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始漲了

開始漲了

開始漲了

文/子木

自從北上廣深落地“認房不認貸”,全國樓市預期得到了實質性扭轉。

不單是一線城市,就連三四線城市的朋友都在議論,房價會不會又要大漲。

畢竟過去“一線點火,滿盤皆爆”的路徑,已經重複了好幾輪。

至于怎麼漲,能不能漲,我放到後面來講。

“廣-深-上-北”,認房不認貸,總共用了56小時,大大超過市場預期,從落地速度來看,這輪刺激鐵定又是野蠻的、無序的,存在一刀流的正常套路。

理論上講,應該是想趕一波“金九銀十”,政策利好疊加傳統旺季,起到三兩撥千金的效用,有助于年底經濟大盤的恢複。

現在看來,效果的确不錯。

根據報道,政策落地後,北上廣深帶看量、成交量直線拉升。

北京樓市首個周末新房銷售近90億,一天成交量趕上8月一半,北京鍊家三天成交了上個月的1/3。上海很多樓盤,一天賣了一個月的量。

售樓處裡塞滿了人,開發商順勢收回之前的折扣優惠,甚至連夜漲價。

這種做法讓“買漲不買跌”的購房者,失去判斷依據,很多都在緊張的氛圍中,被逼定上車。

外賣騎手、快遞員、滴滴司機,聞訊紛紛脫去馬甲,百米沖刺紮進中介門店,緻電維護已久的存量客戶。

一夜之間,仿佛又回到了2015年前夕。

北上的起勢,讓唱空樓市的人,非常郁悶,他們到現在為止也不明白,為什麼人口經濟資料都下滑,樓市還能起來?

邊抵抗、邊懷疑人生……

其實根本上,還是沒搞懂房地産的底層邏輯。

01

7月我在文章《樓市大反攻》裡論述過:

很多人問我,一線城市如果放開,樓市會起來嗎?

答案是肯定的。

2017-2022年,四大一線城市,5年社保、認房認貸,購買限制極其殘暴……

縱使如此,也跑出了大漲小跌的行情,拿北京來說,2017年房價最高峰是7萬多每平米。

後來出台“認房認貸”等政策,樓市腰斬30%,但後來在極端壓制的情況下,又開始反向上行,房價一路漲回到7萬多每平米,證明什麼?

穿越周期的穩健購買力。

全國主要資金、高淨值群體、核心稀缺資源,都在一線城市,并對全國有錢人持續高強度虹吸,隻要放開,人們為了占位資源,依舊會加持一線城市資産。

在絕對的購買力+絕對資源面前,任何利空都可以被吞噬,這個邏輯過去成立,在房地産後半段依舊成立。

當然四大一線城市,也有主次之分。

從放開認房認貸後可以看出,北上比廣深活躍很多,這源于三個原因:

1、資金總量

2、居民杠杆率

3、old/new money

這三個因素組成一個模型,适用于全國所有城市。(下面着重解析,不感興趣的可以直接跳到下一部分。)

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币存款餘額),意思就是人民币與外币的存款總數。

反映的是一個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

我們知道,資金是經濟運作的動力,也是結果。一個城市能彙聚多少資金,顯示出這個城市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

開始漲了

按照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币存款餘額)來講,2023年上半年,北京近24萬億,上海近20萬億,深圳13萬億,廣州8.5萬億。

同為一線,但真正的有錢人,多數藏在北上。

而且對比着看,經濟下行,但大多數城市存款是增加的,北上總存款增加就達到了3.7萬億。

北京最為誇張,一年存了一個石家莊的總量。等到利好來襲,這些資金足可以入局盤活市場。

居民杠杆率,比較重要,衡量的是購買力的透支程度。杠杆加得越高,負債壓力越大,自然購買力就會減弱。

這個跟政策有關,之前北上非普線定的太高了,人們撬杠杆買房,拿到的錢不多,想加都加不上。

開始漲了

而廣深,之前貸款限制門檻極低,非普形同虛設,人們想貸就貸,在房地産比較火爆那幾年,提前透支了信貸空間,樓市下行,一個俯沖,20-30%,首付沒了,傷了心神。

最後一個是old  money 和 new money。

所謂old money多,就是城市積累厚實,有錢的土著較多。北京是“權”貴中心,上海是“金”貴中心。

拿上海來講,土著有錢,且都吃過房地産紅利,大部分家庭都是千萬資産。

疫情之後去上海奮鬥,并想留在上海的外地年輕人,家底也比較殷實。而且上海還是留學生回國的第一站,但凡這幾年出國鍍金的,家庭條件也不差。

土著的實力和外地流入的“富二代”,形成了強大的支撐力,這是北上行情領漲的另一個邏輯。

而new money,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新産業,比如網際網路、電商、新興科技産業為主誕生的城市新貴。

另一層含義,就是那些沒有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也沒在富裕的文化中長大,但通過知識、努力,自主賺取到财富的人。

深圳和杭州就是典型的新貴中心,但這幾年局勢動蕩,賽道内卷,經濟下行,高收入的信念紛紛擊垮,new money 遭遇嚴重打擊。

Old money 和 new money 各有利弊,前者底子厚,賺錢通道穩定,投資思維比較保守;後者底子薄,賺錢通道依賴新興産業,投資思維比較激進。

按照城市發展邏輯,經濟上行,new money 這種新鮮血液才是最有創造力的價值,會裂變生長出更多的新貴群體,有助于加速城市成長。

但也最容易為了追求高利潤,投機炒作,進而身陷火海,原來炒房三兄弟是深圳、杭州、合肥,後來南京取代合肥,上位老三。

經過這幾年的深刻教育,三兄弟被整掉半條命,這時候,Old money 這種紮實的購買力,反而才是城市最紮實的支撐力,互為周全。

随着時間的推移,new money 也會慢慢變成old money,整個城市的沉澱也顯現出了結果。

資金總量、居民杠杆率、old/new money,“錢債錢”三個因素互為一體,量子糾纏,其實是“産業-人口”更高次元的思考,決定着一個城市是否能趕上這波行情。

02

北上之後,就是深廣,不會太久。畢竟一線還是一線,底子厚實。

一線起勢,二線築底。

最先輻射的是一線城市所在的城市群。

上海旁邊的杭州、蘇州、甯波、南京等重點二線城市需要關注,蘇州和甯波可以抄底,杭州和南京因為杠杆率太高,需要觀察到年底。

杭州因為亞運會利好,招商引資空間放大,經濟恢複一定會比南京快一些,南京這波有點兒難,如果情緒上來,要積極解套。

北京旁邊的天津、石家莊準備上車,其他無所謂。

大灣區是重點,因為海上絲綢之路、金融開放創新、一國兩制新模闆、國際自貿港實驗,等等國家戰略,都要在這裡試驗兌現。

二次改開,事關國運,大灣區占了一半,深圳超跌入底,要趕快上車,第二梯隊的珠海、佛山、東莞也要抓緊,其他不用着急。

成都、武漢、西安,這種能級較強的省會龍頭,相當于内地本區域一線城市,積極上車,周圍區域不用着急。

重慶、青島、無錫、鄭州、福州、濟南,也屬于比較強的二線城市,但因為庫存積壓較大,會對沖利好,闆塊輪動較為緩慢。

廈門這波未必能跟上,近三年的大幅回調,讓福建有錢人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地方,再加上居民整體杠杆較高,恢複速度會偏慢一些。

合肥可以重點關注,屬于二線城市中庫存極少的,政府調控的好,而且經過幾年回調,房價比較實際。

長沙能上就上,這個城市一直被視為價格窪地,過去是調控标兵,但事實上,房價偷偷摸摸已經連漲32個月。這意味着地方對房價的态度,出現了正反面的改變。

當長沙在“房住不炒“層面淪陷後,房地産是國民支柱産業的邏輯,再次被證明。篇幅有限,更多的複盤我放在星球裡,大家有空取閱。

上面提到的城市,能上就上,機會視窗打開的時間不會太長。

其他城市目前不用着急,闆塊輪動,需要時間。而一個城市也需要成交量上漲2-3個月,才能反應到房價層面。

可以觀察9-10月的成交走勢再做決策。

9-10月,如果成交還是半死不活,那麼這個城市基本被判死刑。連最後一輪電擊都救不明白的病人,怎麼從ICU裡活着出來。

也隻能眼巴巴看着别人去KTV裡蹦迪了。

03

這輪買房,必須謹慎,之前講過一個公式:

100平米左右、小三居、電梯、次新房、低密度、地鐵盤、好學校、寫字樓商圈……能挨幾個是幾個。

這一輪改善為絕對主流,城市腰部以上資産才有很好的升值效果。如果買不到好房子,可以不用着急,别跟着别人的情緒,接盤老破小。

自住無所謂,但凡是考慮保值升值的,一定要仔細想想住在一套房子裡,可以抓住到怎樣的城市資源。

房子是擷取資源的一把鑰匙,稀缺決定價值,價值被價格所表現。

是以這兩天很多人一上來就問,房子可以買嗎?能漲錢嗎?

真沒法回答,因為我不知道你的資金能買到怎樣的房子,能擷取到怎樣的資源,底層訴求是什麼。

這才是最真實的邏輯盤點。

利好來襲,行情轉折,樓市跟股市一摸一樣:

要麼相信趕在前面,及早上車;要麼選擇不信,徹底離場,洗手觀望。

切記左右徘徊,人雲亦雲,被身邊情緒侵擾而選擇買房的,是下下策。

一線城市放開,全國資金向上湧動彙集,但因為限購的原因,預期和資金位又會溢出到二線城市,形成大規模的闆塊輪動。

2015年-2023年,8年時間,好像正對應了房地産大周期,不得不信周期的力量。

短期内,這波行情來的會很快,但規模不會很大。

效果會比較激進,因為近兩年,央行一直在超發貨币,M2暴增,利率曆史新低,很容易引導資金流入一二線,入市炒作。

全國普漲機率為0。

隻有真正的經濟問題得以解決,就業充沛,收入預期穩健,才能考慮有全國範圍内的普漲大行情,這個我們要清晰的認知,當然還有人口……

這輪行情,高能級城市尋求升值,中能級城市尋求保值,低能級城市尋求解套保平安。

無論你是否是剛需,有沒有投資需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動起來,主動尋求資産避險。

形勢隻在一瞬間,稍縱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