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君特.格拉斯“但澤三部曲”:對德國教育小說不可磨滅的影響

作者:聞史天緒

前言

當 1999 年,二十世紀最後一位諾貝爾文學獎花落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之時,獲獎評論中這樣寫到:“他肩負起回顧現代史的艱巨任務,……喚起人們所否認,所遺忘的一切。他追溯受難者、失敗者和各種抛諸腦後的謊言,因為人們曾一度相信這些謊言。”

君特.格拉斯“但澤三部曲”:對德國教育小說不可磨滅的影響

瑞典皇家學院将二十世紀最後一位交給君特·格拉斯是有深意的,因為格拉斯的作品記錄了二十世紀這個時代中,人類命運的滄桑巨變,是那段黑色曆史的備忘錄,他将慘痛的曆史帶回到人們面前,使人們無法逃避,進而反思,是以,“但澤三部曲”也是人類曆史的反思錄、啟示錄。

君特.格拉斯“但澤三部曲”:對德國教育小說不可磨滅的影響

《鐵皮鼓》——警世的鼓聲

作為“但澤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鐵皮鼓》自問世以來就經受着褒貶不一的命運,格拉斯從此開始了對二戰時期德國及德國群眾的探索,也是格拉斯把讀者帶回到那個時代中,開始反思的第一步。

《鐵皮鼓》以一位躺在療養院裡的侏儒的回憶開始,以一個永遠三歲的侏儒奧斯卡前半生的傳奇經曆為線索,以德國和波蘭交界的但澤地區為背景,描繪了從 1899 年到 1955 年長達 55 年的社會生活,作品雖是僅以但澤地區為背景,卻以但澤為背景,窺探到了整個德國社會現狀的全貌。并把這期間發生在德國的重大曆史事件全部囊括其中。

《貓與鼠》——想成為貓的老鼠

《貓與鼠》以二戰時期的但澤為背景,以帶有罪咎感的皮倫茨回憶他的中學時代的同學馬爾克為線索,生動逼真地再現了納粹時代但澤青少年的成長史,鮮活地在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政治氛圍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心理狀态,具有很強的社會内涵和思想含量。

小說與上一部作品《鐵皮鼓》一樣,運用第一人稱講述。但是不同的是叙述者不是小說的主人公,而是與文本中所要塑造的主人公有關的素材的第一目擊證人。作者通過這樣客觀的叙述方式,再現了納粹文化對人心靈的毒害。

君特.格拉斯“但澤三部曲”:對德國教育小說不可磨滅的影響

貓與鼠的關系很顯然是這部作品所要表達的重點,這裡,統治階級是貓,像馬爾克這樣的

悲劇人物很顯然是鼠,而馬爾克又是一隻不甘心平庸、一心想轉化為“貓”的鼠,他為了納粹的利益出生入死,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顧,然而貓永遠是貓,它是不可能讓鼠也走向統治階級的。于是,在馬爾克這隻鼠完成了他的利用價值之後,便被貓抛棄。馬爾克從鼠變為貓的夢想破滅,他便再沒了活下去的理由。

君特.格拉斯“但澤三部曲”:對德國教育小說不可磨滅的影響

《狗年月》——荒唐的歲月

如果說格拉斯對二戰原因的思考在《鐵皮鼓》中展現為道德層面的探讨,《貓與鼠》中展現為心理層面的探讨,那麼“但澤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作品《狗年月》則将對戰争原因的思考擴大到對于民族關系的探讨。

《狗年月》共分為三篇。通過三個叙述人不同角度的叙述,為我們呈現出希特勒第三共和國的若幹個瘋狂“狗年月”。《狗年月》的獨特之處是他展示了德意志民族與猶太民族和吉普賽民族的複雜的沖突關系。并将這一沖突的深刻性呈現在讀者面前,引起人們思考。

君特.格拉斯“但澤三部曲”:對德國教育小說不可磨滅的影響

同時,《狗年月》的另一突出之處就在于它對戰後人們的生存狀态做了更為詳細的描繪,通過馬特恩的報仇和試圖擦去其罪惡等行為,我們可以看到戰後德國群眾那種扭曲、異化、恐懼的心情,這自然不隻是馬特恩的心情,也是衆多德國群眾的心情。

“但澤三部曲”誕生背景

“但澤三部曲”三部作品的背景都是但澤,這不光是由于但澤是作者的家鄉,更是因為但澤有其特殊之處。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民族曆史等諸多原因,一直以來就被德意志民族和波蘭民族争奪,波蘭人、德國人和卡舒貝人互相雜居于此。

君特.格拉斯“但澤三部曲”:對德國教育小說不可磨滅的影響

多民族的混居以及長期的戰争陰影使得但澤成為觀察二戰時期社會生活的最好視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凡爾賽和約,但澤從德國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由民族聯盟管轄的自由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但澤地區被劃歸波蘭,這對于格拉斯這樣一個具有強烈德意志民族意識的德國人來說,這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算做失去了根、失去了他固有的家園。

君特.格拉斯“但澤三部曲”:對德國教育小說不可磨滅的影響

三部作品全部以作者熟悉的故鄉為背景,書寫的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曆和親身感受,以個體作為小說的主要人物,并通過個體的視角直接透視特定時代的社會現狀和在那個時代中人們經曆的各種命運。

用作者自己的話說,“但澤三部曲”是“我第一次為自己試着用文字記載永遠失去的故鄉那由于政治的、曆史的原因失去的故鄉的一角。”在作品中自然融入了很多作家生活的影子。

君特.格拉斯“但澤三部曲”:對德國教育小說不可磨滅的影響

“但澤三部曲”對傳統教育小說的超越

德國教育小說的非政治性傳統

成長小說作為德國傳統小說的典範,自十八世紀誕生以來已經融化在德國的文化傳統中,有着它獨特的意義。

細數德國成長小說傳統,已經有數百年的曆史,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成長小說一直經久不衰,不以時間的流逝、曆史的變遷為轉移,無論處在哪個時代,什麼樣的政治環境,什麼樣的社會背景,教育小說作為代表德國文化傳統的一種文學形式都沒有缺席,它或是換了形式,或是變了稱呼,但數百年來,一直不變的是它的主題的去政治化和它對個人成長的關注。

君特.格拉斯“但澤三部曲”:對德國教育小說不可磨滅的影響

“但澤三部曲”的多角度政治關懷

由于“但澤三部曲”描寫的是二戰前後的德國社會現實,其寫作題材的特殊性決定了三部曲的政治性,從三部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到,對剛剛結束的二戰的反思,是“但澤三部曲”的一個重要主題,也是作者最想讓讀者體會到的主題。

是以,政治關懷是格拉斯作品的一個突出特色,也是“但澤三部曲”的真正力量之所在。然而,這裡所說的政治關懷,并不是指狹義上的政治,而是廣義的、納入到整個民族文化傳統中的政治,它包含着民族的沖突、宗教的淪陷、思想的淪陷等衆多問題。

君特.格拉斯“但澤三部曲”:對德國教育小說不可磨滅的影響

對民族心理進行深層探索

法西斯主義在德國的猖獗,絕不是一個人或一群人的錯,回首那段曆史,我們在批判那些邪惡的蠱惑看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大多數的群眾和戰争也是不無關系的。他們一方面是戰争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也是推波助瀾的脅從者,面對戰争,他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結語

德國是一個有着優秀教育傳統的國家,而傳統的教育小說作為德國文壇上最重要的一種小說體裁,正是繼承了這種優秀的教育傳統,甚至,我們可以把教育小說看作是用文學形式表現的德國教育理想。自十八世紀以來,德國曆代教育家們對教育的執着為教育小說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土壤,德國教育小說作為一個帶表德國文化傳統的小說種類,一直在蓬勃發展。

君特.格拉斯“但澤三部曲”:對德國教育小說不可磨滅的影響

君特·格拉斯是德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時也是飽受争議的作家。格拉斯曾親自參與過二戰的經曆使得他對德國民族的生存問題、政治問題有着極大的敏感,他從未放棄過對政治的關注,甚至自覺置身于“政治生活”當中,這使得格拉斯與其他作家遠離政治的态度有着明顯不同,格拉斯始終關注着意識形态的變化,并使得一些政治性的東西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展現,可以說,政治敏感始終貫穿于格拉斯作品的始終。

格拉斯無疑是世界文壇上的一朵奇葩,他的獨特創作使得人們對政治小說有了新的認識,但是對格拉斯自己而言,比之一個名冠世界的作家,他似乎更看重自己作為德國公民的身份。他把寫作當作一種記錄,他通過作品把近半個世紀的德國社會呈現在人們面前,把人民重新拉回到那段黑色歲月中,他要用作品來教育國民認識曆史,懂得反思,是以,“反思曆史”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也是他要實作的目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