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雞娃到反向育兒,我的孩子竟開始自律了

作者:湖北省婦聯

作者 | 暖心

來源 | 薩提亞育兒(ID :satiryuer)

兒子從上四年級開始就變得特别磨蹭。

早上起床,鬧鐘要提前二十分鐘響才能把他叫起來,洗漱、吃飯、上學都要催上無數遍他才會動。

晚上放學回家,寫作業不僅要催、還要盯,否則半個小時的作業他能磨蹭到兩三個小時才能寫完。

不管我怎麼催、怎麼罵,他好像對學習的興趣都很低,還天天抱怨“為什麼要讀書”。

為此,我一度要崩潰。

後來,朋友一句話點醒了我:

孩子都是越管越反的,你要學會反向育兒,你要是不管他了,他絕對開始着急。

他不想寫作業,你就拿一兩次不讓他寫,他被老師批評了就會長記性。

聽了她的話,我第二天就做了“試驗”。

那天,我沒再盯着他寫作業,反而讓他“自由活動”。

因為沒有提醒他寫作業,他那天玩得已經忘了寫作業這回事。

第二天一早,我隻叫了他一遍起床,然後把早餐放在桌子上就沒管了。

結果就是:那天他不僅上學遲到了,作業也沒完成,被老師罰站了一天。

果不其然,那天晚上一回來,他就匆匆忙忙寫作業,速度比平時快了一倍。

也是從那天開始,他的“磨蹭病”慢慢就犯得越來越少了。

很多父母總是在做“馴獸師”,用強硬的态度逼迫孩子;

到最後,反而讓孩子越來越反感我們。

其實,父母應該學着“反向育兒”,用“以柔克剛”的教育方式去征服孩子。

上海師範大學蔡丹教授曾說過:

反向育兒是一種有效的育兒方式。

但前提是父母真的信任孩子,支援孩子。

是啊,如果我們能相信孩子。

不用打罵、說教、講道理,依然能用“溫柔法”去征服孩子。

那麼,怎樣做才是正确的呢?

從雞娃到反向育兒,我的孩子竟開始自律了

懲罰式的“反向育兒”是在為孩子“埋雷”

在微網誌上看到一個關于“媽媽半夜帶娃暴走”的視訊有很高的熱度。

淩晨兩點多,兩歲多的女孩想出去玩,怎麼哄都沒有用。

于是媽媽就“滿足”女兒,深夜帶着她出門去玩,

當女孩玩夠了想回家時,媽媽卻拒絕了,還說“要玩到天亮才回家”。

女孩當時就哭了,對媽媽說:“我小手冷,我想讓媽媽給我暖一會”。

可是媽媽依然沒有妥協。

一直到女兒崩潰地大哭,說着“我要媽媽牽我回家、再也不出來玩了”這樣的話,

媽媽最終才同意帶她回家。

從雞娃到反向育兒,我的孩子竟開始自律了

這可能就是大多數父母眼中的“反向育兒”。

但是這種以讓孩子“厭惡”的方式,去阻止孩子做一件事,更多的是在懲罰。

尤其是在女孩崩潰大哭的那一刻,她的内心隻有害怕。

這也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厭惡療法”:

把戒除的不良行為,與不愉快的或者懲罰性的刺激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厭惡性的條件反射。

比如:

孩子喜歡玩遊戲,就讓他不停地玩,每天複盤;

孩子喜歡看電視,就讓他通宵來看,不許睡覺……

這種讓孩子産生厭惡、恐懼的方式,它隻會壓抑孩子的需求。

被壓抑的孩子最終可能會變成——

以犧牲親子關系讓孩子妥協,會讓孩子對父母的恨意加深。

孩子今天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厭惡遊戲,明天也可能因為這樣的方式厭惡學習。

孩子被壓制的欲望,要麼讓他在沉寂中爆發,要麼在高壓政策之下學會讨好。

任何一種以壓制、令孩子厭惡的教育方式,最後隻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那什麼是正确的“反向育兒”呢?

從雞娃到反向育兒,我的孩子竟開始自律了

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弱一點”

2歲以後,孩子的自我中心階段逐漸發育完善,他會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但由于他們的能力有限,願望和實際能力的錯位,心理的挫敗感和無力感就會使他們脾氣暴躁:

想吃零食沒被滿足發脾氣;

和夥伴鬧不愉快了發脾氣;

被媽媽批評了幾句也要發脾氣……

這時候,我們很多的父母,對待孩子情緒的方式是什麼樣的呢?

自己抗拒、壓抑,用同等的情緒去阻止孩子發脾氣。

就像一位專家所說:

如果孩子有60分的情緒,媽媽可能就會有80分的情緒;

孩子情緒變成90分時,媽媽的可能就變成了95分……

最後彼此都變成了情緒的奴隸。

實際上,

孩子發脾氣時,是在向父母“尋愛”,以此來确認自己的重要性。

最好的處理方式是“示弱”,去讓孩子找到價值。

有這麼一個故事:

因為4歲兒子總是突然大發脾氣,爸爸越斥責,他的情緒就越強烈。

後來,爸爸換了個辦法,沒想到效果意外的好。

當兒子又一次突然大發脾氣時,這位爸爸蹲了下來,向孩子大喊:我需要一個擁抱!

這時候孩子一愣,問道:什麼?

爸爸再次喊道:你能抱抱我嗎?

兒子看上去完全懵了,但他還是不情願地給了爸爸一個擁抱。

然後父子倆融化在彼此的懷抱裡。

其實,一個小小的擁抱,向孩子傳遞的是“我需要你”,它讓孩子有了價值。

有時候,孩子的脾氣不是情緒,而是在尋求父母的一種寵愛。

當我們給到他了,他的情緒就消失了。

父母的“弱情緒”,才能讓彼此的情緒完美平衡。

從雞娃到反向育兒,我的孩子竟開始自律了

孩子叛逆時,“以退為進”

研究資料表明,女孩10歲,男孩12歲左右進入青春期。

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将它稱之為 “心理性斷乳期”。

這時候的孩子獨立意識逐漸成熟,總想為自己“争權”。

但是,很多父母還不肯對孩子放權,什麼都想管。

陳默老師說: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允許被長大的時候,就開始反抗了。

當孩子不能擁有“自由”,他們會通過頂嘴,脾氣暴躁,表現得無禮和粗魯等叛逆性行為來對抗。

遇到叛逆期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硬碰硬;

而要用到“以退為進”的教育,讓孩子信服你。

魯迅先生在《無聲的中國》中寫道: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

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

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這種行為後來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如果用在教育上就可以了解為:

當我們給孩子提一個要求時,

先提出難以完成大要求,再适當的讓步,提出小要求,對方會權衡利弊,更容易接受後者。

就比如:

我們不讓孩子玩遊戲,他反抗時,可以允許他做完以後玩一會遊戲,那麼他就不會那麼抗拒了。

用以退為進的方式,能在雙方的滿足下擷取親子關系的和諧。

當父母“軟”下來,孩子也會卸下防禦心,更願意與父母合作,實作親子關系和學習效率的雙赢。

從雞娃到反向育兒,我的孩子竟開始自律了

孩子提要求時,“滿足她”

一位網友說:女兒上學經常遲到。

為根治女兒喜歡遲到這一毛病,早晨她特意放慢動作,故意讓女兒遲到。

果不其然。

那天遲到後,女兒深深體會到拖拉的壞處,每天早晨上學再沒有被爸爸媽媽督促過。

這樣的教育就叫做“體驗式育兒”。

當一個孩子在提出原則範圍内的不合理要求時,與其“不行,不準,不可以”地拒絕一百遍,也不如讓她直接感受一次。

孩子有試錯、才會成長。

一位科學家曾講過自己童年時的一次經曆。

兩歲時,他将一瓶牛奶灑到地上。媽媽看見後沒有責怪他,而是很溫柔地問他:

“哇,我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牛奶曬在地上,既然損失已經造成了,你要不要玩一會我們再來打掃?”

他開心地在牛奶灘上玩了幾分鐘後,媽媽說:“我們是時候收拾了,你更喜歡用海綿、毛巾、還是拖把呢?”

随後,媽媽便陪他一起把地上的牛奶清理幹淨。

媽媽并沒有因為他犯錯就打罵他,而是把它當成是一種試錯的機會。

他把媽媽的教導貫徹到自己的整個人生中。

每一次面臨挑戰,每一次遇到困難重重的科學實驗,他都告訴自己:“試試吧,即使失敗,我也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讓孩子在合适、安全的範圍内去試錯,才會讓他走正确的路。

讓孩子感受一次,會比說教一百次效果要好。

父母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允許孩子體驗,是人生的寶貴财富。

從雞娃到反向育兒,我的孩子竟開始自律了
從雞娃到反向育兒,我的孩子竟開始自律了

孩子提問時,學會說“我不會”

一位知名演員曾分享過一段與女兒的經曆。

女兒小的時候,連最基本的積木都不敢玩。

後來觀察一段時間後,她發現女兒不玩積木是因為她玩得太好了,讓女兒覺得自己很笨。

知道這一點後,她在搭積木就故意搭歪,然後故意讓積木倒塌,還特意去“請教”女兒。

于是,女兒不僅重新玩起了積木,還不斷在糾正媽媽的錯誤,積木也越搭越好了。

父母表現得越完美,孩子的自卑感越強烈。

如果父母能降低優越感,用“示弱”的方式面對孩子,他做事情的積極性也會大大增加。

教育孩子,要學會轉換角色。

在外人面前,你可以無所不能,但在孩子面前,就要學會“裝傻”。

在《老師,請回答》節目中,有一位醫生被問到“在家裡會不會輔導孩子寫作業”時,他這樣回答:

在我們家比較特别,在家裡基本不怎麼教孩子,當孩子有問題過來問的時候,我們說“這個我也不懂,你來教我吧”。

在孩子面前“弱”一點,不僅提升孩子的自信和價值,還能讓孩子在探索與思考中培養他的獨立能力。

如果最終能将孩子變得優秀,父母“弱”一點又有什麼關系呢。

寫在最後

反向育兒的真正意義并不是帶着懲罰的厭惡,而是讓孩子帶着責任成長。

打破正常的“父強子弱”的局面,

那種對自己行為、和做決定的“身教”體驗,也往往比家長的“言”教更有領悟價值。

我們把教育孩子的重心放在:

試錯、看見、探索和合作的基礎上去進行“反向育兒”。

從雞娃到反向育兒,我的孩子竟開始自律了

寵粉福利來啦

從雞娃到反向育兒,我的孩子竟開始自律了

每天推送的任意一篇文章精選留言點贊排名(點贊數量需超過30)第一的讀者,即可獲得折疊晴雨傘(如上圖示意)。

領獎規則:

1.中獎人需同時滿足關注“湖北e家庭”微信公衆号;留言72小時内點贊數超過30;留言點贊數排名第一。

2.集贊統計截至發文到72小時,屆時小編将回複您具體領獎方式。

3.每月每人限領一次,數量有限,快來參與哦~

THE END

從雞娃到反向育兒,我的孩子竟開始自律了

本文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催眠、家排、親密關系等實用心理學,讓心理學療愈你的人生,二次轉載請聯系原平台授權。

本文屬于政務公益宣傳,對于文字或者圖檔有異議的,請聯系删除!

從雞娃到反向育兒,我的孩子竟開始自律了
從雞娃到反向育兒,我的孩子竟開始自律了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