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怎麼選妃子?不看美醜,2大條件需滿足,1處部位需過關

作者:李瑩瑩小史

前言: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曆史長河中,皇權至高無上一直是這個社會的主旋律。作為天子唯一合法的繼承者,皇帝不僅要肩負起國家大事,還要在後宮中擷取傳宗接代的子嗣,以延續朝代王朝。那麼,在這樣的背景下,皇帝的女人又是從何而來?她們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才能被皇帝臨幸?讓我們随着時間的長河回到清朝,來看看這些女人的故事。

一、皇帝妃嫔的來源:太後的心腹之選

康熙六年,年僅七歲的康熙帝正式即位。根據慣例,此時實權仍握在其生母孝惠章皇後的手中。為了鞏固皇權,章皇後圍繞皇帝的身邊,安插了一批自己的心腹和親信。這其中,最關鍵的便是皇帝的妃嫔人選。

​清朝怎麼選妃子?不看美醜,2大條件需滿足,1處部位需過關

在章皇後執政的時期,妃嫔的産生有一個非常明确的來源——太後的指定。正如當年孝康皇太後指定章皇後為皇妃一樣,章皇後也會根據自己的政治考量,從權貴世家的女兒中選拔心腹,安排她們入宮為妃。

這些被選中的女子,通常出身顯赫,父兄功勳卓著,正是太後的政治聯姻的良好工具。比如康熙的嫔妃之一博爾濟吉特氏,她就是清朝開國功臣索尼的孫女,通過這門政治婚姻,太後既籠絡了索尼一族,也為皇帝增加了些許高貴的血統。

作為皇帝,康熙在這些女子的候選人選上并無選擇的權力。按照慣例,他必須接受太後的安排,與這些女子成婚。對于年僅七歲的他來說,這場政治聯姻充滿了無奈與被動。但是,這也正是王朝伊始時期鞏固皇權的需要。

​清朝怎麼選妃子?不看美醜,2大條件需滿足,1處部位需過關

相比之下,這些女子的命運更加悲慘。她們本可以過上門當戶對的幸福生活,卻被迫成為皇室政治算計的犧牲品。然而,在當時的習俗下,她們的父兄也隻能忍痛割愛,将自己的骨肉獻給皇室,以求一線生機。

這場政治聯姻對兩個家族來說意義非凡。作為新朝之主,康熙帝必須通過不斷的聯姻來穩固統治地位。而對于剛剛歸順清朝的蒙古貴族而言,得到皇帝的寵信也意味着在朝堂的發言權。然而,真正承受痛苦的隻有,成為政治算計中的犧牲品。

在章皇後的安排下,康熙被迫面見了一位又一位年齡與自己相仿的蒙古少女。她們或緊張,或害怕,垂着頭不敢看他。康熙也是懵懂無知,不明是以。“為何要娶她們?”康熙問起母後。章皇後隻是溫聲細語地回答:“這都是為了大清江山,為了我們家的天下。”

​清朝怎麼選妃子?不看美醜,2大條件需滿足,1處部位需過關

康熙望向母後堅定的眼神,終是點了點頭。他還年幼,尚不能看清這場政治聯姻的真正意味,隻能依從母後的安排。而對于那些被迫入宮的蒙古少女來說,她們的人生從此被這場聯姻改寫,再無自主可言。

二、異域聯姻:蒙古貴族的政治獻媚

随着康熙成年以後正式親政,清朝的統治範圍也逐漸擴大到蒙古地區。可以想象,剛剛穩定的王朝,急需通過聯姻的手段穩定新歸順的藩屬。于是,來自蒙古貴族的公主們也成為了皇帝妃嫔的候選人。

1655年,年僅14歲的布圖魯吉特氏被送入宮中,成為康熙的妃嫔。她是蒙古條支左翼中左旗貝子色布騰巴爾子的女兒,生母是林丹汗的孫女。通過這門婚姻,色布騰巴爾子既向新朝表示了臣服和忠心,也為自己争取到了權力話語。

​清朝怎麼選妃子?不看美醜,2大條件需滿足,1處部位需過關

然而對于布圖魯吉特氏本人來說,這場異域聯姻注定是悲劇。原本生活在蒙古草原的少女,突然被送到陌生的宮廷深處,一夜之間成為皇帝的妃子。丈夫是隻見過幾面的陌生人,伴侍左右的也都是說着不同語言的宮女宦官。

一開始,布圖魯吉特氏哭哭啼啼,後來幹脆閉口不言,拒絕進食。可是,這一切反抗在大清王朝面前都是徒勞的。最終,她還是在宮廷的禁锢中孤獨終老,直至62歲去世。

布圖魯吉特氏被迫離開蒙古草原的那一天,色布騰巴爾子在帳篷中舉辦了盛大的儀式,用最好的牛羊招待來賓,祝賀自家千金得以入主皇宮。對他來說,這無疑是鞏固在朝中的權勢的大好機會。

​清朝怎麼選妃子?不看美醜,2大條件需滿足,1處部位需過關

然而布圖魯吉特氏卻在一旁默默啜泣,她的心情無人了解,也無人問津。 SERVANT被送上轎子,踏上通往陌生國度的旅程時,她回頭長久地望了一眼生長的草原,眼淚再也止不住。多年以後,她依稀記得那一天紛飛的旗幟,父親臉上掩飾不住的喜悅,與自己内心撕裂般的痛苦。

三、民間佳麗:微服訪民的偶得

除了來自政治安排的妃嫔之外,皇帝自己見色起意也是妃嫔産生的重要來源。這些女子大多來自民間普通百姓家庭,通常是皇帝外出遊曆時偶然相遇。

據傳說,一次外出訪民時,康熙帝見到了一名打扮簡樸,但秀外慧中的少女。消瘦的身形絲毫不影響她臉上晶瑩剔透的美麗。康熙帝一眼被她吸引,三番五次地與她相遇,最終将她納為妃子。這就是傅氏,後來的康熙妃嫔之一。

​清朝怎麼選妃子?不看美醜,2大條件需滿足,1處部位需過關

又一次,康熙帝外出遊獵,偶然發現一處小村莊。在村中央的村塘邊,一個農家少女正在洗滌衣物。清風拂面,她一頭烏黑長發随風飛揚,惹人憐愛。康熙帝不由遠遠地多看了她幾眼,心中升起了柔情。

就這樣,一個平凡的農家少女,也在偶然的機緣下被帶入宮中,成為了皇帝的妃子。對于她們這樣的女子而言,成為妃子無異于天上掉餡餅一般的機遇,可以改變自己和整個家族的命運。然而,她們也同樣需要付出青春和自由的代價,許多人終其一生也無法适應深宮生活。

當康熙帝第一次在村中見到傅氏的時候,傅氏正挽着母親的手臂,走在村中的小道上。三五成群的村民們都恭敬地向她們問好。原來,她們是這個村子裡最富足人家的小姐和夫人。傅氏有一頭及腰長發,皮膚白皙,神态端莊娴靜。和其他農村少女不同,她沒有因勞作而黝黑的皮膚,也沒有粗糙的手掌和足踝。隻一眼,康熙便看出她的與衆不同。

​清朝怎麼選妃子?不看美醜,2大條件需滿足,1處部位需過關

後來康熙屢次命人打探她的名字和家世,在得知她未婚之後,終于命宮女前去問話,将這位農家少女帶入宮中。對傅氏和她的家人來說,這無疑是改變命運的機遇。然而對一個未嫁的少女來說,深宮生活也意味着犧牲自由與青春。

四、嚴苛的選擇标準:旗人,門當戶對

成為妃子,尤其是長期侍奉左右、能夠生育皇子的嫔妃,與普通妃子相比地位懸殊。那麼,要成為嫔妃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首先,一定要是滿洲八旗或蒙古八旗中的女子,亦即所謂的“旗人”。這一标準直接與清朝皇室的血統正統相關。

早在努爾哈赤時期,滿洲八旗就是清朝軍事力量的中堅。他們不懈地征戰擴張,才使這個少數民族逐漸崛起,建立大清王朝。是以,皇室的正統血脈就來自于八旗尤其是滿洲八旗。蒙古八旗也屬于良好的選擇,可以強化與蒙古貴族的聯姻關系。

​清朝怎麼選妃子?不看美醜,2大條件需滿足,1處部位需過關

其次,即使不是八旗之内,但若是出身高門望族,且父兄有功勳于國,其女兒也可以被考慮為嫔妃人選。這滿足了皇室對嫡系血脈以外貴胄功臣的需求。具有門當戶對背景的女子,其子嗣也可以為皇室所用,培養為心腹大臣。

對于落選的女子和家族而言,這無疑是一次政治上的折辱和打擊。但對皇權來說,這是維系自身特權的必要手段。康熙時期正是皇權既需要鞏固又需要擴張之時,這種以血統為核心的妃嫔選擇标準也就此形成。

當康熙初登大寶時,滿清國運正處在一個關鍵期。他需要不斷通過聯姻來穩固統治,而八旗宗室和功勳貴胄的支援對他尤為重要。于是,每當有八旗子弟被封為王公時,康熙都會順勢将其女兒選為妃嫔。而對于那些出身普通旗人家庭的女子,則很難再得到皇帝的寵幸。

​清朝怎麼選妃子?不看美醜,2大條件需滿足,1處部位需過關

這樣的安排使得八旗貴族得以通過皇室聯姻牢牢把持大權,而對于普通旗人來說,反而失去了向上流動的機會。後世史書謂之“國初舊慣”,這慣例的形成,正源于康熙時期的這些妃嫔選擇。

五、轶事:腋下汗味這一關難過

除了血統和門第的硬性要求外,成為嫔妃在侍寝前,還需要通過一個特殊的“考核”——那就是腋下不能有任何異味。這對于那些天生汗腺發達,容易腋下多汗的女子無疑是個坎坷難關。據說,不少候選嫔妃就是因為這個理由,在入宮門檻前功虧一篑。這也多少反映出,在妃嫔選擇的嚴格标準下,其中或許也摻雜了當時醫學的荒謬與無知。

譬如康熙時期,有一名八旗宗室的千金在十五歲那年被選為候選嫔妃。她生得膚白貌美,才華出衆,原本是最有希望入選的人選之一。然而在她入宮前夕的檢查中,皇醫發現她兩腋之間有較濃厚的體味。皇醫診斷這是“暑濕”所緻,若入宮恐會影響龍體。最終這名八旗千金就這樣船毀洞港,功虧一篑。

​清朝怎麼選妃子?不看美醜,2大條件需滿足,1處部位需過關

這件事成為了當時八旗子弟議論的對象。那名千金的父親羞憤交加,數次上書請求重新檢查,但都被駁回。這也成為當時許多八旗女子的隐憂,生怕自己天生體質會成為入選失敗的原因。

六、變法維新:光緒時期嫔妃選擇的微妙變化

時光荏苒,曆史變遷。到了光緒時期,選擇嫔妃的标準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光緒帝深受維新思想的影響,主張效法日本明治維新,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這樣的思想也滲透到後宮嫔妃的選擇上。當時的正宮皇後是東方精,她符合傳統标準,出身滿洲八旗,是慈安太後之侄女。

而最得寵的珍妃,則出身漢軍旗人,并非滿洲八旗,但她的家世顯赫,父親是總督倉場。憑借出衆的才華和學識,她得到光緒帝的寵愛,成為幕後推動維新變法的重要力量。

​清朝怎麼選妃子?不看美醜,2大條件需滿足,1處部位需過關

從這個微妙的變化可以看出,随着時代的開明,嫔妃選擇标準也在悄然松動。血統門第依舊重要,但面對維新壓力,皇室也需要來自漢人學者官僚的助力。這為部分妃嫔的選拔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保守派占主導的朝堂上,光緒帝需要像珍妃這樣敢于進言的才女來幫助自己。東方精雖為正宮皇後,但她隻是傀儡,真正得寵的是珍妃。這也成為朝堂上保守派攻擊維新變法的話柄之一。

與先輩們僅僅注重妃嫔的血統貴胄不同,光緒帝在選擇珍妃時更看重她的學識與觀點。或許,這正是中國曆史上皇帝在選擇後宮時首重才智而非隻看門第的開始。這也預示着,在維新變法的風潮下,封建等級體制正逐漸松動,皇權也在這變革的波濤中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

​清朝怎麼選妃子?不看美醜,2大條件需滿足,1處部位需過關

結語:

從康熙到光緒,在這兩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後宮嫔妃的來源和選擇标準基本延續着清朝初期形成的模式,但也帶着一些細微的變化,反映出不同時代的需求。

這些女子或許大多是曆史的悲劇性角色,但也有人在變法維新浪潮中發揮着積極作用。她們作為皇權的犧牲品,又作為個人具有着生命的鮮活色彩。每一個後宮女性的故事背後,都隐藏着一個時代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