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沙洲日記|文明故事

9月5日 星期二 晴

石拱橋倒影在滁水河中,如一輪彎月,風吹水蕩,月随水漾,陶醉了橋上的乘涼客,老者把文明故事娓娓道來……

沙洲日記|文明故事

鎮南橋也喚做涼橋,是文明街标志性文物,超鬧子的人最喜歡在橋上駐足停留。向東可見巍巍“文明書院”,左右懸挂着一副對聯:

文經武緯,水秀山明

沙洲日記|文明故事

對聯正是“文明”的來曆,現文明因境内大姓羅氏始祖任廣東連州刺史,還故鄉江西途中,見該地“文經武緯,水秀山明”,遂定居于此,取名“文明”。“文明”做為地名實為罕見,難怪不少遊客驚呼“文明”怎麼是個地名?

文明地處三省交界的汝城西部,用偏僻還不及形容文明過去的落後,窮鄉僻壤更為确切。南下南嶺山脈橫向堵塞,東西方向綿延不斷的五嶺相堵,北向東江水系形成天然障礙。無交通,就無發展可言。千年之前,文明主要居住着南蠻野人(古稱),以少數民族為主吧。由于山嶺崎岖,田無半畝大,江無千米長,自然條件形成天障。

五代十國以來,朝代更替過快,慚有官宦之後,逃難避災駐留此地,羅氏源于廣東連州刺史,張氏源于唐宰相張九齡,朱氏源于唐嶺南節度使朱埙……。這些從中原來的漢人,不但帶來了先進的生産方式,也帶來了重文敬教之風。

沙洲日記|文明故事

筆者最為熟悉的是文明沙洲朱氏曆史,先祖乃嶺南節度使之後,隐居汝城得靖,十九世祖思諒公始遷至文明,其後人在沙洲興辦“啟蒙書齋”“業績考亭”,詩禮繼世,耕讀傳家,中華優秀的文風在沙洲根深蒂固,代代相傳。

全文明逐漸興辦學堂,重視教育,不斷有人考取功名,吟詩作對是讀書人的愛好,定期舉行接聯比賽。有個樓江秀才在做“上章樓江過城下”上聯,上章、樓江、城下均為文明的地名,沙洲秀才即對“黃土秀水潤寒田”,非常巧妙的是黃土、秀水、寒田(今稱韓田)也是文明的地名。

現今,紅色沙洲景區的建設,圍繞文明本地特色,十分重視原風貌保護,在原來的學堂之地,修複或重建書院,詣在為文明重振文風。

(作者:朱志華 沙洲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