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來保護孩子:一群家長與《蛋仔派對》的“戰争”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22日電(記者 曾繁華)缙傑是一名10歲孩子的家長,在采訪中,他告訴記者,網易遊戲《蛋仔派對》實在沖突:其卡通氛圍可可愛愛,但不少未成年使用者卻是因其才知“詐騙”“陷阱”為何物;遊戲操作簡簡單單,但背後的網絡社交則亂亂糟糟,有孩子“乞讨”,有未成年人“求領養”;未成年人“誤充值”特别容易,而家長們聯系營運商申請退錢時,卻陷入舉證困境。

  缙傑告訴記者:他孩子今年玩《蛋仔派對》誤充值近四千塊錢,小孩能繞過防沉迷系統,用家長手機賬号一鍵登入遊戲,而遊戲對玩家是否未成年人未作任何校驗。

  這不是個例,缙傑所在的一個維權群就有200多名家長遭遇“退費難”問題。令家長們糾結的不僅是退款——随着對《蛋仔派對》的了解逐漸深入,不少家長擔憂:這款遊戲會不會對孩子産生其他不利影響?

  家長質疑:“《蛋仔派對》未成年人保護系統沒有用”

  近年來,未成年遊戲使用者不斷增多,有關部門圍繞未成年人保護問題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政策,讓遊戲行業“有規可依”: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了《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對網絡遊戲實名注冊、未成年人網絡遊戲時段時長、充值金額上限都提出了明确的限制;而後,又于2021年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進一步要求網絡遊戲企業嚴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的時間、嚴格落實網絡遊戲使用者賬号實名注冊和登入要求,且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實名注冊和登入的使用者提供遊戲服務。

  據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中國遊戲産業研究院聯合伽馬資料共同釋出的《2022中國遊戲産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顯示,在2021年遊戲防沉迷新規落實後的一年中,未成年人遊戲總時長、消費流水等資料都有極大幅度減少。不過,部分廠商對于未成年人防沉迷有關規定的貫徹和落實情況仍然受到不少家長的質疑。記者采訪時,多位家長對《蛋仔派對》有關未成年人保護舉措、防沉迷系統的效果表達了強烈質疑。

  在抖音搜尋“蛋仔派對未成年限制”,一條釋出于8月3日的評論稱“好消息,管道服沒有防沉迷”,獲得了7.2萬點贊——管道服是指由一些手機廠商或平台與遊戲廠商合作營運推廣的版本,使用者利用相關管道的賬号就可以直接登入遊戲。

誰來保護孩子:一群家長與《蛋仔派對》的“戰争”

截圖自抖音

  此外,任何玩家隻要點選《蛋仔派對》“快速遊戲”選項,填寫任意成年人身份證資訊,就能完成“實名”認證,正常登入遊戲。

  記者下載下傳對比了幾款手遊發現,完美世界的《夢幻新誅仙》、吉比特/雷霆遊戲的《問道》沒有“快速遊戲”選項;騰訊的《王者榮耀》存在“遊客登入”選項,隻是點選後彈窗顯示“不再支援遊客模式登入”;米哈遊的《原神》在IOS端也有“快速遊戲”選項,點選後則顯示“快速遊戲人數已滿”。相比而言,《蛋仔派對》的“快速遊戲”功能進一步降低了未成年人繞過防沉迷系統的難度。

誰來保護孩子:一群家長與《蛋仔派對》的“戰争”

  《蛋仔派對》登入界面設定了“快速遊戲”按鈕

  8月19日,《蛋仔派對》方面回應中國青年網:針對未成年人通過冒用成年人身份繞過防沉迷的行為,《蛋仔派對》借助前沿AI大模型技術對未成年保護體系進行了智能更新,行業首次推出AI巡邏員,提高未成年風險行為識别準确率,通過對未成年人的遊戲行為進行多方面的大資料分析,AI巡邏技術能夠從玩家在遊戲中的行為特征,來精準判斷疑似未成年玩家,及時進行攔截管控,并輔以人臉識别進行高效驗證。

  然而,記者在黑貓投訴平台搜尋“蛋仔派對”,發現今年6-7月間與這款遊戲相關的投訴記錄超過2000條,其中,以關鍵字“未成年”搜尋,産生1063條結果;以關鍵字“孩子”搜尋,産生736條結果;以關鍵字“小孩”搜尋,産生342條結果;以關鍵字“退款”搜尋,産生2467條結果。可以看出,“蛋仔派對”在黑貓投訴平台上的絕大多數投訴系因未成年人充值、退款糾紛而起。截至發稿,在該平台搜尋“蛋仔派對”,能看到8月中上旬又新增了大量關于未成年“誤充值”的投訴。

  缙傑所在的家長維權群裡都是遭遇了孩子在《蛋仔派對》“誤充值”“誘導消費”問題的家長,他們孩子年齡下至五歲,上至十三歲;“誤充值”的金額自一千餘元到三萬餘元不等。

  魯娴6歲的孩子分别通過兩個營運商管道,在《蛋仔派對》裡各充了一萬多元。她告訴中國青年網,自己先聯系了其中一家營運商,第一次上傳退款申請資料就被平台駁回,理由為無法判定是未成年人充值——這不是魯娴一個家庭的困境,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會主動用監控攝像頭錄制自己為遊戲充值的全過程。

  缙傑表示,家長固然存在監護責任,但顯然《蛋仔派對》的實名和防沉迷舉措效果非常不理想。

  《蛋仔派對》方面告訴中國青年網:目前,《蛋仔派對》的登陸界面已設定有“網易家長關愛平台”入口,友善家長點選直達。近期《蛋仔派對》還針對遊戲中疑似家長賬号,進行拉起未成年家長模式彈窗。

  “截至目前,家企協管彈窗拉起次數8807萬,有855萬人次的家長使用家企協管功能,網易家長協管功能使用率提升480%。”《蛋仔派對》方面表示,作為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最後一公裡”的重要環節,“家庭監護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

  “遊戲廠商不能說‘已接入防沉迷系統’、賬号已實名認證’就能免責,不能面對大量未成年人‘誤充值’案例無動于衷。”缙傑說,“在角落标注一行小字、在使用者條款中預設簽署,就表明自己合法合規了?就可以擺脫責任,就可以把責任甩給家長了?”

  對于《蛋仔派對》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10歲孩子的母親楚婉認為其“沒有用”。

  “它根本就不能判定拿手機玩遊戲的、充值的人到底是不是小孩——這個系統基本無效。”楚婉向中國青年網提供的賬單中有6分鐘内連續三筆648元充值的記錄。《蛋仔派對》對玩家在短時間内進行多筆大額充值的異常舉動,沒有設定任何驗證與報警機制。

誰來保護孩子:一群家長與《蛋仔派對》的“戰争”

  魯娴提供的《蛋仔派對》密集充值扣款賬單截圖

  不少家長對于隻能退還部分錢款表示不能接受。“孩子如果大一些,我也認了,但孩子太小了。遊戲一分鐘之内都能連續充值,而系統毫無提醒預警,我認為《蛋仔派對》是過錯方。”魯娴拒絕了一家營運商退回約六千元充值款的提議。她堅持認為自己的孩子年齡太小,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要求全部索回。

  民法典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第二十條規定,“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比如湖北江衡律師事務所進階合夥人胡正天律師認為:“未經家長同意的未成年人遊戲充值,家長有權要求退款。”他表示,根據民事證據的“高度概然性”規則,無法給未成年人提出特别高的要求,隻要孩子大概能說出時間、流程、充值金額和次數,可以用這個證據。

  也有律師指出,家長不予追認、主張退回全部遊戲充值款成功的前提是——系未成年人通過用自己身份資訊注冊的遊戲賬号進行充值、與遊戲公司達成網絡服務合同。

  社交隐憂:未成年人“乞讨”“求領養”和網絡詐騙

  缙傑沒有執著于全額退款,他更關注的是,既然主管部門已經明确要求遊戲廠商限制未成年人的遊戲時長和充值金額,《蛋仔派對》為何不嚴格執行相關規定。他希望“不要讓更多未成年人重蹈覆轍”。

  在他看來,《蛋仔派對》在“退費難”問題之外,還暴露出許多問題,諸如未成年人不設防的網絡社交、網絡乞讨、攀比以及針對未成年人的網絡詐騙等。

  楚婉告訴中國青年網,遊戲中讨要皮膚的現象很多。她還專門對孩子的一位“蛋友”索要皮膚的聊天記錄進行了錄屏。“蛋友”一會兒說“我希望你能送”“你想送就送,不送也沒關系”,一會兒又說“但我還是希望你送”“明天我就要考人生中最重要的試。我真的真的很想要那個”。

誰來保護孩子:一群家長與《蛋仔派對》的“戰争”
誰來保護孩子:一群家長與《蛋仔派對》的“戰争”

“蛋友”讨要“皮膚”截圖

  “蛋友”們的社交拉扯還不止于此。在網易遊戲官方App“網易大神”的“蛋仔派對專區”裡,記者能看到不少使用者釋出征友帖尋找“蛋搭子”,甚至“求領養”,其中不乏自稱未成年的使用者自報諸如“本人女,14歲”“找個可以領養我的”。“蛋搭子”指的是一起組隊玩《蛋仔派對》的網友;這裡“領養”指的是技術好或年齡大的玩家帶着技術差或年齡小的玩家一起玩,這一概念與遊戲中的“寶寶蛋”相關聯——“寶寶蛋”指《蛋仔派對》中的低齡玩家。

  教齡11年的柯萊在中學做了9年班主任。作為一名教師,他向中國青年網表達了擔憂。柯萊表示,網絡使用者自稱未成年人,“也不一定就真的未成年”,當然,假如有使用者僞裝未成年征友,自然是個十分令人不安的問題——但僅就未成年人在遊戲中不設防地征友而言,已經足夠讓他感到擔憂了——在他看來,《蛋仔派對》把未成年孩子們過早地導向了網絡“社交圈子”。

  “成年人交網友都魚龍混雜,何況心智還不成熟的孩子們呢?”他說,自己也很擔憂“求領養”這種表述給孩子獨立健全人格帶來的影響。

  此外,玩家進入《蛋仔派對》後,手機自帶的遊戲中心會邀請玩家加入“交流群”,不少未成年人在群裡交流如何充值購買昂貴的遊戲皮膚,“攀比之風盛行”。

  同時,記者檢索發現,僅2023年1月以來,浙江省反詐中心、張家港市警察局、揚州警方、玉環公安、祿豐警方、玉溪警方、十師北屯市公安、平安東烏、松陽警方、平安汝州、淮安網警、晉甯公安、中山微警通、吳興公安、平安大埔、陽新公安、平安莫旗、鹽城大豐公安微警務、平安密雲、麻陽警務動态、平安中站、平安駐馬店等數以十計的公安、政法系統政務賬号也都通報了與《蛋仔派對》相關的涉未成年人詐騙案件——這其中不乏高額案例——2023年6月,“東莞市警察局”公衆号公布了一則網絡詐騙案,一名13歲的未成年玩家被誘騙36萬餘元;揚州日報2023年5月報道,揚州廣陵區一15歲玩家被騙7.9萬元。上述案例中的未成年玩家均在《蛋仔派對》中被騙子以“添加好友免費領取遊戲皮膚”誘惑,一步步落入詐騙圈套。

  家長呼籲:未成年人不是遊戲“圍獵對象”

  維權群裡有家長認為,他們未成年的孩子已經成為了一部分遊戲開發商和營運商觊觎的圍獵對象。

  此前,已經有家長向媒體吐槽《蛋仔派對》:這款遊戲非常惡劣,可能就玩那麼幾天,就充進去七八千。

  2023年1月以來,《蛋仔派對》在未成年使用者群體中的流行度不斷走高。網易公司屬地杭州濱江區有關部門的從業人員稱,從今年1月寒假開始,《蛋仔派對》使用者量呈爆發式增長,“風靡校園”。多名家長向記者表示,他們的孩子及其身邊的好多同學都在玩這款遊戲。

  盡管家長群體質疑聲不斷,但《蛋仔派對》的營收資料依舊高歌猛進。據網易公司财報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遊戲及相關增值服務淨收入為人民币 201 億元,同比增加7.6%……遊戲及相關增值服務毛利潤環比增長,主要得益于線上遊戲收入的增加,如《蛋仔派對》等,以及上一季度在營業成本中一次性确認若幹代理遊戲的版權費用。其同比增長,主要得益于線上遊戲收入的增加,如2022年5月上線的《蛋仔派對》等。

  與網易财報業績光鮮亮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衆多家長為讨回“血汗錢”的“灰頭土臉”。

  缙傑說,面對遊戲營運商,不少家長不具備據理力争的溝通能力。“有的被客服引導說出了不應該說的話;有的家長第一時間不是保護證據,而是登出賬号,導緻各種資訊無法恢複擷取,難以維權;有的家長隻會一味謾罵……”

  為了分享經驗、提醒誤區,缙傑曾專門開了一場直播,解答家長們關于退費的種種疑問。

  維權家長們在網上引起的反響,也并不一定都是正面的——他們也會受到一些網友的質疑與嘲諷。

誰來保護孩子:一群家長與《蛋仔派對》的“戰争”
誰來保護孩子:一群家長與《蛋仔派對》的“戰争”

截圖來自B站網友的留言評論

  缙傑、魯娴、楚婉都不否認其作為家長負有一定的監管責任,但他們認為:負責開發營運《蛋仔派對》的遊戲廠商、營運商在施展“受害者有罪論”的話術之前,應該首先至少做到能夠“有效區分、甄别未成年遊戲使用者”。當未成年使用者在遊戲中遭遇“網絡讨要”甚至網絡詐騙時,營運商應該坦誠地承擔起應有的責任,落實相關部門就未成年人保護的詳細要求,避免未成年人權益受到進一步傷害。

  (文中缙傑、魯娴、楚婉、柯萊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