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詳解《漢書·地理志》(二十九):千乘郡

作者:寰宇大曆史

《漢書·地理志》是中國最早以“地理”冠名的著作,為古代曆史地理之傑作。《漢志》中列出的各郡縣、山水,既與今天的政區和自然地理一脈相承,又帶有鮮明的上古華夏文明烙印,蘊含着豐富的曆史人文資訊。深度閱讀《漢書·地理志》,對我們了解古代曆史、體悟社會演變規律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文将對該書的“千乘郡”一節做出詳細解析:

一、《漢書·地理志》原文

千乘郡,高帝置,莽曰建信,屬青州。戶十一萬六千七百二十七,口四十九萬七百二十。有鐵官、鹽官、均輸官。縣十五:

千乘,有鐵官。東鄒。濕沃,莽曰延亭。平安,侯國,莽曰鴻睦。博昌,時水東北至巨定入馬車渎,幽州浸。蓼城,都尉治,莽曰施武。建信。狄,莽曰利居。琅槐。樂安。被陽,侯國。高昌。繁安,侯國,莽曰瓦亭。高宛,莽曰常鄉。延鄉。

詳解《漢書·地理志》(二十九):千乘郡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影印版):“千乘郡”

二、千乘郡概述

千乘,古文寫作“千椉”,“椉”同“乘”。千乘郡是因其郡治“千乘縣”而得名。

春秋時,一車四馬為一乘,大國有車千乘,号稱"千乘之國"。齊景公有馬千驷,畋獵于青丘之地,此地遂得名"千乘"。戰國時齊國在此地置千乘邑。西漢初置千乘縣,後又以此為郡治設立了千乘郡。據史料記載,古千乘城有南北二城,古漯水穿城而過,流到千乘縣域的東面入海。

千乘郡之地,秦代屬臨淄郡。西漢初,以臨淄等七郡封劉肥為齊王。漢文帝時,齊地分為三國(齊、濟北、城陽),後皆被廢除,地入于漢。文帝十六年,分臨淄郡之臨淄以西,設定了一個縮小版的齊國,封給悼惠王子劉将闾。該國在武帝元朔二年被廢除。元狩六年,漢武帝又以齊郡複置齊國,封其子劉闳為齊王。此時,千乘郡之地就包含在這個縮小版的齊國(齊郡)之内。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齊王劉闳死,因無後,國除為郡。大概就是在此後,千乘郡正式從齊郡中分出。——《漢書·地理志》稱該郡為高祖時期所置,似不準确。(參見《西漢政區地理》。)

其後,千乘郡的轄區基本穩定,大緻包括今山東省淄博市西北、濱州市中東部及東營市西部一帶。根據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統計,千乘郡轄區共有編戶116727戶,有人口490720人。

東漢以後,千乘郡曾多次被改為王國。漢明帝永平三年(60年)封皇子劉建為千乘王,置千乘國,次年劉建薨,國除為郡。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封皇子劉伉為千乘王,複置千乘國。漢和帝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國為樂安國。漢質帝本初元年(146年)樂安國被廢除,改為樂安郡。西晉初又改為樂安國,元康中複為郡。

南北朝時期,樂安郡的區劃一直存在,但轄區逐漸縮小。隋開皇初,樂安郡被廢除。

三、千乘郡屬縣的情況

西漢末的千乘郡下轄15個縣:

1.千乘[shèng]縣。春秋時為齊國之千乘邑。《元和郡縣志》卷10:“千乘者, 以齊景公有馬千驷, 畋于青丘。今縣北有青丘, 縣因以為名。”秦置縣,屬臨淄郡。治所在今山東省高青縣東南高城鎮北二十五裡(今濱州市南二十六裡舊鎮西南十裡千乘遺址)。《史記·田儋列傳》:“使灌嬰破殺齊将田吸于千乘。”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治河,“修渠築堤,自荥陽東至千乘海口”。皆此地。西漢為千乘郡治。東漢屬樂安國。西晉省。南朝宋複置,移治今山東廣饒縣北。隋移治今廣饒縣。金改樂安縣。1914年改名廣饒縣。

2.東鄒縣。西漢置縣。因在鄒平縣之東,故名“東鄒”。治所在今山東省高青縣西南花溝鎮。東漢廢。

3.濕沃縣。亦作漯沃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山東省濱州市西北濱城西。東漢廢。三國魏複置,屬樂陵國。北魏屬樂陵郡。北齊廢。

4.平安侯國。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封外戚王舜為平安侯,王莽時國絕。治所在今山東省桓台縣東北(北偏東,今馬踏湖)。

5.博昌縣。戰國時為齊國之博昌邑。《戰國策·齊策》: “千乘、博昌之間,方數百裡。”即此地。西漢置縣。治所在今山東省博興縣東南二十裡寨郝鎮南。東漢屬樂安國。南朝宋徙治今壽光市北一裡,屬樂安郡。北齊廢。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樂安縣複置,仍治今博興縣南。唐總章二年(669年)徙治今博興縣。五代唐改名博興縣。

【時水】時水,古水名。《周禮·職方氏》幽州,"其浸菑、時"。一名耏水,一作如水。上遊即今發源山東淄博市臨淄西南的烏河。自臨淄西北以下,古分二支:一支西流經今桓台縣境西北入濟水,旱時幹涸,故又稱幹(乾)時。《左傳·莊公九年》:“師及齊師戰于乾時。”《水經注》稱為時水支津;久湮。一支北流折東略循今小清河合淄水入海,即《水經注》時水幹流。《漢書·地理志》分時、如為二水,時水即《水經注》時水幹流折而東流部分,如水即今烏河上遊及《水經注》中時水支津;蓋其時自今淄博市臨淄西北北流一段曾經淤斷。

6.蓼城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山東省利津縣西南。西晉屬樂安國。南北朝廢。

7.建信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山東高青縣西北青城鎮東北小新城。東漢廢。(傳說該縣最初為建信侯婁敬的封國,但在《史》、《漢》侯表中沒有記錄。)

8.狄縣。戰國時為齊國之狄(又作翟)邑。《戰國策·齊策》:“田單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也。”即此狄。秦置縣,屬臨淄郡。治所在今山東省高青縣東南高城鎮西北二裡。《史記·陳涉世家》:“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殺狄令, 自立為齊王。”即此狄。西漢屬千乘郡。東漢永初二年(108年)改為臨濟縣。

9.琅槐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山東省廣饒縣東北一百十裡。《水經·濟水注》:濟水“東曆琅槐縣故城北。《地理風俗記》曰:博昌東北八十裡有琅槐鄉,故縣也”。東漢廢縣。

10.樂安縣。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封功臣李蔡為樂安侯,元狩五年(前118年)國除為縣。治所在今山東省博興縣東北(今廣饒縣花官鎮草橋村)。東漢屬樂安國。西晉廢入博昌縣。

11.被[pī]陽侯國。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齊孝王子劉燕為被陽侯,王莽時國除。治所在今山東省高青縣東南高城鎮。東漢初,光武帝劉秀又封歐陽歙為被陽侯,重建侯國,尋又省。

12.高昌縣。漢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封董忠為高昌侯,元壽元年(前2年)國除為縣。治所在今山東省博興縣西南五裡。《水經·濟水注》: “濟水又東北徑高昌縣故城西。案 《地理志》 千乘郡有高昌縣,漢宣帝地節四年封董忠為侯國。”東漢廢縣。

13.繁安侯國。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齊孝王子劉忠為繁安侯,王莽時國絕。侯國屬千乘郡,地望不詳。《戰國策·齊策一》:孫子謂田忌曰:“軍重踵高宛。”即此地。

14.高宛縣。戰國時為齊國之高宛邑。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功臣丙倩為高宛侯,建元三年(前138年)國除為縣。治所在今山東省鄒平縣東北苑城鎮(今屬長山鎮)。東漢作“高菀縣”,屬樂安國。三國魏屬樂安郡,作 “高苑縣”。西晉屬樂安國。北魏廢。

15.延鄉縣。漢成帝永始四年(前13年)封李譚為延鄉侯,王莽時國絕。治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西北,一說治今桓台縣北起鳳鎮東南穆寨村。(今有延鄉城遺址,位于博興縣城南7公裡,今湖濱鎮安柴村西500米,預備河南岸,博興與桓台縣交界處。)東漢廢。

四、千乘郡地理形勢圖解

漢代千乘郡的地理方位如下兩圖所示:

詳解《漢書·地理志》(二十九):千乘郡

漢代青州刺史部的地域範圍

詳解《漢書·地理志》(二十九):千乘郡

千乘郡在青州刺史部九郡國中的相對位置

西漢末千乘郡各屬縣的地理位置可參見下圖:

詳解《漢書·地理志》(二十九):千乘郡

西漢末千乘郡屬縣地理方位圖(缺繁安)

結合周邊地形來看,漢代千乘郡的地緣結構如下圖所示:

詳解《漢書·地理志》(二十九):千乘郡

漢代千乘郡屬縣地緣結構圖(缺繁安)

由圖可見,漢代的千乘郡位于古泲(濟)水兩岸,泰山山脈與渤海之間。該郡與其東南面緊鄰的齊郡、甾川國本屬于一個完整的地理單元,是春秋戰國時齊國的核心區域。該郡也是由古幽州、冀州之地通往古青州東部、徐州北部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