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釋出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8月24日難道要成人類災難日?

作者:海外網

來源:中國網信網

中國釋出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8月24日難道要成人類災難日?

中國網8月24日訊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0級地震并引發特大海嘯,導緻福島第一核電站大量放射性物質洩漏。2021年4月,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将福島核污染水經過濾并稀釋後排放入海。盡管此舉招緻日本國内與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但日本政府一意孤行,仍宣布于今年8月24日啟動排海計劃。

東京電力公司當地時間24日上午10時左右就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一事召開臨時記者會,宣布核污染水排海将在當地時間今日下午1時(中原標準時間今天中午12時)啟動。今日的核污染水排放量預計為200到210噸,每天的排放情況将在次日公布。首次排海每天将排放約460噸,持續17天,合計排放約7800噸核污染水。

核污染水影響範圍有多大?

将蔓延到全球海域 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态安全

8月22日,東京電力公司公布了向海洋排放的詳細步驟:排放前在處理過的水中加入大量海水,如果确認濃度降低到預想的水準,将在17天内排放第一批共7800噸核污染水。2023年度預計排放約3.12萬噸,氚總量為5兆貝克勒爾,約為東電年計劃排放量上限(22兆貝克勒爾)的兩成。

日本排放核污染水影響範圍将有多大?2021年,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所學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院士張建民、副教授胡振中團隊從宏觀和微觀兩種不同的角度分别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質的擴散模型,并實作了福島核污水排放計劃的長期模拟。宏觀模拟結果表明,核污水在排放後240天就會到達中國沿岸海域,1200天後将到達北美沿岸并覆寫幾乎整個北太平洋。

研究認為,還需要通過進一步試驗來探究生态環境對于放射性物質的敏感性,确定放射性物質濃度增加對于海洋生态環境和人類生活環境的影響程度,進而最終判斷排放行為對于整個海洋和人類的影響。

一家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質就會擴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區域,3年後美國和加拿大将遭到核污染影響,10年後蔓延到全球海域,或導緻人體細胞死亡和DNA損傷,影響到全球魚類遷徙、遠洋漁業、人類健康、生态安全等方方面面。

中國海洋法學會會長高之國對媒體表示,目前國際學術界有比較一緻的觀點,認為福島核污染水中有64種核放射性物質。上海政法學院教授楊華指出,核污染水有巨大危害,日本将核污染水和核廢水混為一談,是偷換概念。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科學院教授王悠認為,群眾關注的不僅僅是日本當地的海鮮。如果環太平洋海域的漁場被波及,這些海域的海産品都會受影響。

日本工程技術專家後藤政志表示,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内後有各種破壞路徑,比如铯會對甲狀腺産生影響,锶會侵入骨骼,即使微量也會對局部器官産生很大破壞,發生局部癌變的風險增大。

今年7月,在南韓國會議員及漁業團體就核污染水排海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南韓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議員、“阻止福島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對策委員長魏聖坤表示,盡管日本的排放計劃持續30年,但帶來的危害或将持續200年。

處理後的核污水能達到安全标準?

不斷“洗白” 不斷“翻車”

兩年多來,福島核污染水排海計劃的正當性、合法性、安全性一直受到國際社會質疑。日方迄未解決國際社會關于核污染水淨化裝置長期可靠性、核污染水資料真實準确性、排海監測安排的有效性等重大關切。

東電公司稱,将通過多核素處理裝置(ALPS)等對核污染水進行反複淨化,可将水中除氚之外的62種放射性物質淨化至達到日本國家環境排放标準。對氚則采取海水稀釋的方式,使之濃度降至日本國家标準的1/40,最後排入海中。

然而,南韓政府5月派團赴福島第一核電站考察時擷取的資料顯示,ALPS從2013年至2022年共發生8次故障,該裝置能否長期有效運轉有待進一步觀察。聯合國有毒物質和人權問題特别報告員馬科斯·奧雷利亞納曾表示,日本處理核污染水的過程中,“進階液體處理系統”存在技術限制,是以無法保證能夠成功。

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堅持把ALPS處理過的核污染水稱為“處理水”。2020年,日本前首相菅義偉在視察福島第一核電站時,曾詢問處理後的核污水能否飲用,東電從業人員回應稱“如果稀釋的話就可以喝”,但是菅義偉最後卻并未飲用。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日前表示,将在日本核污染水排放階段持續進行公正、獨立和客觀的安全審查,以確定所有活動繼續符合國際安全标準。此前,日本政府曾邀請該機構評估核污染水排海計劃,但評估報告被質疑是為日本“背書”。《東京新聞》報道,IAEA本身就是一個促進核能研究開發和應用的機構。據日本《外交藍皮書》記載,日本外務省2020年對該機構的撥款總額高達63億日元,日本經濟産業省、原子力規制廳等政府部門還向其派遣多名職員。

今年7月,中國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負責人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這份報告未能充分反映所有參加評估工作各方專家的意見,有關結論未能獲得各方專家一緻認可。日方在排海的正當性、淨化裝置的可靠性、監測方案的完善性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

此外,曾任《朝日新聞》記者的牧内昇平經過調查發現,日本政府在2021年度補正預算中撥出300億日元設立的“排海對策基金”,其中約30億日元被用于公關宣傳,企圖洗白核污染水排海舉措。為宣傳福島核污染水的“安全性”,日本政府還曾推出核污染水中所含放射性物質“氚”的吉祥物,受到大批群眾的抵制和投訴,海報和視訊僅一天就被迫下架。

東京電力公司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5月于福島第一核電站港灣内捕獲的海魚許氏平鲉體内發現,放射性元素铯的含量達到每千克18000貝克勒爾,超過日本食品衛生法所定标準180倍。日本福島縣環保人士米山努認為,放射性元素都有半衰期,現在沒必要慌忙排海,“對于排海的決定,我們非常失望,但是我們能做的,隻有繼續抗議下去。”

核污染水是否威脅食品安全?

中國已禁止進口日本十縣食品 不建議效仿南韓囤鹽

日本執意排放核污染水的行為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中方等利益攸關方多次指出,如果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沒有必要排,如果不安全就更不應該排。日本強推核污染水排海不正當、不合理、不必要。

“我們不希望2023年8月24日成為海洋環境的災難日。如果日方一意孤行,就必須為此承擔曆史責任。”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日前在外交部新聞釋出會上多次作出回應:日本公然向全世界轉嫁核污染風險,将一己私利淩駕于全人類長遠福祉之上,此舉極端自私,極不負責任。中方嚴重關切并強烈反對,已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

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22日召見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時強調,中方強烈敦促日方撤銷錯誤決定,停止強推核污染水排海計劃,以真誠态度同周邊鄰國善意溝通,以負責任方式加以處置,避免對全球海洋環境造成不可預測的破壞和危害。如日方一意孤行,中國政府将采取必要措施,堅定維護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公衆健康。

生态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已于2021年、2022年先後組織開展了大陸管轄海域海洋輻射環境監測,結果表明,大陸管轄海域海水和海洋生物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異常,總體處于曆年漲落範圍内。目前,正組織開展 2023年度監測。後續将持續加強有關監測工作,及時跟蹤研判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對我海洋輻射環境可能的影響。

據悉,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8月24日起禁止日本東京、福島、千葉、栃木、茨城、群馬、宮城、新舄、長野、埼玉10個都縣的水産品進口,并對日本食品加強檢測,每天公布輻射檢測資料。今年7月,中國海關已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等十個縣(都)食品,對來自日本其他地區的食品特别是水産品(含食用水生動物)嚴格稽核随附證明檔案,嚴格實施100%查驗。

據媒體報道,由于擔心核污染水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南韓鹽價大漲,引發群眾囤鹽。中國鹽業協會會長王小青指出,大陸對食鹽有嚴格和完善的标準體系,且産能能夠滿足國内需求,不建議效仿南韓群眾囤鹽的做法。多家以井礦鹽為基礎生産、以國内養殖淡水魚産品為主的鹽業、漁業公司日前也在互動平台上回應,産品和作業範圍受核污染水排放影響有限。

綜合人民網、央視新聞、中新網、澎湃新聞、觀察者網等

編輯:彭瑤

編審:魏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