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推出過《紅海行動》《中國機長》《長津湖》等電影的博納影業,在行業強勢回暖的情況下“翻了車”。8月31日,博納影業交出了上市之後的首份半年報。報告期内,公司實作營業收入8.50億元,同比下降42.31%;扣非淨利潤則由正轉負,虧損4.41億元。![]()
行業回暖業績“翻車”,博納影業轉虧4億元遭遇“壯年危機” 南方都市報記者注意到,自2014年末開始,“山河海”“中國驕傲”“中國勝利”三大系列的多部優秀電影極大增厚了博納影業業績。但随着《無名》上映完畢,三大系列主要作品基本完結。截至目前,公司暫未推出同體量的系列電影項目進行接棒。
同時,博納影業積極試水喜劇、科幻、青春勵志等多種類型電影。可惜,今年推出的《别叫我“賭神”》票房口碑雙雙崩盤,《少年時代》上映時間出現跳票,相關影片尚不能挑起營收大梁。
此外,截至2023年上半年,去年IPO補血13.82億元的博納影業,主要債務合計達42.72億元,較年初增長5.18億元,賬面貨币資金則減少6.61億元至22.05億元,資金鍊再度出現緊繃趨勢。
在6月份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一口氣公布了20部電影、5部劇集,并表示為此将準備40億元資金。我說用30億的錢,實際上我要備40億的。對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于冬和他的博納影業而言,一場新的“豪賭”拉開序幕。
行業火熱,博納“失聲”
三年疫情之後,電影行業迎來了一場久違的狂歡。
貓眼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内電影總票房達262.71億元,同比增長52.91%,全國院線影片上映新片243部,同比增長50.9%。其中,今年暑期檔,國内總票房達206.19億元、觀影人數達到5.05億人次,雙雙重新整理曆史紀錄。
得益于行業整體複蘇,多家影視上市公司上半年取得佳績。其中,中國電影(600977.SH)半年營收28.57億元,同比增長87.95%;扣非淨利潤由去年同期的-0.49億元變為3.23億元。萬達電影(002739.SZ)營收達68.69億元,同比增長39.1%,扣非淨利潤扭虧為盈利4.15億元。橫店影視(603103.SH)營收增長40.69%至11.71億元,扣非淨利潤為0.74億元,成功扭虧。此外,幸福藍海(300528.SZ)、金逸影視(002905.SZ)等公司雖仍未盈利,但虧損幅度均大幅收窄。
然而,作為國内老牌影視公司的博納影業,2023年上半年實作營業收入8.49億元,同比減少42.31%;扣非淨利潤由盈利1.52億元,轉為虧損4.41億元;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亦由流入12.54億元,變為流出1.2億元。
根據具體業務分析。報告期内,博納影業上映影片共4部,包括主要主投的《無名》《别叫我“賭神”》和參投的《風再起時》《長空之王》。
據于冬自述及博納影業《招股書》、2022年年報等資料綜合分析,《無名》成本約在2.5億元至3億元,影片最終票房9.31億元,情況似乎不錯。但不考慮《紅海行動2》等續作,作為博納影業三大拳頭項目之一“中國勝利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如此票房不僅遠低于去年同期的《長津湖之水門橋》,在三大系列中,都算不上優秀。除《決勝時刻》外,僅略高于2014年上映的《智取威虎山》8.83億元票房。
6月21日上映,對三季報影響更多的《别叫我“賭神”》,在有着“賭神”IP、周潤發主角、“我不是藥神”相似片名等多重光環的加持下,最終票房定格在4078.2萬元,豆瓣評分更是隻有4.9分,遭遇滑鐵盧。
至于《風再起時》和《長空之王》,前者由郭富城、梁朝偉、杜鵑主演,最終票房4904.3萬元,存在虧損可能;後者票房8.5億元,中規中矩。
整體計算,博納影業上半年在營收近乎腰斬的情況下,營業成本反而同比增長了7.28%,進而導緻毛利率大跌39.81%。其中,電影業務實作收入3.13億元,同比下滑76.48%,成為拖累公司營收的主因。此外,公司電影院業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4.64%至6億元,順利分羹行業紅利,但未能轉變營收整體頹勢。
放棄聚焦“主旋律”,多元化未見成效
博納影業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9年成立的北京博納文化交流有限公司,這也是大陸第一家民營電影發行公司。2003年,公司取得“攝制電影片許可證”,正式進軍電影制作領域。
博納影業在影視行業的聲名鵲起,要歸功于其在主旋律電影商業化道路上進行的探索與突破。
2009年,公司以聯合出品方式參與了《建國大業》和《十月圍城》兩部不同風格的主旋律電影,初步試水。2014年,博納影業推出改編自“紅色樣闆戲”的主旋律電影《智取威虎山》,不僅攬下8.83億元票房,進入彼時國産電影票房前十,而且掀起一波“主旋律電影也能叫好又叫座”的熱烈讨論。時至今日,《智取威虎山》在豆瓣上的評分依舊達到7.7分。
從如今視角來看,作為“山河海三部曲”系列的開山之作,《智取威虎山》僅僅是博納影業事業轉動的起點。該系列後兩部作品——《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分别斬獲11.86億元和36.52億元票房。2019年,公司連續推出《決勝時刻》《中國機長》和《烈火英雄》,組成“中國驕傲三部曲”系列,最終票房分别為1.24億元、29.13億元、17.06億元。
随後接棒的“中國勝利三部曲”,更是一舉奠定了博納影業主旋律電影商業化巨頭的地位。其中,《中國醫生》票房為13.28億元,而《長津湖》第一部票房高達57.75億元,超越此前現象級影片《戰狼2》,成功登上國内電影票房榜榜首。續作《長津湖之水門橋》部同樣有着40.67億元的高票房,位列票房榜第九位。
“山河海”“中國驕傲”“中國勝利”三大系列的大獲成功,推高了博納影業的業績。2018年至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别為27.84億元、31.36億元、16.1億元、31.24億元;扣非淨利潤分别為1.56億元、1.76億元、1.26億元、3億元。
在業績向好的背景下,2016年便從納斯達克私有化、準備回A股的博納影業,終于于2022年8月正式在深交所主機闆敲鐘上市。不過,2022年全年,博納影業實作營收20.12億元,扣非淨利潤為-1.93億元,虧損主因是旗下影院關停時間較長,各項剛性支出仍需持續投入。
成為上市公司後,與過去的輝煌相比,投資者會更加看重未來的盈利能力。此前,華鑫證券相關研報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博納影業主旋律電影能夠持續取得高票房的原因,其中包括“形成了主旋律電影商業化運作方法論”、“系列化IP可持續疊代”“綁定重要導演、演員,長期深度合作保障票房”等因素。
不過,南都記者注意到,博納影業似乎并沒有繼續将絕大部分精力投入自己擅長的主旋律賽道,而是開始加大多元化影片類型的嘗試力度。
《無名》之後,博納影業暫未明确提出新的成系列的接棒作品,僅公布了《紅海行動2:虎鲸行動》《智取威虎山前傳》兩部獨立續作。與此同時,在6月份的上海電影節期間,博納影業公布了20部電影和5部劇集的片單,其中包含了青春題材片《少年時代》、警匪動作片《爆裂點》、古典愛情片《紅樓夢之金玉良緣》、奇幻動作片《傳說》、奇幻喜劇片《實習愛神》、勵志喜劇片《别叫我“賭神”》等,可謂風格迥異。
在半年報中,博納影業也強調,在報告期内影片票房較低,不及去年同期,造成影片票房收入減少的情況下,“公司仍将不斷積極嘗試影片的創新性表達,同時積極開拓多類型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電影節期間的釋出會上,《别叫我“賭神”》的主演周潤發、袁詠儀、方中信及監制黃斌、編劇莊文強、導演潘耀明等人均上台露面,展現出公司對于該影片的重視。
不過,《别叫我“賭神”》上映後未成爆款,考慮到2021年末該影片已投入成本就至少達2456.34萬元,虧本是大機率事件。再加上《少年時代》撤檔跳票,博納影業的電影類型多元化之路尚待破局。
優質新作缺乏的情況下,公司股價也從上市後不久15.23元/股的高點,震蕩下跌至目前的8元/股左右。
此外,“多元化”不僅展現在影片層面,博納影業半年報同時提出,“繼續在電影、電影院業務持續深耕,同時積極在劇集和品牌授權及衍生品開發等業務方面拓展,實作多元化穩健經營。”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演員選角上,博納影業似乎也在嘗試“多元化”。“山河海系列”多由張涵予、張譯、吳京等老戲骨主演,或者彭于晏、歐豪、黃景瑜等偏硬漢屬性,而《長津湖》《無名》《少年時代》主演中相繼出現了易烊千玺、王一博、陳飛宇等人。此外,貓眼專業版顯示,陳飛宇還将出演《紅海行動2》。
于冬豪賭“40億”,資金鍊持續承壓
今年上海電影節公布新片單的同時,于冬也表示,“要準備40億元才能保證拍完”。不過,資金正是博納影業面臨的另一個挑戰。
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博納影業貨币資金僅為22.05億元,卻有着12.26億元短期借款及18.03億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動負債。此外,公司還有12.43億元長期借款。
實際上,得益于成功上市,博納影業去年通過IPO募資補血13.82億元。但相較于去年末,僅僅半年時間,其貨币資金便減少了6.62億元,主要債務卻上升了5.17億元。
高企的借款意味着高昂的财務費用。今年上半年,博納影業财務費用同比上升14.49%,達1.58億元。這也對公司利潤形成較大侵蝕。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貨币資金不斷減少,博納影業的債權投資卻呈現擴大趨勢。截至2019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末,分别為18.11億元、24.1億元、26.22億元。财報顯示,這一資産主要為“存放于銀行的内保外貸一年期以上定期存單及利息”。
一般而言,借款利率要高于存款利率。财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博納影業利息收入為4520.76萬元,遠低于1.56億元的利息費用。為何還要在大舉借債的同時進行大額存款,導緻“存貸雙高”的狀況呢?就相關問題,南都記者詢問了博納影業。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複。
此外,報告期末,博納影業還有約9億元貨币資金主要為“存放于銀行的内保外貸短于一年期(含)保證金及質押款和保函保證金”。這意味着公司合計有約30億元資金用以“内保外貸”。
根據招股書,博納影業旗下共有15家海外子公司,也有一定海外業務,2022年年報顯示,博納影業97.71%營業收入由國内貢獻。
一方面是三大系列拳頭産品上映完畢,新的爆款尚未出現;另一方面是不斷攀升的借款及随之而來的财務費用;再加上巨額資金為海外公司提供擔保,如願登陸A股一年,剛開始新征程的博納影業,能夠保持曾經的輝煌嗎?
采寫:南都記者 缪淩雲 發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