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低價和利潤,劉強東全都要

作者:電商報
低價和利潤,劉強東全都要

京東回歸GMV、利潤和現金流

上線百億補貼、堅持低價政策之後,京東交出了第一份成績單。

8月16日晚間,京東釋出2023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财報。本季度,京東集團總營收2879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7.6%。

低價和利潤,劉強東全都要

京東二季度核心業績(圖源:京東2023Q2财報)

具體到業務來看,核心的京東零售業務營收2532.8億元,同比僅增長4.9%。雖然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但增速放緩較為明顯。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全國社零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速為10.8%。而京東零售的增速還不及大盤的增速,着實有些令人意外。

對此,京東CEO許冉在财報會上解釋稱:“京東仍然面臨業務和商品結構的調整、疫情結束後消費回歸線下,以及去年疫情囤貨高基數等的挑戰,(上述原因)使得我們短期的增速遇到了一些挑戰。”

考慮到京東正處于戰略調整的關鍵節點,短期内業績波動也屬于正常情況。

而且從品類來看,京東零售增速放緩主要是因為“日用百貨”收入下滑8.5%,京東最核心的“3C家電”品類依舊實作了11.3%的大幅增長,貢獻了1521億元的營收。

這一點也符合劉強東此前在管理會上強調的:“在價格上,隻要是影響京東品牌心智的品類,要堅決幹架!”

換而言之,京東零售的核心陣地依舊保持着領先的市場地位。後續主要是看京東能否通過一系列“變革”“回歸”,占據其它品類更多的市場佔有率。

此外,京東這份财報中還有一個亮點十分值得注意——财報顯示,京東第二季度經營利潤同比大漲118%至82.7億元,遠超市場預期。淨利潤也同比增長31.9%至86億元,達到曆史最高水準。

這背後的主要原因是京東物流的經營利潤實作了1316.7%的大幅增長(主要得益于德邦并表),以及達達大幅減虧、新業務扭虧為盈等。

一邊是營收增速放緩,一邊是利潤快速增長,京東目前的大方向其實也很明顯了。

2015年的京東集團年會上,劉強東曾定下目标,要讓京東成為年收入過萬億的國民企業。2022年,京東集團的年度營收達到10462億元,成功實作了7年前定下的目标。

因而對于現階段的京東而言,營收的增長早就不是第一位的了。此前京東CEO許冉重申了“35711”夢想,首先就是要創造3家“收入過萬億、淨利潤過700億”的公司,京東集團是時候奔赴淨利潤目标了。

低價和利潤,劉強東全都要

京東“35711”夢想(圖源:京東公衆号)

這次的财報會上,CEO許冉和CFO單甦也強調,京東今年的重點是回歸GMV、利潤和現金流。

京東上半年進行的一系列調整,其實都是在為這一目标服務。

不過我們也看到,京東持續通過“百億補貼”“天天低價”等項目推進“低價心智”,以促成GMV和現金流的增長,但也對其利潤産生了一定影響。

本季度,京東零售的經營利潤小幅下滑0.3%至81.43億元,這在以往是很罕見的。

既要“低價”,又要“利潤”,京東究竟要如何兩全其美?

低價和利潤,劉強東全都要

商家數量創新高,京東死磕低價

對于京東而言,推進“低價”其實要比其它電商平台更難。

去年11月20日的京東經營管理教育訓練會上,劉強東就指出,京東已經讓一些消費者有了越來越貴的印象,京東需要重拾低價政策,回歸使用者:“京東應服務多層次的消費者,滿足不同消費層級的需求,但是大家對于成本效益的追求是相同的”。

劉強東這番話正式開啟了京東的“低價戰役”,同時也一語中的,揭示了京東面臨的最大阻礙——消費者心智。

心智的培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讓消費者覺得貴,需要日積月累的沉澱,反之亦然。

尤其是線上環境裡,消費者可以多平台比價,并不存在明顯的資訊壁壘。“低價”就是“低價”,使用者要看到明明白白的數字,而不是一兩句“口号”。

過去的京東,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京東自營的采購傾向于高利潤品類,平台的POP商家(第三方賣家)數量較少,難以形成競争氛圍等等。但歸根結底都是供給側的問題。

也是是以,京東今年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全力引進第三方賣家,并促成平台内的充分競争。

京東這次的财報顯示,平台新增商家數同比增長417%。截至二季度末,在京東營運的有效商家數量同比增速超過三位數。

低價和利潤,劉強東全都要

京東二季度商家相關資料(圖源:京東公衆号)

财報會上,CFO單甦也分享了京東推動商家數量增長的秘訣:

一是在入駐上,京東加大了對商家的招商力度、降低平台的準入門檻。另外大幅簡化入駐流程,降低商家固定性成本的支出。這一點主要展現在“春曉計劃”等方面;

二是在營運上,京東推動平台上各主體的公平競争,包括自營和POP之間,也包括POP商家之間的競争。這裡說的顯然是京東今年調整組織架構、推動自營和POP商家流量平權的一系列舉措;

三是在工具上,京東持續優化商家的營運工具、提供更完善的資料支援,進而幫助商家提升營運能力、經營效率以及盈利。比如京東此前推出的首個産業大模型“言犀”,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京東雲AIGC内容營銷平台,可以幫助商家快速生成商品主圖、營銷海報圖和商詳圖等。

在京東的推動下,不僅商家數量顯著增長,3P業務(第三方賣家)收入增速也達到了雙位數,連續多個季度超過1P業務(自營)的收入增速。京東方面預計,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第三方賣家産生的GMV會達到60%左右的占比。

而商家數量的增長,帶來最直覺的變化就是低價商品越來越豐富。京東方面表示,618期間參與“百億補貼”的商品數量達到了3月的10倍以上。

低價和利潤,劉強東全都要

京東“百億補貼”頁面(圖源:京東App截圖)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截至8月初,京東百億補貼的商品池已經有17000個SKU,相比5月多了3000個,且新增商品以品牌商品為主,證明百億補貼對品牌商家的吸引力在不斷加大。

與此同時,單甦也表示“百億補貼”對使用者的購物頻次、跨品類購物都有積極帶動,而且對新使用者,特别是低頻使用者的激活都有着比較大的拉升作用。

當然前面也有提到,低價心智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雖然在“百億補貼”等闆塊,京東有部分商品實作了相對低價、甚至是絕對低價。但想要扭轉消費者認知,還是需要平台整體持續“下沉”,進而産生潛移默化的心智影響。

通過豐富商家數量和商品池,京東已經走好了“低價”的第一步。而想要實作建立在低價基礎上的利潤增長,京東唯一的機會、或者說是競争優勢,還是要回到供應鍊上。

低價和利潤,劉強東全都要

供應鍊能力是唯一的機會

京東CEO許冉在此前的20周年大會上提到:“在未來一段時間,我們會将更多的精力側重在多和省方面,通過打響低價心智,進一步去觸達廣泛的下沉市場使用者。”

低價和利潤,劉強東全都要

許冉在京東20周年大會演講(圖源:京東)

為了實作這一目标,許冉認為,低價其實是一種系統化的綜合能力,根植于京東多年的供應鍊投入。換而言之,低價的背後,應該是更低營運成本和更高營運效率:

“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實作優品低價,確定價格打折,商品的品質不打折,我們的服務不打折,真正讓每一位使用者在每一次購物中都能夠體會到多快好省。”

由此我們也能看出,京東目前的沖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在“好”和“省”之間,二是在“利潤”和“低價”之間。

京東顯然也注意到了這兩組沖突,并給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供應鍊能力。

許冉在财報會上表示,京東其實始終都聚焦在供應鍊基礎設施和差異化競争優勢上,同時也圍繞着供應鍊、使用者體驗,不斷打造核心能力。

在確定優質、低價、穩定的商品供給的同時,京東還能把這些商品精準地比對給适合的使用者,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不斷赢得使用者的信賴。

具體來看,這一方面可以直覺展現在已經連續四個季度盈利的京東物流,其開始為京東整體的利潤做出貢獻;另一方面則是供應鍊能力帶來的零售成本降低。

比如截至二季度末,京東供應鍊基礎設施資産規模已經達到1408億元,同比增長24%。

這保證了在自營商品SKU數量達到千萬級的基礎上,京東二季度庫存周轉天數隻需31.7天,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同時,技術創新和精細化營運也帶來了成本優化,京東的履約費用率降至5.8%。

對于如今的京東而言,既然選擇了“變革”、選擇了“回歸”,那便隻能堅定地走下去。短期的壓力和挑戰,也是為了證明多年以來供應鍊投入帶來的長期價值。

就像許冉說的那樣:“我們對京東的供應鍊能力、我們自營的規模優勢所帶來的低成本和優質服務非常有信心。”

作者 | 李松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