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媒:特大洪災如何預防?可從四個層面做起

作者:女紳士明星的話題

參考消息網8月19日報道 德國之聲電台網站8月13日刊登了題為《特大洪災可以預防嗎?》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台風“杜蘇芮”引發的暴雨不久前襲擊了中國首都北京及周邊地區,而中國東北地區也發生巨大洪災。在中歐的斯洛文尼亞,三分之二的國土正在與暴雨造成的洪水、山體滑坡和水壩潰決作鬥争。與此同時,惡劣天氣也襲擊了奧地利、波蘭、克羅地亞和斯洛伐克。

今年夏天遭受緻命風暴襲擊的國家還不止這些。7月初,美國、印度、英國和西班牙遭遇前所未有的降雨引發山洪,造成生命損失并破壞了基礎設施。

當西班牙發生“令人難以置信的可怕山洪”時,美國氣象學家和氣候記者埃裡克·霍爾特豪斯在推特上寫道:“變暖的空氣可以攜帶更多的水蒸氣。創紀錄的高溫帶來創紀錄的降雨,引發創紀錄的洪水。”

建築防洪:氣候适應戰略

從德國到巴基斯坦,創紀錄的洪災都與近年來不斷惡化的氣候危機有關。那麼社群如何更好地适應氣候,以限制損失呢?

在2021年西歐洪災造成至少200人喪生後,德國錫根大學專注于可持續建築和設計的土木工程教授梅薩裡-貝克爾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說,在改造建築物以抵禦洪水方面,抗震建築值得參考研究。

在這類建築中,地基深度、結構設計和建築材料都經過專門選擇,可以應對極端洪水。

“我們需要加強地下室,以便它們也能注滿水,讓人們能夠快速到達安全地帶,”梅薩裡-貝克爾說,“這還涉及外牆和屋頂所需的加強措施。”

專家們強調的其他措施還包括在下水道連接配接處安裝滞留閥,防止洪水倒灌入戶,以及在建築物低層安裝防水門窗。

波茨坦大學專注于自然災害研究的教授蒂克就2021年的洪水向德國之聲表示:“我們的損失評估表明,私人預防措施可以顯著減少洪水損失。”她還指出,需要保護潛在的破壞性元素,例如用于為房屋供暖的燃油罐。

“燃油會滲透到磚石結構深處,還會損壞鄰近的建築物,”她說,“在嚴重的情況下,燃油破壞會使建築物無法居住。防洪措施可以防止油罐翻倒,減少對建築物和自然環境的破壞。”

城市防洪:更好管理洪水

僅僅關注建築物是不夠的。城市和其他城區首先需要考慮在洪水有可能淹沒地下室之前對其進行控制,加強水庫和水壩,幫助存蓄突如其來的洪水。

2021年德國波昂市南部阿勒河地區發生的洪災表明,狹窄山谷中的小溪流由于沒有太多空間散開,可以在數小時内變成緻命的洪流。梅薩裡-貝克爾說,在這些地方,需要加高和擴建水壩和堤壩,以更好地保護城市免受高水位的影響。

但這将非常昂貴。例如,僅僅擴建堤壩,每公裡就至少需要100萬歐元。山谷越狹窄,此類措施的成本就越高。

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水利工程教授萊曼表示:“為了有效保護基礎設施免受此類極端事件的影響,我們目前的水管理和水利工程系統的設計還不夠——正如目前可怕的後果所表明的那樣。”

專家們強調了在未來十年内對老化的基礎設施進行防護的緊迫性,但在2021年德國和比利時發生洪災之後,萊曼表示,我們不能指望更好的建築措施來解決所有問題。

萊曼說:“從技術、經濟和實踐的角度來看,由于這種極端天氣事件,不可能完全重新評估、重建并保護我們建築環境和基礎設施的所有元素。”

自然防洪:控制不如疏導

規劃建築師和工程師必須找到與自然界合作的方法,而不是試圖控制它。隻要有可能,就應該讓水道按照大自然的意願流動,而不是改變或拉直——這樣做會在洪水來臨時使水量集中并進一步加速。

與其限制河流,不如将堤壩後移,為洪水區騰出空間——開闊的綠地可在洪水期間充當溢流水庫。21世紀初,德國東部易北河發生了幾次毀滅性的洪災之後,易北河沿岸擴大了這些空間。

另一種方法是提高城區的滲透性,使水更容易在更大範圍内被吸收,而不是集中在特定的地方。

德國杜塞爾多夫東南部的萊希林根鎮近年來多次遭受嚴重洪災。為了緩解水管理的壓力,當地一直在嘗試一種被稱為“海綿城市”的新規劃模式。

這個想法是将雨水從屋頂、廣場和街道引導到路邊長滿草的溝渠中。然後多餘的水将被自然排出并添加到當地地下水中,進而減少水管理基礎設施的負擔。此外,還将安裝備用蓄水池,收集溢出的水,用于澆灌城市綠地。

位于堪培拉的澳洲國立大學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發展專業的徐洪章(音)告訴環境雜志《自然》,雖然中國的海綿城市戰略“非常雄心勃勃”,但它的設計還不能抵禦像“杜蘇芮”這樣的極端風暴。他說,現有設施需要進行更新,以應對更大的降雨量,并與其他方法同時實施,例如改進排水系統,“盡快将水引走”。

個人防洪:提升應急能力

如果人們面對撲面而來的洪水時不知所措,那麼再如何改善基礎設施和水管理系統也無濟于事。是以,萊曼強調,必須提高公衆意識。

他說:“特别是在極端天氣引起的山洪暴發的情況下,不僅有大量的水,還有大量的漂浮物、垃圾和其他随水移動的東西。”他指出,進入這些地方的人們有溺水和被碾壓的危險。

他說,有必要持續開展教育活動,教導公衆在極端情況下如何應對,例如,如何從卷入水流的汽車中逃生。

“盡快逃離水域并到達安全地帶——我們應該早在國小就開始教授此類行為規則,”他說,“在緊急情況下,這可以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