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窩裡橫”的人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理性地與他們相處,減少沖突?

作者:晴日心理何日輝

本文字數約:4574 字

閱讀時間約:7 分鐘

本文章節:

01、“窩裡橫”的人固然可恨,但也有可憐之處

02、廣義上的“窩裡橫”——盲目崇洋媚外,貶低祖國

03、如何理性地與“窩裡橫”的人相處,避免沖突?

“窩裡橫”的人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理性地與他們相處,減少沖突?

在深度心理幹預中,很多父母無奈又痛苦地對我們說,他們的孩子是個十足的“窩裡橫”——在家裡聽不進父母的話,一點事情就大發脾氣,甚至對父母拳打腳踢,非常蠻橫;可是在外面,他們像換了個人似的,對别人非常順從,甚至會委屈自己,刻意讨好别人。

其實不光是青少年,很多成年人也是“窩裡橫”。他們對家人大吼大叫,甚至家暴,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把負性情緒發洩到家人身上。可在外面,他們又顯得謹慎、自卑,對别人唯唯諾諾,畢恭畢敬,哪怕吃了虧,也是打掉牙往肚裡咽,默默忍受。

為什麼會有“窩裡橫”這種性格的人?又或者說,是什麼經曆讓他們發展為“窩裡橫”?他們真的是欺善怕惡、不懂得對家人感恩那麼簡單嗎?其實并不是。

以下從精準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窩裡橫”到底是怎麼回事,如何形成,以及怎麼更好地與這部分人相處,化解沖突。

01、“窩裡橫”的人固然可恨,但也有可憐之處

大衆往往會覺得“窩裡橫”的人非常可惡。明明家人比外人更重要,他們應該對家人更加愛惜和愛護才是,但他們卻把友善溫和的一面給了外人,把兇神惡煞、不近人情的一面發洩給家人,讓家人非常痛苦。

如果情況更嚴重的話,大衆可能會把他們稱為“白眼狼”,他們不但不感激對父母的養育之恩,還沖父母大吼大叫,還拿着父母的錢和資源在外面自己揮霍享樂,讨好朋友。

這确實很可惡。

但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其實“窩裡橫”的人不是天生壞種,他們往往是在原生家庭中遭受了很多疊加性心理創傷。

比如,在他們小時候,父母經常對他們忽視、貶低、責罵,或者父母經常吵架,在家庭教育上也非常粗暴,甚至采取棍棒教育。他們心裡很憤怒、委屈,不斷積累強烈的負性情緒,對父母越來越不滿。

他們在小的時候無力反抗,迫于父母的“淫威”,他們會屈從父母。可是随着他們進入青春期,身高和力氣逐漸增長,自我意識也不斷變強,他們會開始跟父母叫闆。

而且,由于他們從小在家遭受疊加性心理創傷,他們容易變得敏感多疑,尤其是對于家人的言行舉止,很容易從負面的角度去了解,把家人的好意當壞意。

有時候父母隻是善意地關心一句,他們會馬上覺得父母又在唠叨自己、貶低自己,有的青少年受到心理學中精神分析流派的影響,甚至會覺得父母一直想“控制”自己,隻是為了滿足他們的“控制欲”。

一瞬間,他們過去遭受的疊加性心理創傷被大量激活,産生強烈的憤怒等情緒,然後沖父母大發脾氣。從精準精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一種“激越狀态”。

如果父母這時候不懂得科學應對,還是跟孩子硬碰硬的話,孩子會更加激動,抄起家裡的東西就往地上砸,甚至有可能會動手打父母。

而且,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父母除了簡單粗暴的教育,或者長期忽視之外,往往并沒有意識引導他們學會自我檢討。是以他們跟家人發生沖突後,認為都是家人的問題,都是家人不好,自己完全是受害者。這種扭曲、偏執的認知,又會讓他們在家裡更加容易憤怒,脾氣一點就着。

有的青少年發現父母打不過自己,也不會嚴厲懲罰自己的過分行為後,他們還會變得更加肆無忌憚。比如接受過我們心理幹預的曉傑,他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曉傑的父親是個白手起家的商人,平時很少在家陪伴孩子,而一旦在家,對兒女又非常嚴厲,尤其是對兒子曉傑,不聽話就打,打到聽話為止。在小的時候,曉傑雖然心裡很憤怒,但非常懼怕父親。

曉傑慢慢長大,成了一個跟父親差不多高的高大小夥子。有一次他跟父親發生沖突,他沒忍住怒火,朝父親猛地打了一拳。他父親完全沒想到兒子會還手,他被打懵了,也意識到兒子長大了,不能再暴力管教了,是以父親沒有吭聲。

但曉傑非常興奮,他覺得父親不敢還手是因為打不過自己,是因為怕了自己。他意識到自己長大了,不用再害怕被父親打了,他覺得自己才是家裡的老大。

從那以後,他在家裡變得飛揚跋扈,父母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大發脾氣,對媽媽拳打腳踢。而且,每一次他在家裡作出過激行為,他父母都沒有給他嚴厲的懲罰,而是覺得這都是家事,選擇容忍這個寶貝兒子。曉傑越來越覺得沒人可以管得住他。

直到有一次,他在盛怒之下差點把媽媽掐死,媽媽才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狠下心來把曉傑強制送到我們這裡接受深度心理幹預。

是以,窩裡橫的人确實可恨。從精準精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他們往往有嚴重的人格異常,最常見的是偏執型人格改變,敏感多疑,缺乏自我檢討能力,缺乏同理心。

如果更嚴重的話,他們甚至可能發展為偏執型人格障礙,行為遠遠超出社會規範。在強烈的憤怒和仇恨之下,他們甚至可能會對家裡人采取極端的報複行為,引發悲劇。

但是,希望大家不要隻看到這些人的惡,還要看到背後的根源。這與他們接受的不良家庭教育是息息相關的,小時候家人對他們造成很多疊加性心理創傷,長大了家人又一再盲目地忍讓和一味地縱容。

既然他們容易憤怒,為什麼對待外人時又會那麼和顔悅色,甚至可以奉承讨好?兩者不是很沖突嗎?

其實并不沖突,正因為他們從小在家裡得不到家人的了解、尊重和溫暖,他們隻好把情感訴求轉向外界,希望得到外界的關注和認可。

像上面提到的曉傑,他在家裡是小霸王,但在朋友面前,他幾乎有求必應。隻要朋友開口借錢,他必定幫忙,一方面是想充闊氣,顯得自己有能力,另一方面其實是害怕失去朋友。

他對女朋友也特别言聽計從,百般讨好,女友說什麼就是什麼,他父母都覺得不可思議。

從這個角度來說,“窩裡橫”的人其實内心深處有非常自卑、非常缺乏安全感、非常孤獨的一面。

如果他們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得不到修複,他們無法與家人和諧相處。如果他們内心一直缺乏自信和正确的人際交往觀念,他們在外又不得不讨好别人,非常在意别人的評價,承受心理壓力。而回到家後,他們又把這種壓力向家人宣洩。

是以,“窩裡橫”的人雖然算不上欺善怕惡,但其實外強中幹,色厲内荏,内心并不是真正的強大,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痛苦。有的人會選擇酗酒,借酒消愁,而且在酒精的作用下,他們更容易肆無忌憚,把壓力都發洩到家人身上,在家裡耍酒瘋、家暴,讓家人也非常痛苦。

02、廣義上的“窩裡橫”——盲目崇洋媚外,貶低祖國

其實,如果将“窩裡橫”的含義延伸一下,還有這麼一群人也屬于此類——他們對國内的社會制度和文化非常不滿,在國内不遵守法紀、蠻橫無理,辱罵同胞,但他們到西方發達國家後,卻恭順守紀,文明有禮。

他們渴望獲得西方人的認可,希望在國外獲得相應的社會地位,甚至可能會是以而賣力地貶低祖國。比如2017年,中國留學生楊舒平在美國馬裡蘭大學畢業典禮發表驚人言論,竟然稱美國的空氣很香甜,中國的空氣讓人難以忍受,令國人唾罵。更極端的,還有“現代版的漢奸”——在國内臭名昭著、被千夫所指的餘茂春。

當然,漢奸也不是天生的。他們的形成過程其實跟上面狹義上的“窩裡橫”相似。隻是,對于他們而言,“家”泛化成了“國家”。

他們自身,或者其家人、家族,很有可能在國内遭受過不公平的待遇,形成了疊加性心理創傷,導緻他們一直對國内的社會體制和文化有很大的憤怒和不滿。

有些人可能自己沒有直接經曆過不公平待遇,但父母、祖輩不斷對他們灌輸“國内落後愚昧,國外先進平等”,再加上他們求學時,可能也遇到崇洋媚外的老師,不斷向他們灌輸這種觀念,他們深受其影響。

是以他們認為在國内生活得非常痛苦,很容易放大一些社會問題,而且缺乏與時俱進的意識,沒有意識到國内社會現在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是困在過去的創傷事件或者被灌輸的觀念中。有的人甚至說自己在國内都無法呼吸了。

而當他們“潤”到國外後,一方面出于其崇洋媚外的心态,他們看待國外的人和事都自帶美好濾鏡,另一方面,他們也渴望得到西方人、尤其是白人的認可,是以表現的非常得體恭順。

與此同時,他們可能也意識到,如果在國外還繼續飛揚跋扈、不遵守規矩的話,會面臨比國内更加嚴厲的懲罰,警察甚至有可能直接掏槍擊斃。他們可預見這種懲罰的力度,是以也立馬變得遵守法紀了。

當然,有的華人移民國外後過得并不如意,得不到西方社會人士的認可,但他們又不願意向國人承認自己的不如意和失敗。他們用英文發推特時顯得溫和有禮,但用中文發推特時,仍然非常嚣張、不客氣、貶低國人。

從廣義上來說,這樣的人也可以說是“窩裡橫”,隻不過是,這個“窩”也就是“家”變成了“國家”或者“國内”。

03、如何理性地與“窩裡橫”的人相處,避免沖突?

以上對“窩裡橫”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後,我們該怎麼與他們更理性相處,盡量避免發生沖突?

第一,如果他們是家族裡的親戚,我們不得不接觸他們,那最好保持适當的距離,尤其盡量不要發生經濟方面的來往。

因為如果雙方的交往過分頻繁、親密,甚至有利益沖突的話,很容易激活他們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導緻他們憤怒,引發沖突沖突。

第二,與他們一起參加聚會時,盡量引導他們不要喝酒,即使一定要喝,也要總量控制,預防他們喝多了會情緒劇烈波動,失去理性。

第三,他們情緒激動,在家裡大發脾氣,也就是“窩裡橫”的時候,家人不要與他們對立,不要在此時批評、指責、反駁他們。他們那時是非理性的,根本聽不進去。

等到他們的情緒發洩得差不多了,恢複一定理性了,家人要引導他們自我檢討,并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否則,他們将會面臨一定的懲罰或者後果。

比如,家人會越來越遠離他們,他們會失去很多支援,甚至有可能會為自己的失控行為而承擔法律責任。

這些引導和懲罰措施雖然無法使他們徹底脫胎換骨、改過自新,但他們會相對收斂,恢複一定的自我檢討能力。

第四,平時跟他們相處時,盡量讓他們能感受到被了解、被關愛,甚至可以适當地向他們示弱,認可他們的優點和長處。這樣或能減少他們“窩裡橫”的頻率和程度。

第五,如果“窩裡橫”的是仍跟父母住在一起的青少年,那父母要先自我檢討、改變和提升,學會更加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要想辦法修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受的、主要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當親子關系改善後,父母再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檢討,即使在家裡,即使有父母的包容,也不能遇事就遷怒于别人。

而且,當他們在家裡獲得更多來自父母的認可和關注後,也學會自我肯定後,他們自然就不會那麼在意外界的眼光,不需再讨好别人,進而心理壓力減少,“窩裡橫”的情況也會随之緩解。

至于對于廣義上的、崇洋媚外的“窩裡橫”群體,其實他們的生活與我們的生活關系不大。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居住地的權利,他們如果有意願、有能力移民,那麼我們尊重他們的選擇。

隻是,如果他們對于祖國和西方發達國家沒有理性、積極、深入的了解,也很容易被現實“教育”,逐漸發現國外的生活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美好。這就已經是他們的教訓。

對于他們的言論,我們最好的方式就是忽視、無視。他們越是刷存在感,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我們就越是不需要理會。

是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以後不要成為一枚讓人恨得牙癢癢的“窩裡橫”,那最好盡早采取真正科學的家庭教育。

父母要與時俱進,意識到現在這一代孩子所需要的尊重、了解,給予他們高品質的陪伴和精神滋養,避免對孩子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而且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具備自我檢討的意識和能力,建立綜合性的歸因模式。

如果家庭、家族在以前遭受過不公平待遇,家人要理性客觀地對待,要意識到時代和國内社會的進步和變化。如果父母總是抱怨社會,怼天怼地怼空氣,那孩子肯定也會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長大後容易處處碰壁,而且從不檢討自己的問題。

而且最關鍵的是,如果一個人不懂得自我檢討,遇到困難挫折總是完全地外歸因,那這往往說明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的三觀是扭曲的。

三觀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但時刻決定着個體的行為。扭曲的三觀很容易導緻悲慘的、被人唾棄的、甚至是锒铛入獄的人生結局!

#窩裡橫# #精神心理# #情感點評大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