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大力弘揚綠色生活風尚,盈浦街道抓好關鍵環節、補齊工作短闆,凝聚各方合力,在模式創新、舉措創新、優化流程上下功夫,将昔日“痛點”變“亮點”,以行動诠釋初心、用實幹踐行使命,全力做好垃圾分類這件群衆身邊的“關鍵小事”。
分類管理
打好垃圾分類“組合拳”
盈浦街道地處青浦主城區,擁有2300餘家沿街商鋪,街道創新引入沿街商鋪“紅黃綠”三色辨別牌分類管理措施,成立了由綜合行政執法隊、城運中心、綜合整治辦組成的三支“掃街組”,對轄區商鋪開展全覆寫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對沿街商鋪合規性予以動态辨別,通過三色辨別牌分類管理措施,将一些拒不改正、嚴重違規的違規者記錄在案,形成一套重點對象清單,有效提高執法的針對性和精準性。
“我們掃街組對分類投放容器設定不規範、分類投放不精準等存在違規的商戶,張貼黃牌,在後續檢查中提高檢查頻次,整改完畢複查合規的,即可揭去黃牌。對發現拒不整改、嚴重違規或多次發生違規情況的商戶,張貼紅牌,移交綜合執法隊跟進執法,并在後期進行重點複查。對符合分類标準的商鋪作為達标商鋪,即視為獲得綠牌。”盈浦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隊長王赟說道。
“人防+技防”加持
助力垃圾分類“新時尚”
為進一步深化居民垃圾分類理念,街道各社群和物業奇招疊出。盤龍浦社群積極探索“人防技防機制”,所屬山湖秀物業公司率先試點安裝“電梯AI警戒系統”和“高空抛物監管系統”,自動抓拍居民亂投放等不文明行為,實作“零接觸”驗證,形成一條完整證據鍊,為社群垃圾分類管理提供有力依據。“我們小區物業人員、居委會幹部會根據抓拍到的不文明現象進行溯源排查,入戶宣傳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并以簽訂垃圾分類承諾書的方式,不斷深化居民的綠色低碳生活理念。”盤龍浦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夏玉勤說道。
國樂社群在垃圾投放點位安裝可移動攝像頭,以24小時智能監測模式替代人工監督模式,通過科技手段實作垃圾分類數字化、智能化,全面提高投放點垃圾分類工作的監管效率,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下一步工作。國樂居民區黨支部書記王建平表示,安裝攝像頭起到了很好的威懾作用,讓原本抱有僥幸心理亂扔垃圾的居民有了顧慮,進而有效地減少了不文明行為的發生。
“我們對社群進行分片劃區,居委幹部責任包幹,開展常态化巡查。垃圾分揀員、志願者實行‘彈性排班制度’,根據垃圾分類投放的高、低峰時段靈活安排人員數量和任務,避免出現高峰人手不足,低峰人員空閑浪費的情況。”西部花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珠充分發揮“神經末梢”作用,統籌好黨員幹部、樓組長、志願者等力量,協調好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三駕馬車”作用,多元共治推進垃圾分類走深走實。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推動垃圾分類融入“新日常”
複興居民區黨總支充分發揮“熟人效應”優勢,帶動更多居民參與到垃圾分類中,讓垃圾分類管理變得更有溫情。小區垃圾分揀員王友新在分揀垃圾時撿到居民的錢包,第一時間上報居委會并成功找到失主。失主周女士面對失而複得的錢包十分激動,堅定地表示會積極參與社群的垃圾分類工作。自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以來,社群裡像王友新一樣的分揀員、志願者用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感化了一個又一個小區居民身體力行加入到垃圾分類、美化家園的行列中,小區的整體環境面貌得以改善。
浩澤社群在微信公衆号開設“不文明曝光台”專欄,每日釋出不文明現象;在樓道宣傳欄曝光不文明行為,形成“線上+線下”雙曝光制度,引起居民群衆共鳴。浩澤居民區黨支部書記莊軍表示,通過每日曝光社群不文明行為,一方面是讓更多居民群衆參與監督、引以為戒,另一方面是為了不斷提高廣大居民群衆講文明、守秩序的意識,自覺摒棄不文明陋習。
雙橋、萬壽、趙屯浦、崧子浦、慶華等社群不斷加強“家社校關聯”,積極開展“綠色家庭”評選、“大手牽小手”“環保袋DIY”“可回收物回收”“變廢為寶”等豐富多彩的社群活動,多角度、全方位宣傳推廣綠色低碳的環保理念,讓居民群衆進一步了解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化的深層意義。
做好垃圾分類要久久為功、行穩緻遠,盈浦街道将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明确目标、狠抓落實,不斷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增強居民群衆垃圾分類投放的自覺意識和參與意識,全力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水準和質效顯著提升。
記者:王婷
攝影:王婷
編輯:呂斌
責任編輯:孫晨(名優)
轉載請注明來自“綠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