溫暖都能戰勝一切。

以上内容資料均來源于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資料,理論考證于網絡資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産生的任何問題任何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