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文薦讀 | 春天的序曲

作者:國是傳媒智庫
美文薦讀 | 春天的序曲

作者|李青松\張耕夫

教育是一項面對未來的事業,誰掌握了21世紀的教育,誰就擁有了21世紀的主動權。

——作者題記

1991年10月19日,黃州市第一中學的曆史上将永遠記住這個日子。

雲淡秋高,豔陽普照。坐落在大别山南麓、揚子江北岸的湖北省黃州市第一中學,彩旗飄揚,鑼鼓喧天;雄偉壯闊的校門外,普濟路上車水馬龍,人流如織。古鎮團風——黃州市第一中學所在地的這座濱江小鎮,呈現出往日少有的熱鬧與繁華的景象。

上午8時許,胸佩“校友證”的人們開始陸續步入校門,歡迎的樂曲聲響徹校園。100多名少男少女手持鮮花,列隊向校友們緻意,歡迎的口号聲此起彼伏。報社、電視台記者和各地來賓的長槍短炮,紛紛攝下這激動人心的鏡頭。

校友當中,有的雙鬓雪染,但步履矯健;有的青絲黑發,精神更見風姿。他們當中,有軍政要員,有科技精英,有體壇名将,有文藝新星,有勞動模範,有勤緻富的帶頭人……從1950年代開始,一批接一批的學生,從這裡走向全國各地的大中專院校,走向社會的廣闊的舞台,屈指算來,如今整整40載!40年來,這裡為共和國培養了2萬多名初、高中畢業生,輸送了近6000名大學新生。今天,為了參加母校40周年校慶,許多校友從南疆,從北國,從西部邊陲,從東海之濱,風塵仆仆地趕來了!

漫步在歡騰的校園裡,校友們為母校的巨大變化而欣喜和自豪。現代風格的教學大樓、宿舍大樓、辦公大樓和實驗大樓,取代了低矮潮濕的平房教室、寝室、辦公室和實驗室;金碧輝煌的餐廳大樓,在陽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燈光球場、足球場、标準400米塑膠跑道田徑場上,躍動着一個個生龍活虎的身影。校内花團錦簇,綠樹成蔭,碧波蕩漾,人工景點與自然風光相映成趣。40年如梭的歲月,把昔日荒涼的河西湖畔,編織成一座花園式的學校。

在每一個接待室裡,新老校友歡聚一堂,幾多離情,幾多别緒,悠悠激蕩赤子心。但是,他們談的最多的還是老師的諄諄教誨,談者言辭懇切,聽者為之動容。

下午3時,校慶大典在團風電影院隆重舉行。電影院内張燈結彩,座無虛席。主席台兩側懸挂着一副巨幅對聯:“故友親朋歡歌笑語談巨變慶母校四秩華誕;顯客嘉賓寄意抒懷話滄桑祝一中萬裡鵬程。”主席台上就坐的有黃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的主要上司和黃石市副市長施中傳、著名詩人謝克強、赴美博士後留學生肖慶發、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周光慶等校友代表。

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黃州市第一中學校長曾祥民以飽滿的激情宣布:“慶祝黃州市第一中學建校40周年大會開始!”年近花甲的黃州市第一中學副校長王仕娟向校友、上司和來賓緻歡迎辭;黃州市第一中學黨總支書記何國華作長篇講話。《講話》回顧了黃州市第一中學40年的光輝曆程,總結了40年的辦學經驗,指出了當代黃州市第一中學的神聖使命,彙報了校園建設的宏偉藍圖,字句铿锵,動人心扉。

洪荒之初,人類鑽石取火,結繩記事,那是古文化之文明;從甲骨文到金文,從篆文到現代文字,人類在自身的發展中走着一條艱難的探險之路。文明一脈相承,文化源遠流長。人類畢竟進步了,在沖突和運動的交替中不斷前行。

開辟基業的是人,繼承基業的是人,拓展基業的還是人。人,是創造偉業,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動力!讓我們展開一軸長卷,追溯随共和國吸乳壯大起來的黃州市第一中學的成長史,你會看到,有多少含辛茹苦的往事,又有多少燦爛輝煌的壯舉!

黃州市第一中學創辦于1951年秋季,始名黃岡縣初級中學;1958年開設高中部,易名為黃岡縣第二中學;1960年更名為黃岡縣團風中學;1991年10月19日起改為現名。“文革”以前,學校在黃岡地區和湖北省已小有名氣,盡管叫“黃岡縣第二中學”的曆史僅有兩年,但時至今日,許多人仍親切的稱學校為“團風二中”。1977年,黃岡縣團風中學被湖北省确定為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此後學校名氣一路攀升,名聞遐迩。

我雖然有幸工作、生活在這所學校,但是對學校的過往卻知之不多。當我和青年作家、著名詩人耕夫懷着崇敬的心情,就籌備黃州市第一中學40周年校慶采訪曆任校長的每一天,我不斷被一些平凡而可歌可泣的事迹深深地感動着……

四十不惑自風流,一路滄桑一路歌。

白雲華,這位黃岡縣初級中學的創始人,他的飄逸的名字和他的傳奇故事,永遠載入了黃州市教育的史冊。

白仁華是張學良部下的一位東北軍營長,他反對蔣介石、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沒有随東北軍内撤,帶着部隊投入到共産黨上司的抗日聯軍,堅持了東北14年的抗日戰争,後來成為第四野戰軍的一位連長,曆經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鬥和遼沈、平津戰役,并随“四野”一路南下解放黃岡、武漢,任武漢革命政治大學教官。

1951年9月,白雲華被任命為黃岡縣初級中學第一任校長。學校成立之初,沒有教室,招收的第一批兩個國中班的98名學生,借用團風鎮一座破舊的祠堂上課;沒有宿舍和辦公室,他和柯玉恒、倪硯田、王亞等6位老師,蝸居在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黑屋子裡;沒有廚房,他帶領老師在河西岸搭棚壘竈、打井取水;人手不足,他既當校長,又當炊事員,還要帶一個班的國文課……往日炊煙不起的河西湖畔,分娩出一片生機和希望。

1952年冬天,黃岡縣政府撥款修建校舍,校址定在河西岸。這裡原是一片雜草叢生、荒冢累累的地方,白雲華與師生、民工一道挖墳堆、填水坑、搬磚瓦、運沙石,晚上就睡在工地。經過一年多的苦戰,第一批校舍——兩排平房教室竣工了。從此,黃岡縣初級中學便有了一塊屬于自己的熱土。

創業艱難百戰多,一蓑煙雨任平生。

在黃州市第一中學的創業史上,大寫着一串串功臣的名字,童士甲就是其中的一位。

當我們走進黃岡師範專科學校離休校長童士甲老人的家裡時,這位1949年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老黨員,滿面春風的接待了我們。我們向童老說道明了來意,他侃侃而談,如數家珍。

1954年2月,童士甲接任黃岡縣初級中學校長。這年夏天,一場特大洪水洗劫了團風,江堤潰口,學校面臨滅頂之災。童士甲顧不上家人,搖一葉木舟把學生和财産轉移到安全地帶,學校被迫遷到遠離團風50華裡、地勢較高的李四光家鄉——回龍山。等他安頓好學校的事情再去尋找自己的親人時,妻子兒女下落不明,5天後一家人才得以團聚。

在共和國懷抱裡誕生的黃岡縣初級中學,就這樣被一場暴虐的洪水吞沒了。水退之後,學校又回師團風,童士甲帶領師生們在河西岸揮汗如雨,重建家園。

由于工作業績突出,1956年,童士甲被選派到北京教育行政學院學習,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上司人的親切接見。

說到這裡,童老起身走進書房,拿出一個鏡框,一張儲存完好的黑白照片展現在我們面前。照片上,年輕時代的童士甲英姿勃發,神采奕奕,與共和國第一代上司人站在一起。這時,我分明看見,童士甲的眼裡有點點晶瑩的淚花在閃動。

人是有精神的——敬業精神精神、奉獻精神,漆永炎集這兩種精神于一身。

漆永炎是黃岡賈廟杜皮人,是革命功臣漆先庭家族的後代,土改時參加工作,1960年來到黃岡縣團風中學,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1982年任校長,1985年調任黃岡縣政協常委,他把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無私地獻給了這塊使他魂牽夢繞的土地。

三年困難時期,學校每人每天隻有半斤糧食,由于吃不飽肚子,不少學生病倒了。漆永炎擠出自己的半斤糧,親手給學生做病餐;這了照顧好生病的學生,身為一校之“長”的他,帶頭把鋪蓋卷到學生宿舍;為了改善生活,他身先士卒,在學校周圍的田邊地角種瓜種菜。那幾年,别的學校因饑餓和疾病死了學生,團風中學無一人遭此厄運。1961年,團風中學首批招收的兩個高中畢業班,聯考升學率達80%,學校在鄂東教育界聲譽鵲起。

漆永炎關懷學生有口皆碑,他愛護教職工、珍惜人才亦堪為典範。下雨天,他要到每一個教職工家中走一走,看看屋裡是否漏雨;無論誰生病住院,他都要到醫院探望;有的老師病情嚴重,他親自送到外地治療;1977年和1978年兩次參加大中專考試,因政審不合格而未被錄取,後連續四次參加研究所學生考試曆史專業成績突出,因英語不過關而落榜的黃岡路口青年農民詹維東,在他的關心和支援下,被“請”到團風中學擔任高三150多人的文科班曆史老師,多少年後仍被傳為美談。

楷模就是号令,關懷就是力量。在漆永炎擔任書記、校長的20多年裡,全校教職工同心同德、攜手共進,勝利闖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

蒼苔履痕,鐵鞋難覓古道;苦樂年華,鬥志能換新天。

坐在我們面前的是黃州市政協主席楊傳慶,我們從他眉宇間透露的那股英武之氣,斷定他是一位有膽有識的上司者。

1970年,楊傳慶調入團風中學,1981年擔任校長,1982年擔任學校黨總支書記,直到1984年出任黃岡縣紀委書記時,他才帶着依依不舍的深情離開他生活了15年的校園。

黃州市第一中學至今還傳誦着楊傳慶讓房的故事。

1983年,團風中學蓋起了一棟教工宿舍樓。分房方案公布的那一天,教工們懷着或忐忑或興奮的心情,到校辦打聽消息。住戶的名單出來了,卻沒有楊傳慶的名字。是将楊書記的名字漏掉了嗎?人們猜度着、詢問着,他理當是這棟新房的第一位住戶啊!後來人們才知道,在分房會議上,楊書記把分給他的那一套三房間的房子讓給了一位普通老師。那位老師不忍心入住,楊傳慶說:“這是大家集體決定的,不是我個人的意見。”那位老師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而楊傳慶一家三代6口人依然住着一個二十幾平方米的套間。

黃州市第一中學的曆代上司人,從白雲華到童士甲,從漆永炎到楊傳慶,筚路藍縷、勵精圖治,肝膽相照、垂範在先,正是這種榮辱與共、功成不居的“一中”精神,學校才能一步步走向今天,希望才一天天壯大起來。

十年動亂期間,黃岡縣團風中學無可避免的受到沖擊和影響。粉碎“四人幫”以後,劫後餘生的團風中學,經過一場血與火的洗禮,舔幹身上的血迹,以更加豪邁的步伐邁向未來。

1977年5月18日,新華社記者高英帶着極大的興趣來到黃岡縣團風中學采訪。5月31日,高英在《人民日報》頭版顯要位置就團風中學貫徹中央撥亂反正的訓示精神,整頓校園秩序,各項工作快速走上正軌的典型事迹作了長篇報道。

滄桑漫道,雄關新曲,一石激起千層浪;壯志待酬,揚帆遠航,無限情懷化春泥。這所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重點中學,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牢把握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全面提升教育教學品質,奏響了高亢激越的奮進之歌。

當我們穿過一片陽光的叢林,我們始終看見,有一帶茂盛的樹木,站在我們眼前,站在我們年輕的生命裡。

從樹木的家族裡我們得到如下啟示:果實奉獻的是的成熟的喜悅,花朵奉獻的是甜蜜的微笑。但是,讓我們永遠記住卑微而厚實的泥土吧,當你需要的時候,她可以鋪成道路,把你送到成功的那一頭;她還可以化作養料,毫不悭吝地變成萬物的溫床。

1985年6月30日晚,在高三年級蹲點的團風中學黨總支書記黎澤英,例行主持召開高三年級全體老師會議。肝部的劇痛使她實在難以忍受,豆大的汗珠不時從她消瘦的臉頰上滾落下來。她将肝部頂在沙發的扶手上,繼續講話,隻是聲音越來越小,最後實在講不下去了。

老師們當即把她送往醫院,醫院連夜把她送往武漢。救護車在飛速行駛,黎澤英從昏迷中蘇醒過來,對醫護人員說:“不要緊,這是老毛病發作了。”同濟醫院經過診斷,黎澤英患的是肝硬化病變。她的丈夫蔣本泰第二天趕來,看到醫生的診斷書,如五雷轟頂。黎澤英躺在病床上,安慰他說:“老蔣啊,我的病過兩天就會好,你是高三班主任,學生離不開你,你先回去吧!”7月3日,蔣本泰無可奈何地離開了病中的妻子。兩天後,黎澤英獨自踏上傳回團風的歸程。醫護人員到處找不到病人,卻找到了她留下的一張紙條。

回校後,黎澤英堅持上班,回到家裡渾身無力,隻想躺下。可剛一躺下,外面就有人敲門,她又讓丈夫扶她起來接待客人。丈夫抱怨她說:“你呀,在外面是英雄,在家裡是狗熊。”小女兒偷偷地寫了一張字條貼在門上:“有事請到辦公室裡談。”黎澤英知道此事,狠狠地訓了女兒一通。

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引萬道清泉澆祖國花朵,傾一腔熱血鑄民族棟梁。奮進曲在團風中學的校園裡嘹亮的奏響,豪邁雄壯的音階正昂然上升。

1991年6月18日,天剛蒙蒙亮,一輛貨車載着幾樣簡陋的家具,緩緩地開出團風中學,全校兩千多名師生,潮水一般地湧來,為赴任黃州市教委主任的舒玉林送行。這是一個難舍難分的場面,許多老師握着舒玉林的手說:“舒校長,我們舍不行你走啊!”

隆隆的爆竹聲淹沒了汽車的引擎聲。汽車停停走走,走走停停,從舒玉林家門口到學校大門,不足500米的距離,足足走了半個小時。

為官有為,衆人稱道;這官無為,衆人唾棄。舒玉林在團風中學擔任5年校長,成績有目共睹。

他在學校發起教育模式大讨論,全方位、多層次地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讓老師的觀念由單一的升學教育模式轉換到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的素質教育模式上來,使學校建立起一個德育、智育、體育互相滲透,學風、教風、校風互相協調,學校、家庭、社會互相配合的新型育人體系。

他要求老師既要牢固樹立全面貫徹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全面負責的“三全”思想,又要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性和特長的培養,辦特色學校,育特長學生。在這種辦學思想的引導下,團風中學走上了适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大量尖子生和特長生脫穎而出,一座卓有成效的省級示範高中在鄂東大地巍然崛起。

團風中學真正的春天到來了!

(節選自1992年5 月長江文藝出版社《崛起之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