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作者:文乎

忘了是誰說的了,真正的勇士是直面生活的苦難,依然充滿熱愛,依然勇于擔當。

我想說杜甫就是這樣的人——

他不僅是偉大的詩人,偉大的愛國者,更是直面生活的勇士。

今年,是杜甫去世的1253年。想到杜甫就不由地聯想到屈原,屈原也是偉大的愛國者,但杜甫比屈原更具有英雄的愛國主義。

杜甫也與屈原同病相憐,他的詩句“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哀屈原也是哀自己。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杜甫的後半生真的很苦啊!颠沛流離,困頓潦倒。“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裡裂”茅屋被秋風吹走茅草,布制的被褥蓋了多年又冷又硬似鐵冰涼,孩子睡相不好将被子蹬破。

“入門聞号啕,幼子饑已卒”安史之亂前夕,杜甫千難萬難從長安回到奉先,剛到家門口,就聽到妻子在哭。

杜甫連忙進屋,看到了幼子幹癟瘦弱的身軀,在妻子的懷抱裡,可憐的孩子已活活餓死了。

身為父親,杜甫無法養活自己的孩子,他怎能不肝腸寸斷!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杜甫來長安求仕途,是為了當官發财嗎?為了揚名嗎?不是。他的人生信條是“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繼承先輩的奉儒守官。

親愛的讀者朋友,當你大緻看完杜甫的一生,你會被他感動,你會為他落淚。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身在官宦人家,杜甫人生的前二三十年過着“肥馬輕裘”的生活。

遊曆吳越、齊趙“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在他最意氣風發的時候寫下了“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那時的杜甫24歲,即使剛剛科舉不第又如何!

那時,他的父親正在兖州做司馬,杜甫的生活還算富足。

“骁騰有如此,萬裡可橫行”二十多歲的杜甫,有着昂揚奮發的精氣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未來可期,一切想象都是美好的。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杜甫的十年遊曆, 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擁有的人生經曆。他寫了許多的詩, 有了許多見聞,結下了許多朋友。

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杜甫的父親去世了,杜甫也在這一年結束遊曆,回到洛陽。

關于杜甫和楊氏夫人的結婚時間,學界一般認為是在開元二十九年,杜甫三十歲之時。

我分析一下,那年杜甫的父親剛去世。古時候,有一般都有三年的守制。如果他确實在這一年結婚,那一定是成婚在先,父親去世在後。

杜甫的妻子楊氏,是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司農少卿楊怡之女,比杜甫小十一歲。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了解杜甫與妻子的關系,我們也都是從他的詩中得知的。

杜甫現存詩作中提到妻子的有二十多首。

有與妻子離别後寫的相思寄語和生活中與妻相處的細節。

真情切意都在字裡行間流露。

最浪漫的一首當屬《月夜》“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我翻譯出來的和國文課本上不一樣。與杜甫本人的情思也肯定不一樣,人各自有自己的了解吧!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一夫隻有一妻,在古代官宦人家是很少見的了。杜甫一生沒有納妾,隻有妻子一個人,這種感情十分難得。

楊氏一生為杜甫生育八個子女,在颠沛流離的日子裡,全家有過饑腸辘辘、食不果腹的遭遇,也有過衣衫褴褛、滿是更新檔的落魄。他的妻子始終做到了不離不棄生死相随。

杜甫35歲離家去長安求仕途。一别10年。

“妻子山中哭向天” 那時車馬很慢,一封信也要輾轉。 妻子得不到丈夫的消息,隻能在山中仰天長哭啊!

杜甫怎麼看見妻子哭了呢!他想看也看不到,隻能想象。他明白妻子對他的心,對他的牽挂,因為他同樣撕心裂肺地牽挂妻子兒女。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十年長安歎白頭”在生命的後半段,杜甫經曆了一次次身心的沖擊和坎坷。 他的詩和遠方變成了眼前的苟且。

杜甫困頓于長安十數載,一直沒有穩定工作。

曾經最窮的時候到街上賣草藥。淪落到上街上去搶減價大米的地步。

755年,杜甫當過兵曹參軍,管理軍用倉庫的鑰匙。本想提筆定天下, 現在隻能拿着鑰匙給人開門。

“暮随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就是在這種境地,他與窮苦百姓走近了。

他手中握筆,眼望江山,用他那如椽的巨筆寫下了足以讓人淚目的現實主義叙事詩《石壕吏》《兵車行》等。

杜甫這一生是來憂心的,憂心他的國家憂心人民。憂心天下寒士。

至于杜甫的憂,不是一篇文章能夠講述完的。

杜甫在擔任唐肅宗左拾遺的時候,因為敢于直谏,被皇帝放還。大唐收複後又召回他,被貶為華洲司功參軍。

“焉知二十載,世事兩茫茫”杜甫經曆了太多的磨難,甚至有幾次差點送命。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杜甫後半生最幸福的日子就屬在成都的杜甫草堂和夔州的瀼西草堂。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夏,杜甫一家從隴右輾轉來到成都。

在老友們(裴冕、嚴武等人)的資助下,在杜甫到來的第一個春天(761年),在西郊的浣花溪畔,坐落成一座清雅的草堂。 就是現在的4A景區“杜甫草堂”。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看着有模有樣的新家,漂泊了十數年的杜甫心中升起一份踏實感,心靈流浪太久終于可以停靠。

“榉柳枝枝弱,枇杷樹樹香。鹧鹉西日照,曬翅滿魚梁。”他的文字滲透草堂周邊每個角落。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黃四娘是杜甫家的鄰居,也因為有一位詩人鄰居,黃四娘也留名存世。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鄰居好友一起過來下棋、釣魚,惬心快意。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與左鄰右舍情系一片。讀到這些詩句,感覺杜甫已俨然成為了田園詩人,我都替他歡樂。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除了寫詩其他時間裡杜甫要種田,種菜,還算是半個農夫。

杜甫對生活的要求從來就很質樸。

那時,裴冕正擔任成都尹兼劍南西川節度使。不時地對杜甫“故人供祿米”。

次年裴冕離開成都,嚴武接任。嚴武是武将,也傾慕杜甫的文采,他對杜甫的生活給予了很多照顧。

“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無徑欲教鋤”。 杜甫說嚴武要來,便在草堂門前用鋤頭開出一條迎接的路。

嚴武時常帶着一小隊人馬來郊外,沿着浣花溪走去草堂。每次來,都攜帶着酒食,兩人促膝暢聊。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廣德二年(764)六月,嚴武上表朝廷,推薦杜甫任節度參謀,授職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绯魚袋。

可惜嚴武隻活了39歲(726~765),他比杜甫小14歲,卻比杜甫早去世五年。

永泰元年(765),杜甫辭去幕府,回歸草堂。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嚴武去世後,杜甫沒有了朋友的相助,又過回了貧寒的生活。

好在他已經習慣以蔬菜和野果子充饑,鄰居們送給他個綽号“菜肚老人”。

766年春天,杜甫離開草堂,帶着家人,去往夔州。

夔州在當時稱為萬戶城,是政治、經濟、文化的樞紐。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在夔州,都督柏茂林傾慕杜甫的才學,有心幫助他,舉薦杜甫當了農田管理者。

幫着公家管理東屯公田一百頃。杜甫租種了幾十畝地,還雇傭了三四個仆人跟着他一起幹活。

杜甫居住過白帝山的山腰西閣。仆人阿段和信行在二十裡外的地方尋找到水源,接飲用水到廚房。

緊接着他們又圈起了雞欄,養了幾十隻烏雞。在春天裡,雞蛋用來孵小雞,到了秋天,雞蛋用來食用,日子就這樣像模像樣地過了起來。

此時的杜甫已經是個頭發花白的老人,“半頂梳頭白,過眉拄杖斑”,身體每況愈下。

在這種情況下,杜甫依然保持着高品質的創作熱情,有四百首詩問世,占他生平現存作品的三分之一。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瀼西草堂是杜甫在夔州居住得最久的地方。

大曆二年(767)暮春開始,杜甫一家搬到了這裡。

那時,杜甫已經子孫滿堂,他陸續購買了七八間茅草屋。房緊鄰山岡,杜甫在附近買下四十畝果林,種了柑橘、梨子還有闆栗。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鬥望

京華。”杜甫始終的心願還是想到京城實作“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杜甫在夔州的日子,我們看來其實過得挺舒心的,如果他不離開此地去江陵,或許命運的車輪會改變方向。

大曆三年(768)春,杜甫收到了弟弟杜觀的家書。“自汝到荊府,書來數喚吾”。

弟弟邀哥哥去江陵一起生活,杜甫心中激動起來,那裡有親人,異鄉團聚也是十分難得的。

動身之前,杜甫将瀼西四十畝果園贈送給了鄉鄰。乘船東下,在三月時到達了江陵。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弟弟的日子同樣過得很艱難,杜甫先是投奔了族弟杜位,然後陸續拜訪當地的朋友鄭審、李之芳、徐司錄等人。

那時杜甫年事已高,耳背身體又不好,一番會面後,找差事的事情沒有着落。

杜甫無奈離開江陵,開始了他人生最後一次漂泊旅程。這一次,杜甫走了三年。

三年時間裡,杜甫大部分都是在一葉扁舟上度過。“風餐江柳下,雨卧驿樓邊。結纜排魚網,連樯并米船。”

一家人吃飯時,隻能蹲在江邊的柳樹下,下雨天隻好停在驿樓邊上……。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大曆四年(769)春天,杜甫的小船漂過了洞庭湖,進入了湘江,到達了長沙。

“賈生骨已朽,凄恻近長沙。”杜甫在靠近長沙時心是凄涼的,他對此行并不抱以希望。

一天,杜甫的船隻在去往衡陽在耒陽地段遇到了江水大漲,船隻困在水中,一家人五天五夜沒有飯吃。

在最後關頭,耒陽縣令派人送來酒肉等食物,這才救了杜甫一家的性命。

後來有人傳言,杜甫因為食用耒陽縣令所送的牛肉過多,第二天撐死在了船上。不知道是誰,如此無聊,自以為是。在多篇文章上都看到有此傳聞。

事實上,杜甫眼看着南行無望,讓船頭掉轉回潭州。

在此休整了幾日,杜甫深感身體愈發每況愈下,決定啟程回家鄉洛陽。

一家人乘船再次逐流湘江。暮秋後,天氣漸轉涼,江水發寒。到了冬天,杜甫的風痹舊疾複發,隻能整日卧在船隻上,連站立都困難。

一日,杜甫提起顫抖的手,寫下《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這首詩便是杜甫的絕筆詩!!

軒轅休制律,虞舜罷彈琴。

尚錯雄鳴管,猶傷半死心。

烏幾重重縛,鹑衣寸寸針

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朗鑒存愚直,皇天實照臨

有記載:杜甫約在大曆五年(770)的冬天去世,生命停止在潭州去往嶽州的船上。杜甫的遺骨殡于嶽陽。

此刻我在想杜甫如果不離開夔州,是不是就不會再次颠沛流離,過早離世。

杜甫離世後,他的妻子楊氏病逝在洛陽偃師陸渾莊,那年她也才49歲。她 19歲嫁給杜甫,攜手共度30年,丈夫離去她也追尋。杜甫與楊氏合葬在了一起,算是苦難一生最後的圓滿吧!

四十三年後,杜甫的二兒子崇武之子杜嗣業,一路上錢财耗盡,靠乞讨為生,将祖父的靈柩遷回,葬于河南偃師縣西北首陽山,完成了杜甫生前回祖籍的心願。

真實杜甫:最後3年在船上漂泊,死因不是傳聞所講,與妻楊氏合葬

“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詩文傳天下,已是身後事,他沒有機會感受這份榮耀。

再念杜甫,得為杜甫哭一場。

杜甫的身影消失在千百年前的湘江之上,但他的詩魂永留在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