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藝興:17歲時的那股勁,還在身上丨人物

作者:Beiqing.com

這個8月,歌手張藝興和演員張藝興都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上周末,張藝興2023「大航海3·無遠弗屆」巡回演唱會北京場落下了帷幕,而由他主演的電影《孤注一擲》,截至發稿前票房已突破20億元。

張藝興:17歲時的那股勁,還在身上丨人物

今年是張藝興出道的第11年,他說他仍相信“相信的力量”。 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我們的這次采訪約在了一個酷暑的下午,眼前的張藝興狀态極佳,讓人很難想象,這是一位正忙碌于電影宣傳期,又要連續兩個周末舉辦演唱會的人。“這麼忙你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因為我喜歡。”他不希望這場對話變成刻闆的“你問他答”,更多地把采訪者當作朋友,問題可以探讨、觀點可以分享。

2023年,是他出道的第11年,他說,他依然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自己的熱愛能夠讓他不知疲倦地接近夢想,也相信一直支援他的“貝殼”(張藝興粉絲的昵稱)給他的力量,這些是他保持學習和前進狀态的動力,“好奇、疑問、相信、質疑,我照單全收,但那些目标和夢想還在我心裡。我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我也認為自己能把這些事情做得更好,至少我還有那股勁,就像我17歲時剛剛踏入異國陌生土地時一樣。”

問号、歎号

“很多人在接觸張藝興之前,會打一個問号,打破這種先入為主需要花很多時間,但說不定作品出來後會變成一個歎号。”

天才程式員潘生職場失意時,被海外“高薪工作”吸引,卻意外落入境外詐騙工廠的陷阱。當他的求救計劃被詐騙團夥發現後,頭目陸秉坤(王傳君飾)“下令”,讓與潘生一同被騙的夥伴打斷他的腿……

這是電影《孤注一擲》中的一場重頭戲。不少觀衆對張藝興在這場絕望戲中的表現印象深刻,同樣捏了一把汗的還有該片導演申奧。“原本這場戲我們給張藝興準備了一塊護具(鐵闆),拍攝時進行保護,後期再去掉。但砸的過程中護具掉了,我坐在離現場很遠的螢幕前,并不清楚這塊護具掉了,沒喊停,藝興也沒喊停,‘下狠手’的對手演員也相當投入,就繼續拍了。”申奧告訴新京報記者,“我非常抱歉,這個效果确實達到了極緻的真實,因為是真的‘在打’。藝興非常堅強,盡管他的小腿都是淤青血漬,還告訴我‘不用心疼,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張藝興:17歲時的那股勁,還在身上丨人物

電影《孤注一擲》導演申奧透露,片中,張藝興飾演的潘生被同伴打腿的戲,相當于是真打。 動圖來自該片官微

說起參演《孤注一擲》的機緣,張藝興透露“開始于很久以前”。他仍記得導演申奧拿着1.15T的資料來找他,裡面存了很多關于境外電信詐騙的真實案例以及受騙人的資料,那是他第一次看到“這種劇本”,“我驚了”。他感歎着“居然有這麼多人上當受騙?”了解過程中,他想起自己拍《掃黑風暴》前走訪時,一位刑警大隊隊長就提過,現在的電信詐騙比打砸搶劫多得多,犯罪手法複雜,難抓,太多人被這類不法行為困擾,“我知道真實的情況比劇本寫得嚴重多了,是以這個戲我必須得演。另外我很喜歡現實主義題材,這類電影是可以投射到觀衆生活中的,能幫到一些人。但可能很多人在接觸張藝興之前,會打一個問号,這也是我需要去破除的。”

張藝興直言不諱,“比方說,很多導演會帶着對于我以往作品的觀察,以及以往對我的認知,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質疑我的形象、演技,能不能駕馭這類角色。畢竟電影更多是導演的表達,演員隻是導演建構畫面中的一個元素,永遠是為電影服務的。是以有疑慮很正常,要打破這種先入為主需要花很多時間,是以我需要和導演溝通,去聊、去合作,讓我來試試,說不定作品出來了以後就能變成一個歎号。”

百分百

“好,是永無止境的,我隻能盡我所有的努力,百分之百地投入其中。”

變成“歎号”的過程自然沒那麼簡單。“張藝興有演戲的天賦,表演前沒有那麼多套路,就跟他在戲裡戲外的投入一樣,一直都是百分之百地為戲付出”。電影《孤注一擲》中的搭檔王傳君這樣評價。

電影開拍前,張藝興一字不落地将申奧導演準備的1.15T資料看完,再找來程式員和他們聊天。觀察,是他成為角色的一大武器。他會為貼近角色,給潘生加上一些有血有肉的特點,比如他有些微微駝背,情急之下的驚恐,眼中始終透露着無奈……隻有這些小細節到位了,才能呈現出讓觀衆信服的角色,“我太幸運了,像我這種‘半路出家’做演員的人,出道前後的好多年都在練習室裡度過,每天唱歌、跳舞。如今做演員,有導演願意為我準備這麼翔實的資料,有前輩願意一遍遍幫助我,我必須對得起這份幸運。”

張藝興:17歲時的那股勁,還在身上丨人物

《孤注一擲》拍攝前,張藝興為潘生這個角色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作為演員,張藝興感歎自己走得“太幸運”。2016年,孫紅雷帶他拍攝了都市情感劇《好先生》,劇中執着于追夢的小蔡讓外界發現張藝興作為演員的可能。2018年,黃渤執導的電影處女作《一出好戲》中,張藝興飾演的小興,從傻白甜小青年“黑化”到心機男孩,自然貼切,備受好評;再加上現象級電視劇《掃黑風暴》中,由他飾演的小林警官,被一衆實力派合作者稱贊“用功”。他卻把每一次進步歸功于那些願意給他機會,讓他擁有角色的人,“歌手和演員是兩種身份,歌手是要做自己,演員則是丢掉自己。每遇到一個角色時,我必須将自己放下,去成為别人。每次完成一部作品,絕對不是要說服别人讓他們覺得張藝興這次進步有多大,作品能給觀衆一些正能量就夠了。别把我當成一個标杆,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标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态度,有人認可和欣賞,我已經非常滿足了。”

張藝興:17歲時的那股勁,還在身上丨人物

在黃渤導演的電影《一出好戲》中,張藝興飾演了一個最終“黑化”的心機男孩。

正如他所說,外界的評價,在拼盡全力的前提下,很多時候已經沒那麼重要了。善于反思,不斷鞭策自己的張藝興,在完成一件工作後總會有一番和自己的對話:“回看作品的時候,會不會發現當時的自己有所懈怠,差點兒意思?但如果努力了,作品反映的就是你當時的水準。好,是永無止境的,我隻能盡我所有的努力,百分之百地投入其中。至于作品收到的回報好不好,要尊重觀衆的評價,至少我問心無愧。”

選擇權

“如果我們總是停留在說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沒有行動,那不叫夢,那永遠是在想。夢想就永遠放在那裡了,多可惜。”

電影《孤注一擲》上映後,有人向張藝興求證,片中把廁所馬桶裡的求救紙片吞下的場景,是不是真的?被鍵盤砸頭,是不是真的?“那場戲是真吃,并且那個馬桶确實刷得不太幹淨,但我一想現實生活中真的會有類似的案例,也一定要‘吃’才能真實。”

比起訴說拍戲的不易,張藝興更看重的是參演這類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的背後意義,“作為演員有責任和義務拍這樣的戲。當然也不用把我的本職工作上升到那麼高的價值,表演還是那個表演,演員還是那個張藝興,我隻是在做好自己當下的工作。付出努力去觀察、學習、交流、吸收,這是我的本職工作,沒什麼好說的。可能因為導演和對手演員的幫助,因為角色,讓大家破除了以往對張藝興的一些認知,但也不會破太多(笑)。”

張藝興:17歲時的那股勁,還在身上丨人物

從被選擇,到擁有選擇權,張藝興這一路走來,始終希望把自己熱愛的事業做到極緻。 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有時,他仍然會想起17歲的自己,穿着校服參加南韓公司的練習生海選,被選中後簽約,踏上成為歌手的未知旅程。那些在練習室裡付出的汗水和淚水塑造了當時的張藝興,也影響了現在的張藝興。對他而言,在演藝圈這個殘酷的競技場裡,“被選擇”的他,隻有不斷地努力,才能獲得“選擇權”,才有資格把熱愛的事情做到極緻。

是以,他從很早時就發現,大多時候對一件事的笃信和努力是不需要大談特談的。心裡有信念,腳底下有根,用實際行動去執行,旁邊看着的人自然能感受得到,“當我想做一件事的時候,執行力還是比較強的。如果我們總是停留在說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沒有行動,那不叫夢,那永遠是在想。夢想就永遠放在那裡了,多可惜。對于我的目标,實作它要做哪幾步,如何拆分,往什麼方向努力,我都會清晰地做出規劃,最重要的是執行,不執行就什麼都沒有。”

29歲生日那天,他宣布創立染色體娛樂集團開啟“練習生計劃”,“以我來時路,贈你沿途燈”。他晉升為新手老闆,幫助更多有夢想的新人走向舞台。他明白這不是一個單打獨鬥的時代,靠一個人的力量不夠,他需要團隊,需要更多熱愛演藝事業的人配合,無論是身邊的合夥人、新人,還是一直陪伴的粉絲,都需要保持關聯。“合夥人都挺給力的,他們也很尊重我的想法,上下同欲者勝,想做的事就能做出來。如果我有一個想法,别人給出來的是否定的結果和執行,那就很難走向正向的成功。”說到這裡,張藝興略帶興奮,“你知道嗎,我們現在有個練習生叫王子浩,他在日本做了兩場大型粉絲見面會,就帶着我們的音樂去唱跳,去參加節目。我特别驕傲,需要給孩子們機會,讓他們更迅速地成長,也讓更多人看到他們。”

熱愛

“沒有誰逼你一定要在這個行業裡‘卷’,做這些事,成為這個圈子裡的一分子沒有人強迫我,隻是因為熱愛。”

這些年,明星營業成了常态,鏡頭前光鮮亮麗,鏡頭外也要背上偶像包袱。但張藝興從不如此,他在很早前就無意于将自己的生活展露,隻想做好自己相信的事,無論是演戲還是音樂創作,他的社交媒體裡大多都是關于音樂、電影,以及培養新人的話題。

他一直保持着創作的熱情和嘗試新事物的活力,從不抱怨或猶豫,因為他覺得如果做一件事情時總想着“辛苦”和“不容易”,那就别幹了,畢竟沒人逼着你做這行,“沒有誰逼你一定要在這個行業裡‘卷’,做這些事,成為這個圈子裡的一分子沒有人強迫我,隻是因為熱愛。是以,不要總想着在這個行業裡獲得什麼,而是你愛不愛。熱愛這個角色,就把電影拍好;熱愛音樂,就把它做好。若是總想着索取,一定索取不到你想要的東西。”

但别人怎麼看、怎麼想,他也不是完全不在乎。隻是如今,他越來越不會被這些嘈雜所影響,不會為困擾他的聲音所消耗,因為他覺得即使一天從早忙到晚也不夠用,因為他想做的事情太多,想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心情,無時無刻都在催促他。他說自己最幸運的,就是有一幫一直陪伴他,且與他互相成就的粉絲,那是他為之努力的堡壘,也是他内心最柔軟的地方。

張藝興:17歲時的那股勁,還在身上丨人物

張藝興在2023「大航海3·無遠弗屆」巡回演唱會北京場上與粉絲合影。 圖檔來自其微網誌

“他們喜歡我,讓我有信心去成為更好的人;他們也因為喜歡我,有了自己的成就。我經常看他們的留言,說自己考試成功、願望達成了,那比我自己成功了還開心。我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名利場裡,這裡充斥着更新換代的壓力,我不确定自己的每一次選擇都讓他們滿意。但這麼多年,因為他們的保護才讓我依舊能堅持追尋我的熱愛。疲憊的時候,轉頭一看有那麼多支援你的人,真的非常感動。無論我做什麼,他們義無反顧地支援着我,讓我有底氣去做更多的事情。我想超出他們的期待,給他們驚喜,讓他們覺得‘哇,喜歡張藝興,真的值得’。”

他想了想,說:“至少,我确信一件事,就是不管什麼情況,我會一直堅持,不辜負那些支援我的人,如果我讓他們失望了,會非常内疚。我希望很久以後就算他們‘下船了’,提起曾經喜歡過張藝興,也不會後悔。”

對 話

張藝興:相信吸引力法則,隻要相信就有機會實作

新京報:影視、音樂、綜藝多領域裡,你對每一個身份都很努力,會不會感到分身乏術?畢竟多栖發展很難在每個領域都達到理想狀态。

張藝興:我很認同,确實不太可能萬事完美,但我覺得要一直做,即使這是一件自己都覺得不可能完成的事,也要義無反顧地努力。任何事情都應該有一種向上、敢于嘗試的态度,道阻且長,行則将至,行而不辍,未來可期。我覺得還是先做着,應該會有答案。

新京報:作為藝人需要熱度、曝光量,對這些外在因素你如何看待?

張藝興:這些因素也有存在的必要,隻不過我不是太在乎,比如我每天手機裡刷的都是一些國際新聞、社會新聞,我認為人是需要不斷緊跟時事,多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發生了什麼,有什麼變化。除此之外偶爾就玩玩遊戲輕松下,比如《夢幻西遊》。

新京報:你對自己要求很高,若是一直努力,達不到目标會不會遺憾?

張藝興:其實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達不到我也不會崩潰。最多就是把手機關掉,丢在旁邊,也會想說“算了算了”,一樣的。但第二天起床後,會重新把手機拿起來,調整下思路繼續嘗試自己做的事情,畢竟不想虛度每一個可能。

新京報:你說與“貝殼”互相成就,但一些辛苦和低落的時候是需要你一個人去面對困境的?

張藝興:不會,我心裡還是跟他們在一起。畢竟支撐我去面對的支點還是“貝殼”,沒有他們,很多事我不會這麼幹,也實作不了。我清楚地知道無論是音樂還是演戲,對我來說都很神聖,也很難做,我隻能憑着他們的鼓勵去不斷摸索一條屬于自己發展的道路,不斷突破給他們回饋。

新京報:永遠創造驚喜很難,畢竟沒有人永遠在巅峰。

張藝興:“巅峰”這個概念,我和“貝殼們”一直覺得,我們永遠都在“我們自己的巅峰”,我們就是彼此的巅峰,沒必要去和别人比,他們不會覺得我沒有戰鬥力了,我也不會覺得他們不在了。這麼多年我們一直在做自己的事業,無論是音樂、電影、廠牌、練習生都在不斷地往前走,我們沒有下來過(笑)。

新京報:你是一個很喜歡分享夢想和目标的人?

張藝興:對,我相信吸引力法則,隻要相信就有機會實作,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新京報:這次演唱會很特别的是征集了粉絲的意見來設計應援棒?

張藝興:“貝殼”對我來說太重要了,我當然要詢問他們的意見。不管是現在的還是以前的,這樣他們有想法或是意見,我希望第一時間能夠收到,現在我的工作室也會及時收集,将所有東西整理成一個文檔給我,每周開會傳達到我這裡。我非常在意粉絲的意見,必須要看到他們在說什麼,在想什麼。盡管不是人人都有機會能夠來演唱會,但他們都在默默為我付出,是以這個演唱會真的是“隻給貝殼”。

新京報:很多人都會問你這次巡演會給大家什麼驚喜?

張藝興:我可以這麼告訴你,演唱會隻屬于我跟“貝殼”。2019年,最後一場在深圳,是以這次就從這一場啟航,因為二巡很多國内的“貝殼”沒看到,我很抱歉,是以做了“2.5”的概念,想把當時的遺憾給他們補上。“無遠弗屆”的意義可以了解為“無遠弗屆的奇迹,是有你才無敵”。我相信他們會懂。

新京報:你内心還有什麼不滿足?

張藝興:大家就看吧,我自己有一套很遠大的想法,大家可以少安毋躁,看我下面走的每一步,那個夢想真的很大。我想先把它放在心上,你們慢慢看,就會知道了。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首席攝影 郭延冰

首席編輯 吳冬妮

校對 劉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