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玉禮堂皇中的“六器”

作者:花家地鑒古觀今

#中國式浪漫#

“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周禮·春官·大宗伯》

禮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辨別,代表了中國古代先哲對自然與社會秩序的感悟和了解。

周代總結了前代的禮儀傳統,确立了更加系統的禮樂制度,治國理念也從神治走向德治,玉器亦成為禮制和最高倫理的載體,廣泛地出現在祭祀、朝會、婚姻、外交,乃至喪葬等各種場合。

來國博看中國,走進“中國古代玉器”專題展覽看玉以載禮中的“六器”。

所謂“六器”是祭祀活動中使用的幾種禮玉。這裡邀請大家依次欣賞:璧、琮、圭、璋、琥、璜。

·璧

玉禮堂皇中的“六器”

漢 谷紋璧(左)

璧是一種中心孔徑小于外廓邊寬的片狀圓形玉器,是上古時代玉制禮器之一。傳統觀點認為“璧圓象天”,但從考古現象上看,玉璧更可能是權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谷紋也稱蝌蚪紋、渦紋、卧蠶紋等,指玉器上雕有密內建排類似谷粒的小乳釘,乳釘旁多刻渦形紋。谷紋最早出現在春秋晚期的玉器中,原本是青銅器蟠螭紋的簡化形态,後人則解說為象征萬物複蘇和對豐收盼望的谷粒紋。《周禮·典瑞》載:“子執谷璧。” 鄭玄注:“谷,是以養人。”“子”是當時的爵位名稱,表明貴族在一些重要禮儀場合手持谷紋璧作為信物。

·琮

玉禮堂皇中的“六器”

琮 西周

琮脫胎于良渚文化的手镯,受“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影響,逐漸演變為内圓外方的造型,方角上一般雕飾神人獸面紋,有單節或多節不同形式,是巫師用以通天地的一種法器。琮在不同的文化地區和不同時代外觀特征有所變化,西周時代的琮以素面為主,神人獸面紋已消失不見。

·圭

玉禮堂皇中的“六器”

圭 戰國 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出土

圭是一種長條形的片狀玉器,被廣泛用作朝觐、禮見的政治性活動中,是标明等級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圭最早出現于龍山文化時代,為平首形,尖首形圭出現時間稍晚。圭在西周與冊命制度密切相關,是受封者的符信,多素面無紋。春秋戰國時期,天子與諸侯、諸侯與諸侯、諸侯與卿大夫之間為政治目的常舉行盟會,訂立盟約誓辭,圭又成為盟約的信物。盟辭記錄在玉圭或石圭之上,一式二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裡,以取信于天地鬼神。

·璋

玉禮堂皇中的“六器”

璋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

璋是一種長條形的片狀禮器,外觀很像戈形兵器。近内處兩側有突出鉏牙的稱為牙璋。《周禮·典端》載:“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但從考古出土的情形看,它還可能是祭祀山川的祭器或舉行重大儀式時手持的禮器。璋始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夏、商時發現較多,西周以後衰落。

·琥

玉禮堂皇中的“六器”

虎 戰國 1950年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

片雕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稱為佩,無孔的可能是“六器”之一的“琥”,也可能是發兵的信符。一些圓雕玉虎可能是擺件,也可能是席鎮或用作随葬品的“玉握”。用于祭禮的“六器”中,璧、琮、圭、璋、璜皆有形迹可循,唯獨琥的外形衆說紛纭。有一種觀點認為,琥可能并非虎形玉器,中山王墓出土的玉器中,有5件龍形玉佩,佩上墨書自名為“虎”。

·璜

玉禮堂皇中的“六器”

龍首谷紋璜 戰國 1950年河南輝縣固圍出土

璜是一種弧形懸佩玉飾,很早就出現在許多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有窄條形、半璧形、新月形等多種形狀。璜在西周以後成為玉組佩的主要構件。雙首共身龍形玉璜飾,萌芽于西周,成熟于戰國,其造型可能與古籍中“虹為龍飲”之說有關。古人認為龍司行雨,故将龍形寓于虹形玉佩中,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

【展覽資訊】

玉禮堂皇中的“六器”

展覽:中國古代玉器

地點:國家博物館 北19展廳

展期:長期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