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作者:澎湃新聞

寒窗苦讀無人知,似乎是古今莘莘學子刻苦求學的生活寫照。不過,在清代,生長在皇宮裡、含着金湯匙出生的滿洲皇族子弟們,也需要接受嚴格的文武教育。依照文獻記載,阿哥書房全年無論寒暑,僅歇課五天,學業不可謂不沉重。澎湃藝術獲悉,台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推出新展——“院藏清代曆史文書珍品:阿哥養成記”,展覽以“阿哥上學去”“阿哥的功課表”“阿哥的老師們”三個單元,透過院藏文獻檔案,帶領觀衆一探清代阿哥學習生活的真實面貌。

“阿哥”是清代對近支宗室子弟的稱呼。滿族入主中原以後,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開始重視阿哥們的教育,借此培養未來皇位繼承人及國家治理人才,使滿族政權得以長久鞏固。

據清代文獻紀錄,阿哥自六歲起每日清晨三時即進入書房學習,除了民間士子必讀的四書五經等經典外,還必須接受滿洲“國語騎射”課程。國語即是滿語,騎射則是騎馬射箭。清朝尤其重視宗室子弟遠赴關外,行圍狩獵的技能學習。而随着清皇室與西方接觸,阿哥們的學習也添加天文數理等課程,以了解中國以外的世界形勢。

阿哥們的功課表強調文武合一,并雜糅中、西科學,與中國曆朝側重文科學習不同,卻似乎可與當今學齡教育的多元學習領域互相比照。雖然阿哥們不用科考,也沒有現今學生升學競争的壓力。但是依照文獻記載,阿哥書房全年無論寒暑,僅歇課五天,學業不可謂不沉重。展覽試圖揭開滿洲皇子教育的神秘面紗,共看學子辛勤學習的異同,為當下的教育提供新的認知與可能。

阿哥上學去

乾隆(1711-1799)六歲就學,十二歲時在圓明園牡丹台首遇其皇祖康熙帝(1654-1722),就能夠流利背出周敦頤(1017-1073)的《愛蓮說》全文,因深得帝心而被接入宮中用心栽培,成為日後皇位繼承人。乾隆皇帝文武技藝樣樣精通,一生詩作多達四萬餘首,可謂學養深厚。也讓人不禁好奇,生長于深宮或貴族府院中的滿族宗室子弟,接受過什麼樣的教育呢?

清代上書房(或稱尚書房、阿哥書房)制度始設于雍正年間,是阿哥上學的場所。阿哥學習時光從六歲至十五歲,相當于現今國小至中學階段,即使已分封為親王、貝勒,仍須入書房就學。每日清晨寅時(三至五時)進入書房,先學習拉弓、習滿語及蒙語;接着從卯時(五至七時)起學漢文典籍,直到傍晚放學。放學後練騎射、背誦滿蒙國文、複習漢文等,學習生活充實而緊湊。

一年之中,僅有元旦、端午、中秋、萬壽節及阿哥本人生日才可放假,無論寒暑,不許歇課。阿哥上課地點除宮中的上書房,另有南書房、毓慶宮及懋勤殿等處,宮外則有圓明園與避暑山莊等處。書房旁又設定射箭場地,禁宮有“箭亭”。至于廣袤的皇家木蘭圍場,更是訓練阿哥們騎射的重點地區。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養吉齋叢錄》清 吳振棫撰 卷四(第二冊) 清光緒二十二年錢塘吳氏刊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今人欲探知阿哥入上書房學習的年齡、作息與學習内容等紀錄,可見清代筆記、雜記材料。據清道光、鹹豐年間吳振棫(1792-1870)撰《養吉齋叢錄》(卷四)記載:“我朝家法皇子、皇孫六歲即就外傅讀書,寅刻(淩晨三至五時)至書房,先習滿洲、蒙古文畢,然後習漢書。師傅入直率以卯刻(五至七時),幼穉課簡,午前即退直,退遲者至未正二刻(下午一時三十分),或至申刻(下午三至五時)。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上午九至十一時)準散直。”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皇城宮殿衙署圖》卷軸(局部) 清代彩繪絹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1.上書房,位于乾清門内,是阿哥們上學的場所。皇帝聽政之暇,可随時親臨視察阿哥課業。

2.毓慶宮,位于乾清宮以東,康熙年間特為皇太子允礽(1674-1725)所建。雍正朝以後成為衆阿哥讀書之所,弘曆、弘晝、顒琰、綿甯等皆曾在此就讀,而更是同治、光緒兩位皇帝的讀書處。

3.箭亭,又稱射殿,位于紫禁城東部景運門外。亭外有一片開闊平地,是阿哥們練習騎馬射箭的地方。此廣場亦為殿試武進士考馬步、射弓、刀石之場所。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禦制圓明園四十景詩》(洞天深處)第二卷 第二冊 清乾隆十年武英殿刊 朱墨套印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洞天深處,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位于圓明園宮門區福園門内,乾隆皇帝回憶提到“予兄弟舊時讀書舍也”。雍正年間,皇帝居住于圓明園期間,此處為阿哥之讀書處所,故有圓明園上書房之稱。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禦制圓明園四十景詩》(镂月開雲)第一卷 第一冊 清乾隆十年武英殿刊朱墨套印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镂月開雲,即乾隆十二歲與皇祖康熙首遇之圓明園牡丹台。圓明園經曆雍正及乾隆二帝之擴建,于乾隆九年(1744)大緻完工。乾隆皇帝仿皇祖康熙避暑山莊三十六景,亦為圓明園取四十景,親自題詩,牡丹台則更名為“镂月開雲”。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禦制避暑山莊詩》(萬壑松風)清康熙五十一年武英殿刊朱墨套印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萬壑松風,年幼弘曆曾随曾随同皇祖康熙來到避暑山莊,并安排在山莊宮殿區之“萬壑松風”處讀書,獲得皇祖父朝夕教誨。乾隆三十一年(1766),為感念祖父教養之恩,遂将圓明園“镂月開雲”及避暑山莊“萬壑松風”兩處同時更名為“紀恩堂”。

阿哥的功課表

清代皇室衆阿哥學習内容是要求文武兼備。文科方面與平民學子一樣,都是科舉考試必讀的儒學典籍,并學習題詩詞、作律賦、寫策論及撰表文等。書畫文藝,也是阿哥的必修課,但重點在書畫的創作,不似參加科考學子習字以“館閣體”為主。

清代滿、蒙國文是阿哥們必修課程,對照現代就像學習本地方言一般。而騎射武功,更是阿哥們的核心課程,透過圍獵訓練活動鍛練健身,培養膽識與果敢态度。體能鍛煉的部分,就比較接近現代的體育課。當時,清朝民間如果應試翻譯科或武舉,才需要學習不同語言跟從事體格或武功訓練。

受到西學東漸的影響,康熙帝頒訓、雍正帝恭錄《庭訓格言》,期勉阿哥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于曆算、數學及樂律等西方科學切要留心。當時清代宮廷開始學習的自然科學課程,部分内容也仍然是現今學生們的基礎課程。

授課内容

阿哥之授課内容歸納幾項:一、漢文化之四書五經、《史記》、《漢書》及《資治通鑒》等儒家經典;二、詩詞文賦;三、滿洲、蒙古國文;四、騎射習武;五、書法練字;六、天文、曆算、數學及樂律等西方科學。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清嘉慶禦制宗室訓》卷(局部)清仁宗嘉慶十三年(1808),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語言學習為阿哥學習的首要内容,尤以滿洲、蒙古國文最為重要。清代乃多元民族交流的時代,滿族統治者屢屢強調恪守祖訓,須維持“國語騎射”之滿洲民族特色。于順治初年創辦旗學,培養滿洲子弟學習滿語與騎射,康熙皇帝恐“後生子弟漸習漢語,竟忘滿語”,嘉慶皇帝亦有此憂心,于嘉慶十三年(1808)書《禦制宗室訓》,曰:“國語騎射、讀書守分”,并著“另錄一紙懸挂上書房”,俾諸皇子見訓心生警惕,期勉諸皇子敬守祖訓。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聖祖庭訓格言》聖祖康熙頒訓;世宗雍正錄 《聖祖庭訓格言》 清雍正八年武英殿刊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騎射武功,乃滿族之傳統,騎射技術的優劣取決于騎馬技術的熟練程度。阿哥們皆自幼學習拉弓、步射及騎射課程,一般騎射課程安排在誦讀經書之後,與學習漢文典籍課程穿插進行。聖祖康熙之騎射技能十分出色,于《庭訓格言》中提到:“蓋騎射之道,必自幼習成方得精熟,未有不善于馭馬而能精于騎射者也。”是以,清朝皇室非常重視阿哥們的騎射訓練,必須自幼學習,以達到“人馬相得,上下如飛,磬控追禽,發矢必獲,觀之令人心目俱爽”的程度。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清 慶桂等奉敕纂 清乾隆五十六年八月上漢文小紅绫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阿哥們的射箭活動與行圍紀錄可見于各朝《實錄》、《起居注冊》等文獻中,亦可見于詩文集中。乾隆五十六年(1791)八月十二日在避暑山莊的一場射箭活動,乾隆觀皇孫們射箭。皇孫綿慶(1779-1804)年十三歲,射中三箭,受賜黃褂三眼花翎,而皇玄孫載錫年八歲,亦射中三箭,受賜黃褂雙眼花翎。乾隆極為喜悅,因作詩志下此事,懷想皇玄孫載錫之年紀較當年陪侍皇祖康熙圍獵時還早四歲,傳承此基業已七代。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宋拓多寶佛塔碑》書法習作 《宋拓多寶佛塔碑》 冊 附夾紙,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書法練習是阿哥們每天必須的功課。以乾隆皇帝為例,康熙六十一年(1722)入宮學習時,便摹寫唐人楷書,如顔真卿(709-785)的《多寶佛塔碑》。展出的《多寶佛塔碑》習作,夾存在該碑帖後。其上以硃筆批改并署摹寫日期,為宮中師傅教導阿哥習字臨帖的典型範例。《多寶佛塔碑》另一書法習字,已非臨摹字帖,有自由創作書寫之意,字迹清秀俊逸。

《幾何原本》 六卷(西洋)歐幾裡得撰,清乾隆間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帝從法國白晉(1656-1730)及張誠(1654-1707)、比利時南懷仁(1623-1688)、義大利德理格(1671-1746)等傳教士,學習西方傳入的數學、天文、音律、醫學等自然科學。康熙帝對西方科學極感興趣,也引領阿哥們接觸西學。展出《幾何原本》一書,乃由古希臘歐幾裡得撰、意大利利瑪窦(1552-1610)口譯、明徐光啟(1562-1633)筆撰。據法國傳教士白晉于《康熙帝傳》記述康熙帝學習幾何學之經過,首先令傳教士以滿語教授,并命二位精通滿語及漢語大臣撰寫講稿,反複聽課、複習,并親自繪圖,約五六個月即熟練幾何原理。

皇家教科書

院藏清宮根據明代書籍繪制或重印的《帝鑒圖說》與《養正圖解》等書,以生動之插圖,教導阿哥有關中國古代帝王治國事迹,圖文并茂,頗能引發學習的興趣。鹹豐十一年(1861)十月《起居注冊》記載,《帝鑒圖說》被列為同治小皇帝日講的重要學習教材,之後由祁寯藻及翁同龢二位帝師講述其中故事。此外,院藏乾隆皇帝下旨命永珹(1739-1777)、永瑆(1752-1823)、永瑢(1744-1790)以及皇孫綿甯(即道光皇帝,1782-1850)抄寫宋代範祖禹《帝學》一書。此書正是一部專門講授曆代賢德君主,正心修身、進學修業榜樣的曆史教科書。藉由繕抄過程,讓阿哥們學習成為明君必備的德行。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帝學》 清嘉慶年間綿甯朱絲欄鈔袖珍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帝鑒圖說》 不分卷 (第二冊)(诏儒講經)清内府彩繪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诏儒講經”,故事叙述漢宣帝(西元前91-49)诏儒家學者校刊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另命太子太傅蕭望之(西元前?-46)評議,俾使經文趨向統一,成為治天下之準則。清代沿襲中國帝王的傳統,于順治皇帝開啟實行經筵、日講之先河,透過仿效明制的國家大典儀式,講官編纂講章,展現帝王崇尚儒學治道之基本國策。

阿哥的老師們

給衆阿哥授讀的有總師傅、師傅與谙達,并有數名陪讀及伴讀。谙達(滿語轉寫:anda)意為夥伴、朋友,負責教授阿哥們滿、蒙國文與騎射。皇帝、阿哥對上書房師傅的禮儀相當重視,據清代《竹窗筆記》的記載:初次至書房,阿哥與師傅彼此拱手行禮,每日阿哥們與師傅間以拉手為禮,充分崇敬之意。

由于阿哥們入學讀書,長年與師傅谙達朝夕相處,師生情誼深厚。即使日後登基成為皇帝,仍常懷念當年窗課與師傅、谙達相處的歲月與情景。例如乾隆皇帝在藩邸時的多位名師,包括日後被尊稱為“三先生”的福敏(1673-1756)、朱轼(1665-1737)與蔡世遠(1681-1734)三位帝師,乾隆皇帝終生感念不斷,且經常流露于詩文作品之中。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 乾隆五十四年三月 上卷一千三百二十四,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清代,上書房師傅與總師傅,即便不是翰林出身,至少是進士出身,學問優長的飽學之士,方能充任;而且都是皇帝特簡。展件選列嵇璜、王傑,潘世恩、穆彰阿,翁同龢,李鴻藻等人充任上書房總師傅之事。其中《高宗實錄》一件,記載了“師傅不進書房議處事”:乾隆五十四年三月間,連續六天,上書房從總師傅到師傅都沒有進入上書房,是以都被議處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清代皇帝對于阿哥們學習的重視。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味馀書室全集定本》〈味馀書室詩文選原序〉清 仁宗撰;慶桂等奉敕編《味馀書室全集定本》卷一(第一冊)清嘉慶六年武英殿刊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嘉慶帝位于毓慶宮之“味馀書室”,為其師傅朱珪取名,謂“勤學者有馀,怠者不足,有馀可味也”。《味馀書室全集》〈原序〉述及嘉慶之求學階段:“六歲入學習經書、十三學詩文、十七屬文,書窗朝夕行帳,寒暑幸無間斷,若今體格律初從學于東墅師傅,古體詩及古文從石君師傅習焉。”嘉慶帝之養成階段,有朱珪師傅指導與相伴,尤其在寫詩及讀古文。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奏報臣病重瞻天無日(遺摺)》清 杜受田奏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奏報臣病重瞻天無日(遺摺)》清 杜受田奏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看清代阿哥們學業有多忙?台北故宮展“阿哥養成記”

《奏報臣病重瞻天無日(遺摺)》清 杜受田奏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杜受田病逝後,鹹豐在師傅杜受田的遺疏上硃批:“憶昔在書齋,日承清誨,銘切五中……讵料永無晤對之期,十七年情懷付與逝水。嗚呼!卿之不幸,實朕之不幸也。”于師傅對于弟子的期望之深,似乎随着師傅的逝去,“付與逝水”了。

展覽海報

此次展覽展期持續至11月5日。

(本文圖文據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資料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