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六件事,你不能對孩子說“不”,後果嚴重

這六件事,你不能對孩子說“不”,後果嚴重

美國一所學校在給父母的備忘錄上這樣寫道:

“别溺愛孩子,他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應該得到每一樣他們所要求的東西,他們的無理取鬧隻是在試探你的态度;

别害怕對孩子保持公正的态度,這樣反倒讓他們有安全感;

别讓孩子養成壞習慣,在年幼時,孩子得依靠你來判斷一件事的對錯。”

的确,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學會拒絕。

隻有當一個孩子明白了何為原則、何為底線後,他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但有些時候,我們卻不能簡單粗暴地對孩子說“不”。

特别是面對以下這六件事時,父母千萬不要用拒絕傷害了孩子。

01

不要拒絕孩子的提問

這六件事,你不能對孩子說“不”,後果嚴重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老師曾說過一句話:

“北大甯招5歲愛提問的孩子,也不願招隻會埋頭考高分的學霸。”

有一天,秦老師5歲的女兒突然問他:

“為什麼孫悟空看到的是妖怪,唐僧看到的卻是孩子、老人和女人呢?”

在他看來,就憑這一問,完全可以将女兒招進北大。

因為大學招生中所有要考察的核心要素,諸如好奇心、批判性思維乃至哲學思辨等,都包含在這寶貴的一問中了。

愛因斯坦也說:“永遠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遠進步的人。”

是以,作為父母,千萬不要無視孩子那些看似無厘頭的問題。

每一個問題都可能成為孩子探索世界的起點。

把三個兒子都送進斯坦福的陳美齡,在談起自己的育兒心得時也提到了這一點: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千萬不要讓他等一等。”

有一回,陳美齡正在燒菜,兒子走過來問她:“媽媽,為什麼天是藍的?”

她不知道答案,卻第一時間關掉了火,及時回應道:“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們一起去找答案吧。”

在陳美齡看來,做飯、打掃、工作……這些事都不如孩子那一刻的發問重要。

珍惜孩子的每一次提問,守護孩子的好奇心,他們才能突破自己的舒适區,驅動自己不斷成長。

02

不要拒絕孩子的情緒

這六件事,你不能對孩子說“不”,後果嚴重

學者馬未都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他帶兒子去逛街,出門前,跟兒子約定好了今天不買玩具。

可當兒子真的見到櫥窗裡的玩具後,還是挪不開腳步,吵着鬧着說什麼都要買。

馬未都覺得大庭廣衆之下,兒子這樣哭鬧讓自己很不下來台,便生氣地對兒子吼道:“要哭回家哭。”

兒子被吓住了,乖乖回了家。

可沒想到,回家後,兒子卻搬了一個小闆凳,坐在客廳裡放聲大哭起來。

一邊哭,還一邊說:“等我長大了,絕不讓我兒子受這麼大委屈。”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寫道:

“孩子的情緒就像是流動的水,源頭就是他的内心。

如果在水前設定了障礙,水要麼繞過障礙,改變流動方向,要麼隻好回流到源頭,這也意味着孩子将情緒加諸自身,傷害自己。”

其實,情緒本身是無害的,阻止孩子表達情緒才是。

下一回,再遇到類似的情況,父母不妨試試以下幾點:

1.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用孩子喜歡的遊戲或玩具讓孩子快速平靜下來;

2. 教孩子深呼吸。

父母可以這樣引導孩子:“寶貝,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我有個好辦法,從一數到10,試試看……”

3. 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擁抱能治愈99%的悲傷,緩解120%的壓力。

03

不要拒絕讓孩子自己拿主意

這六件事,你不能對孩子說“不”,後果嚴重

作家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曾給她發過一幅漫畫作為禮物,這幅漫畫的名字叫《與母親的典型對話》。

漫畫的内容大緻是這樣的:

我說:“媽,我不愛吃魚。”

她說:“是鲔魚呀。”

我說:“謝謝。我不愛吃魚。”

她說:“我加了芹菜。”

我說:“我不愛吃魚。”

她說:“可是吃魚很健康。”

我說:“我知道,可是我不愛吃魚。”

她說:“你就試試看嘛。”

我嘗了一點點後,她問:“怎麼樣,好吃嗎?”

我說:“不喜歡,媽,我真的不愛吃魚。”

她說:“那下次試試鲑魚。你現在不多吃也好,我們反正要去餐廳。”

我說:“好,可以走了。”

她又說:“你不多穿點衣服?”

我說:“外面不冷。”

她說:“我幫你拿一件?”

我說:“我剛剛出去過,媽媽,外面真的一點也不冷。”

她說:“唉,好吧。等一下就會變冷,你這麼堅持,等着瞧吧,待會兒會被凍死。”

生活中,很多孩子是不被允許自己拿主意的。

小時候,他們不能選擇喜歡的衣服、交往的同伴、想去的興趣班;長大後,他們不能選擇感興趣的專業,離家遠的工作,和夢寐以求的人生。

然而,就像台灣學者李崇建說的:

“一隻雞在籠子裡關久了,放出來後就不太會走路了。

同樣,一個孩子常常被規定着要這樣要那樣,有一天你給了他自由,他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了。”

父母是傘,孩子一輩子就隻能是小雞。

想讓孩子成為高山,就從這一刻起放開手,讓他自己做選擇。

04

不要拒絕孩子對你好

這六件事,你不能對孩子說“不”,後果嚴重

作家畢淑敏曾問一群孩子:“是否覺得生活很幸福?”

孩子們不約而同地撇撇嘴,表示不覺得。

即便畢淑敏一再引導,父母為了他們辛苦工作、洗衣做飯,孩子們依舊堅持:“那算什麼呀,誰讓他們當了爸爸媽媽呢?”

看到這裡,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孩子們天生就是白眼狼。

但當她問孩子們:“什麼時候感覺别人是愛你的呢?”

得到的答案卻是這樣的:

“我幫媽媽買醋,她看我瓶子沒打碎,醋也沒灑,說‘閨女能幫媽幹活了’,我就特别高興,知道她是愛我的;

爸爸下班回家,我給他倒了一杯水,爸爸對我說‘好兒子’時,我覺得他是愛我的;

我在奶奶的耳朵上夾了一朵花,她逢人就說‘這是我孫女打扮的’,那時,我覺得她是最愛我的……”

這一刻,她才發現,隻有當孩子被他人需要時,他們才能感到生命的意義。

許多父母早已習慣了為孩子付出,孩子想幫忙洗碗,父母擺擺手,說:“去去去,用不着你在這添亂”;

孩子想幫父母拎東西,父母一把搶過,說:“小祖宗,好好走你的路就行了”……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将父母的付出視作了理所當然。

其實,給子女最好的愛,從來不是簡單的關懷與照顧,而是多為孩子創造一些付出和給予的機會,讓愛在兩代人之間流動起來。

05

不要拒絕孩子的害怕

這六件事,你不能對孩子說“不”,後果嚴重

當孩子說:“媽媽,我害怕……”時,你會如何回答他?

是安慰他“不要怕”、“沒事的”,還是嘲笑他“膽小鬼”、“沒出息”,又或是鼓勵他“男子漢大丈夫要勇敢”。

但無論是哪一種,本質上都是在否認孩子的真實感受,令本就害怕的孩子更加無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中提到,人類天生有4種基本情感:快樂、憤怒、悲傷,還有一樣,就是恐懼。

恐懼能夠讓我們的身心同時進入高度警覺的狀态,以便應對可能出現的危險。

是以,比起否認孩子的恐懼,父母真正應該做的是接納他們的情緒。

北大心理學博士李松蔚講過一個故事:

送女兒學遊泳時,他發現9歲的女兒非常怕水,說什麼都不肯下水。

教練越是告訴她不要怕,越是适得其反。

這時,他回想起最開始的時候,女兒對遊泳沒有這麼恐懼,但經曆過幾次嗆水,以及教練的糾正後,她才變得越來越害怕。

“如果這時我跟女兒說‘加油,你可以的’或者‘沒什麼可怕的’,她可能會暫時壓抑自己的恐懼;

但很快她就會看到别人遊得比她好,自己又錯了,隻會更加着急,陷入不斷嗆水的循環……”

于是,李松蔚悄悄告訴了女兒一個秘密:“每個人學遊泳都要害怕100次,你現在已經害怕十幾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學會了。”

正是這句話讓女兒意識到所有人都會害怕,這并不丢人,進而漸漸打開了心結。

當父母學會了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會有底氣直面恐懼,改變也會悄然而至。

06

不要拒絕孩子有秘密

這六件事,你不能對孩子說“不”,後果嚴重

一位心理咨詢師曾講過一個真實的案例:

自從兒子小軍上國中後,媽媽就總擔心孩子會變壞。

經常偷聽小軍打電話、在兒子上學的路上尾随他、盤問孩子新交的朋友,甚至在孩子睡着後偷偷翻看他的書包、檢查他的信件……

哪怕小軍百般反對,媽媽還是那句話:

“我是你媽,我有什麼不能看的,連你都是我生的,我這樣做還不是為了你好?”

有一回,媽媽又在偷看小軍的日記,被小軍撞了個正着。

母子二人爆發了前所未有的沖突,争吵間,小軍憤怒地将自己的日記本撕成了碎片,奪門而出。

從此以後,他就像變了個人似的:

沉默、孤僻,甚至在網上搜尋起關于自殺的“藍鲸遊戲”……

對此,咨詢師告訴媽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邊界,如同一道保護自己的“心理圍牆”。

如果父母無視孩子的隐私,強行窺視孩子的秘密,他們的心理邊界就會被打破。

其實,隐私是孩子發展獨立人格的關鍵,也是他們内心安全感與歸屬感的來源。

而好的親子關系,一定是自帶分寸感的。

尊重孩子的隐私,給孩子的心靈留一個自由的角落,孩子還給你的,将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靈魂。

07

看過這樣一句話: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當孩子想到父母時,内心會充滿力量,會感覺到溫暖,進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有時,不輕易拒絕一個孩子,就是在孩子的心底留下一顆希望的種子。

終有一日,這顆種子會長成參天大樹,庇佑着我們的孩子長成勇敢堅韌的大人,無懼風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