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文|令狐伯光

2023年的暑期檔其實差不多已經結束了,雖然距離8月正式結束還有10天左右,但是你看國内暑期檔《孤注一擲》就是這個檔期最後的巅峰,上周上映的《學爸》《暗殺風暴》倒不能說撲了,但确實沒有啥水花。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而這個暑期檔國産電影票房到17号的時候,已經超過2019年同期的178億元人民币,提前14天鎖定“史上最強暑期檔”。

最關鍵的是這個成績當中,基本上被中國電影壟斷,好萊塢電影完全不夠打。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這個現象也被美國媒體發現了,其中美國媒體《Variety》就有過報道:今年好萊塢電影終于挺進暑期檔,打破了過去每年6至8月引進片避讓的“國産電影保護月”慣例,但這些影片居然被中國國産片“爆殺”得片甲不留。

這個問題之前也分析過,但主要從好萊塢大片自身的拉胯說起,現在看答案很簡單。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好萊塢大片能夠風靡全世界主要靠的當然是現實裡國力、軍事、科技、經濟等硬實力的加持。流行文化隻是這些展現,如果硬要到影視角度來講大概在兩個層面,一是技術代表的硬實力強勢灌輸,二是技術包裹的文化軟實力讓你信服。

好萊塢在中國遭遇滑鐵盧?我們看《封神》就知道了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而好萊塢有全世界最先進的電影技術,其實好萊塢在90年代以前。也沒有完全打過歐洲藝術片,日本電影和香港電影,完全是在90年代《終結者2》《侏羅紀公園》《泰坦尼克号》《黑客帝國》《指環王》過後。

也就是革新數字特效時代技術過後,開始吊打開全世界其它市場電影,并且占領市場的。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說白了,還是科技是第一生産力那個老套定義。

我不知道大家發現一件事情沒有,那就是現在好萊塢大片單獨就技術這個層面,竟然變得越來越爛了,這些電影投資往往還貴得吓人,動不動投資2億3億美元什麼的。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嚴格說來技術沒有退步(某些層面還有進步),但觀衆的觀感退步确實沒毛病。就拿老特攝舉例子,大量精細的道具模型遠能帶給你最強的真實感,《鋼鐵俠1》也明白這個道理是以也有很多道具。

但現在的各種行業已經在網絡時代下越來越畸形了,無論動畫音樂還是電影,流水線生産已經不是個問題,這就導緻他們的品質往往參差不齊 。老電影視覺效果跟劇情差的并不比現在的少,那麼為啥我們會覺得現在的更差呢?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和我說的流水線一樣,因為我們一年能看到太多垃圾流水線産物了。 以前我們可能一年内起碼能看到個《阿凡達》和《星際穿越》一這種觀感不錯的電影,中間那麼幾部爛片都不一定能記住叫啥。

但現在往往是漫威DC這種名聲很高的品牌做出來的東西尤其爛,然後一年内你可能連續看的10部電影都是爛透了的 自然會有,以前更好的想法。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綜我覺得原因就是 cg過多道具被抛棄,流水線産量過快品質參差不齊等。

當然,嚴格說來人家技術還是在進步的,比如《阿凡達2》是明顯能看到進步的,而動畫反而成為最為明顯的技術進步的作品,比如《蜘蛛俠縱橫宇宙》,包括前段時間看了一部動畫《怪物少女妮嫫娜》。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好萊塢真人大片就是超級英雄電影,以及IP電影泛濫,技術和審美沒有突破就罷了(觀衆本來就容易審美疲勞),又開始濫用CG和成本給明星或者其它,導緻觀感上大片的特效就越來越差。

比如2013年的《超人鋼鐵之軀》和2023年的《閃電俠》對比,十年了不進反退。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中國特效的發展正好相反,之前特效不行的電影太多觀衆審美疲勞了。到郭帆《流浪地球2》和烏爾善《封神》出來,這凡事就怕對比,中國觀衆就會覺得進步很明顯。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同時還有個重要問題,其實哪怕《流浪地球2》的CG特效問題也一般,《封神》因為公司暴雷後期特效一看就做得不行,大家也沒有覺得它們cg特效多棒。

關鍵是,這兩部電影都把大量投資用去做美術,做服化道這些實景。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我發現電影真的要實物道具和實在做不了的特效去結合,這個效果才最好。結果也是《流浪地球2》《封神》實體道具等很出彩,反而掩蓋後期CG特效的不足。加上導演團隊有沖勁的美術審美的突破。

中國觀衆自然也就更喜歡符合自己審美,以及有新鮮感的中國特效大片了。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這就好比今年全世界特效大片,國特效大片除了《阿凡達2》和《蜘蛛俠縱橫宇宙》,全是《碟中諜7》《變形金剛5》《閃電俠》《奪寶奇兵5》《速度與激情10》《黑豹2》《蟻人3》《銀河護衛隊3》《小美人魚》這類。

而你拿《流浪地球2》《封神》《長安三萬裡》來比較,中國觀衆肯定更喜歡這些電影。

好萊塢大片為何越來越難看?除了政治正确,其它也變差了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第二個原因就是以前好萊塢電影強勢的時候,比如90到00年代的好萊塢電影,主角都是帥哥美女,現在都不好看還是黑人是政治正确對吧,但是《速度與激情10》《奪寶奇兵5》《碟中諜7》等片子,告訴你堅持審美的還是有的。

但為何這兩部電影也撲了,因為它劇情,角色和表達也不好看了。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以前看中國電影,場景是平時常見的,沒有新奇感,内容又強調意義和思想,結果是熟悉的場景和臉龐還不能讓人有代入感。看國外電影,生活方式和場景都是新奇的、先進的,畫面制作也更精美,題材也多樣。

現在完全不同了,好萊塢大片們,劇情和角色還是熟悉的套路,甚至IP都沒變,最大的變化反而是LGBT那一套。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其實舉例《碟中諜7》《奪寶奇兵5》沒有改變反而有點悲哀。因為湯姆克魯斯60歲了,而哈裡森·福特都已經81歲了,中國觀衆熟悉的以往好萊塢大片,全是一群老頭子在撐。

這就像現在全是劉德華,古天樂和郭富城的香港電影,全是老人能不有疲憊感?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再加上中美貿易戰後,中國觀衆對于美國文化的認識。疫情過後中國觀衆越來越關注身邊現實層面的問題,于是電影照進現實,才能引起觀衆的共鳴。《消失的她》《孤注一擲》真實案例改編,《八角籠中》現實中的确有這麼一群靠打拳改變命運的孩子。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好萊塢的電影照不進現實,超級英雄大片變成了諷刺電影,無論是脫軌的毒列車,滅門的山火,肆虐的校園槍擊案,人民在絕望的時候不止看不到超級英雄,甚至本該負責的部門也集體擺爛。

而由童話改編的好萊塢電影也照不進現實,那些人們想象中的美麗與美好,被以醜為美擊的粉碎,這就是好萊塢在中國市場失敗的原因。

在中國不賣座了?好萊塢大片的滑鐵盧,或許才剛剛開始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更不用提現在好萊塢電影裡面越來越泛濫的政治正确,越來越多的中國觀衆意識到,好萊塢超英電影就是套路+特效+政治正确,電影裡濃濃的和中國不相幹的黑名貴,BLGT讓中國觀衆感覺莫名其妙,政治正确破壞了電影。

好萊塢式大片這種現象是越來越泛濫了,漸漸的在中國觀衆心裡,好萊塢出品和劣質電影劃上了等号。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現在中國觀衆選擇好萊塢電影不再是看誰主演而是看誰導演,沒有好口碑的導演很難吸引到中國觀衆。如果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你會發現,好萊塢大片隻是在中國不賣座了,卻在美國和世界仍然賣的很好。因為這恰好符合了美國強大實力,文化軟實力輸出的結果。

中國有自己的文明價值,也因為經濟和國力在迅速提升,包括文化産業也在迅速提升。

美媒都尴尬了?好萊塢大片慘敗,不是因為“國産保護月”

像今年《流浪地球2》《封神》這次拍的很強,各種特效都是頂級水準,服化道頂級,演員都有戲骨,表現力很強大,完全可以和好萊塢對抗了,這幾年中國電影已經完全不是過去幾年那樣連印度都不如了,新一代電影人水準很高,很值得期待。

這些宣告中國電影的崛起,也說明了美國流行文化,其實也就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