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電視智能化,在帶來全新視聽體驗的同時,“智能的煩惱”随之而來,那就是如“套娃”般層出不窮而又冷不丁彈出的收費包。終于,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電視“套娃”收費又有新動作。日前,國家廣電總局聯合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有關機關,召開了治理電視“套娃”收費和操作複雜工作動員部署會,要求今年年底前,開展試點工作和專項整治,聚焦解決“收費包多、收費主體多、收費不透明”問題。
收費包多、收費主體多、收費不透明,恰恰是智能電視使用者遇到最多的收費現象。在蘇州,對此有體會的市民不在少數,特别是上了年紀的使用者,看電視看出一筆“糊塗賬”的就大有人在。
于是,電視“套娃”收費問題,蘇州使用者遇到過哪些?如何應對?有哪些看法?
“套娃”花樣多,老人孩子易“中招”
“想要舒舒服服看會兒電視,開機時卻被迫看了兩分鐘廣告。”“點進熱播劇頁面,在順利播放各類節目之前,還要購買電視内置會員、視訊網站會員、不同分區的專用會員以及部分節目的‘點播券’。”“好不容易完成會員充值,螢幕上又播放起了‘會員專屬廣告’。”說起電視“套娃”收費現象,使用者的“槽點”還有很多。看電視一波三折,難、煩、貴,是使用者對電視“套娃”收費較多的感受。
蘇州市民許先生家裡,有兩個正在上幼稚園的女兒。今年暑假期間,為友善孩子們看卡通片,他在電視界面的兒童專區開通了“普通會員”,每月需支付40元。正當他播放卡通片時,發現另有不少卡通片需要另外付費,得更新為“鑽石會員”才能播放。而這部分卡通片,恰恰是孩子喜歡看的,于是,許先生實際上每個月為孩子看電視的實際支出達上百元。
對電視兒童專區的收費方式,“奶爸”嚴先生同樣有話說:“孩子喜歡看的卡通片有好幾十集,開頭一部分隻要付費會員就能看,但看到後面的那部分,卻要付費點播,算下來點播花的錢,比充會員貴多了。”
市民朱女士,則是在前幾天收到了欠費短信提示後,通過查詢賬單,才發現是家裡新開通了電視會員。可她家平時隻有兩位老人會看電視,他們都不記得何時開通過會員。為此,朱女士緻電營運商客服,被告知開通會員隻需用遙控器“點選開通”即可,并無後續驗證流程。“應該是老年人不小心按到了。幸好被我發現了,不然不知道要造成多大損失。”朱女士說,“這些東西别說是老年人了,有時候我自己都不會搞。”
幾位使用者的遭遇,并非個例。中國消費者協會最新公布的資料顯示,如今智能電視平台“套娃”收費的投訴量大大增多。“套娃”收費不僅拉低了群衆的收看體驗,有些“隐形消費”還容易讓消費者的錢花得不明不白。
“各出奇招”:會員套會員,服務套服務
“碼上議事廳”主持人調查發現,有些智能電視自帶視訊内容平台,不過使用者還可以根據喜好下載下傳其它視訊平台。而各大平台掌握着不同熱播劇的版權,有些熱播劇隻能免費試看5分鐘,逾時便會彈出“開通會員”或者付費點播的頁面。于是按平台付費,實際上變成了按劇付費。
可即便是為了追劇開通了會員,在追劇過程中還另有“套娃”。“有的劇定期更新,但播了幾集後,開始吊胃口了,有時停更一期,要搶先看,就得付費點播,還有的要求更新會員,才能搶先看。”使用者嚴先生“吐槽”道。他所說的,就是付費會員的等級之分,等級從低到高,收看權限不同,包括清晰度以及提前點播權限等,而等級越高,則相應的費用越高。
在實際體驗中,“碼上議事廳”主持人還發現,針對不同視訊平台的會員服務,有些電商推出了會員實體卡。實體卡分為季卡、半年卡和年卡,商家為消費者提供比單買某個視訊網站會員更加優惠的價格。同時,隻需買一張卡便可享受多個平台的會員服務。
可辦了季卡的嚴先生,卻發現原本88月/季度的會員費,在連續自動扣費數月後,莫名變成了98元/季度。等他對帳發現這一變化時,錢已經按照98元/季度被扣了好幾個月。
由此,智能電視“套娃”收費問題,頻頻引發熱議。有人說過多的付費要求嚴重拉低了使用者的觀看體驗,“又貴又麻煩買了個電視當擺設”;還有人認為電視收費在情理之中,消費後享受精彩的視訊内容無可厚非;有人則提出電視收費是對影視作品版權的尊重,但是各大商家套路滿滿的收費亂象着實讓人“招架不住”。
明碼标價,避免“套”出糊塗賬
付費成了會員,能享受哪些會員權益?即便付費前平台有提醒閱讀“會員協定”選項,但面對洋洋灑灑數十頁文字和圖檔,相信不是所有使用者都有耐心看完并且記得住和分得清。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确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情權、選擇權,即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以及享受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而經營者有義務提供真實、全面資訊的義務,包括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品質、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資訊,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簡而言之,就是明碼标價。
對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一些常見的電視“套娃”收費行為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有值得商榷之處。日前國家多部門專門為電視“套娃”收費和操作複雜現象召開治理工作動員部署會,可見其必要性。會議着重要求解決的收費包多、收費主體多以及收費不透明,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對應着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以及經營者的義務。
電視收費何時不“套娃”,為看電視而付費何時不再傷腦?不妨拭目以待。
(蘇報融媒記者 葉永春 實習生 陶桑天羽 文/圖/視訊)
編輯: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