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帶一路全球行丨“錦”繡絲路,萬裡同風

作者:春河月亮

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新疆是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門戶,東西方文明互鑒通和之地,也是古絲綢之路上連接配接東西方的重要通道。作為新華社“一帶一路全球行”報道團在國内段的最後一站,新疆以其獨特的魅力向衆人展示了延綿不絕的曆史文脈和璀璨豐富的文化遺存。

言及東西文化交流,“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值得一提。它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其年代可追溯到東漢中後期。

一帶一路全球行丨“錦”繡絲路,萬裡同風

1995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掘出土了一件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的錦護臂。織錦圖案用雲氣紋作骨架,沿緯向由右至左連續鋪展,鳳凰、鸾鳥、麒麟、白虎等瑞獸和祥雲瑞草,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文字巧妙環繞,表達了祈佑祥瑞的寓意。“2000多年前,漢代織錦就已經出現在了新疆,實證了漢朝治理西域的曆史事實,也是古絲綢之路開拓與發展、中原同西域文化交融的有力佐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孫維國說。“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出土後備受世人矚目,并被列入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

一帶一路全球行丨“錦”繡絲路,萬裡同風

吐魯番阿斯塔那206号墓是唐代高昌左衛大将軍張雄與妻子的合葬墓。墓中出土的木俑做工精湛,大多是由中原生産,具有明顯的盛唐風格,彩繪駝夫俑便出土于此。駝夫為胡人男子形象,深目高鼻,胡須微翹,頭戴高聳折沿白氈尖帽,身着褐色掩襟長袍,足穿高棱黑靴。此俑為分段雕刻膠合而成,再施以彩繪,面部表情富有神韻,惟妙惟肖。通過駝夫生動的神情仿佛看到他牽着駱駝,帶着各色商品,沿着絲綢之路慢慢走來。

一帶一路全球行丨“錦”繡絲路,萬裡同風

當中國絲綢的美譽經由古絲綢之路在西亞、歐洲等地傳揚時,西方文明也穿過風沙與長歌,在中國留下了印記。人首微笑牛頭陶飲器出土于和田地區約特幹遺址,為唐代時期文物。飲器上部為人首形,下部是牛頭狀,底部帶小圓孔,上下兩部分内腔相通。人首上唇胡須外展卷翹,面帶微笑。牛頭微微上翹,牛角豎立攏圓。這種飲器造型源自“來通”,即末端為動物形或人首形的角杯,是小亞細亞和地中海地區常見的飲酒器具,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都有類似文物出土。

千百年來,駝鈴聲聲伴随着往來商隊穿越大漠戈壁,大量珍貴文物留存于新疆,它們正在向今人訴說古絲綢之路經貿文化交流的盛況,講述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

策劃:齊慧傑

監制:李響 胡國香

終審:張書旗

統籌:陳倩

記者:周晔

設計:聶毅

編輯:馮筱晴 譚慧婷 牧小湘

圖檔素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學術指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 孫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