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本該活83年,為何隻活了53歲,因做錯3件事被折壽30年

作者:趙趙的期待

前言

在古代蜀國的輝煌時代,一位傑出的人物嶄露頭角,他便是偉大的諸葛亮。他的智慧和才華為蜀國鋪就了光輝的未來,然而,他的成就不僅僅止步于此。傳聞他擁有神奇的預知能力,可以洞察天命、預測未來。

諸葛亮本該活83年,為何隻活了53歲,因做錯3件事被折壽30年

據傳,諸葛亮注定享有83年的壽命。然而,正是因為他對未來的好奇心以及對自身能力的過于依賴,他犯下了三個緻命的錯誤,最終失去了長壽的機會。

一、蜀國危機:諸葛孤注一擲

三國時期,在蜀漢的輝煌曆史中,有一個傳奇人物格外引人矚目,他便是蜀國軍師諸葛亮。

諸葛亮天資過人,不僅謀略遠超常人,還具有窺測天機、預測未來的特異功能。他自稱根據命理推算,自己本該享有83年的壽命。

然而最終,他僅以53歲之齡離世,失去了本應屬于他的30年時光,究其原因,皆因他在生命中做出了三項錯誤抉擇,每一項都讓他損失了10年壽命。

諸葛亮出生在一個普通農家,自小便展露出遠超同齡人的聰慧和學識。當時正值東漢末年,天下參商,戰亂頻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然而小亮卻不被動亂侵擾,自幼便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對兵法謀略尤為擅長。

諸葛亮本該活83年,為何隻活了53歲,因做錯3件事被折壽30年

他的才能與睿智很快便吸引了劉備的注意,劉備把他招為軍師,在征戰中,諸葛亮的政策屢屢建功,讓劉備旗下虎将荀彧、張飛、關羽等由衷敬佩他的才能。

在諸葛亮的謀劃下,劉備終于攻占蜀地,建立了蜀漢政權。看似穩定的局面,激發了諸葛亮改變現狀、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他明白,自己是命運選擇的人,有着不平凡的使命。

公元234年,劉備病逝,兒子劉禅繼承大統。此時的蜀漢蒸蒸日上,國力日益強盛。然而好景不長,劉備的突然離世,讓蜀漢陷入内憂外患之中。

劉禅才華平平,難以承擔大局,對朝政不聰明也不勤勉,整日躲在後宮隻想着享樂。而劉備在世時雖用人唯親,造成朝中官員多是劉氏宗親,這讓其他失勢官僚們心生怨氣。外有魏國虎視眈眈,随時可能伺機攻打蜀地。

嚴峻的國家存亡危機,讓諸葛亮挺身而出,孤注一擲。他心中明白,蜀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上司者,需要他舍生取義,以至高無上的智慧和勇氣,帶領百姓走出困境。作為劉備的心腹謀士,諸葛亮對自己的責任感極強。

諸葛亮本該活83年,為何隻活了53歲,因做錯3件事被折壽30年

他選擇接過朝政大權,開始着手部署内政改革。他先是巧妙地進行人事布局,提拔重用一批忠心臣子,并給予其他官僚适當利益,穩定了朝中各方勢力。接着他減輕百姓稅收,舍糧赈災,許多心生怨言的百姓也被他的仁政所感動。

通過一系列政治整合和利益配置設定,很快緩解了蜀國内部各派系對立的局面,令蜀漢國内漸趨穩定。而諸葛亮本人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樹立起權威地位。在百姓心中,他已成為蜀國的實際領袖人物。

與此同時,他還着眼全局,決定發動北伐,以戰争讓蜀漢國力強盛起來。他分析認為,目前曹魏君主曹叡懦弱無能,正是蜀漢發動戰争的大好時機。如果能在這一時期擊潰魏國,那麼就可一統天下,實作曆史使命。

二、北伐風雨飄搖:諸葛亮遇阻力

公元228年,諸葛亮親自率領十餘萬大軍,向北方魏國境内進發,正式拉開了北伐的序幕。

這是蜀漢首次大規模北伐。一路上,諸葛亮用計謀降了魏将孟達,魏軍一度陷入混亂。孟達本是魏國大将,受命防守北方。

諸葛亮本該活83年,為何隻活了53歲,因做錯3件事被折壽30年

諸葛亮便寫信給他,說曹叡已死,孟達當即倒戈投降。魏軍士氣受挫,局勢對蜀軍十分有利。然而很快,魏國派出大将郭淮前來迎戰,郭淮謹慎節制,不與蜀軍正面交鋒,諸葛亮不得不暫時撤軍回朝。

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但諸葛亮并未氣餒。次年,他再次發動北伐,此次北伐持續時間長達數年,雖屢戰屢勝,還攻占了戰略要地祁山,但終因後勤補給不繼,再次歸還成都。

這一次,諸葛亮采用積小勝為大勝的政策,多次突襲魏軍要點,取得戰術上的勝利。但由于距離太遠,蜀軍補給無法持續,隻能帶着戰利品撤退。

如此反複的北伐,讓兩國軍隊都損耗慘重。蜀軍士兵們不斷有将士倒下,家書難覓音信,軍心渙散。而每一次出征歸來,諸葛亮都能深刻感受到,戰争給百姓帶來的陣痛與慘烈。

他見證了太多生離死别,太多家破人亡。百姓們流離失所,失去了丈夫兒子,甚至整個家園。此時的蜀國,到處彌漫着悲傷與凄涼。

然而形勢所逼,他不能退縮。第三次北伐中,諸葛亮用計離間魏将,還設下空城計,終于奪下戰略要地漢中。這一次,他費心機巧設疑兵,迷惑魏軍,才終于突破魏軍防線,攻克漢中。

諸葛亮本該活83年,為何隻活了53歲,因做錯3件事被折壽30年

這座據點對蜀國意義非凡,獲得它将大大增強蜀漢的實力。這一次勝利,也稍微緩解了國内對無休止戰争的不滿情緒,重新燃起百姓對最終勝利的希望。

但接踵而至的,是更難以對抗的敵人——魏國名将司馬懿。

自此之後,每一次北伐,諸葛亮都必須與司馬懿這位滔滔雄辯、機智過人的對手展開驚心動魄的較量。司馬懿極富戰術頭腦,屢次看穿諸葛亮的計謀。

他和諸葛亮一樣謹慎、智謀,每一次對峙,雙方都戰術巧妙,難分高下。兩軍對峙數月不分勝負,讓諸葛亮倍感挫折。他明白,若非解決司馬懿這個心腹大患,蜀漢北伐願望難以達成。

特别是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場北伐中,他與司馬懿在五丈原展開激烈博弈,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各種挑撥計謀均告失敗,這讓他前所未有的精疲力竭。

在五丈原對峙的日日夜夜裡,雙方修書相邀,展開一場場心理戰。諸葛亮使出渾身解數,試圖激将法撼動司馬懿,但始終無法取勝。心力交瘁之時,他已經感到身體日漸虛弱。

諸葛亮本該活83年,為何隻活了53歲,因做錯3件事被折壽30年

三、諸葛亮三錯失壽:遺憾結局

經曆了數次北伐的風風雨雨,諸葛亮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在孤獨的長夜裡,常常思考自己的人生經曆和命運安排。

他還記得,在年少時,他曾自信滿滿地預言自己可以活到83歲。那時的他正在積極求學,對人生充滿無限憧憬與抱負。他堅信自己天資過人,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然而當他逐漸感受到生命的消逝,他不禁感歎命運的無常與自己的準算有誤。多少個清冷的夜裡,他獨自一人靜坐,回想自己這一生的風風雨雨與抉擇。因為他在生命中,做出了三個錯誤的抉擇,導緻自己失去了本該擁有的30年時光。

第一個錯誤發生在攻占益州之時。當時為了穩定局勢,他下令将劉璋一家老小悉數殺害。這無疑是一次針對無辜的慘絕人寰的屠殺,違背了仁義。當血流成河時,他感到自己的靈魂在悲鳴,然而一切都已來不及挽回。為此他失去了10年壽命。多年以後,每每想起這慘案,他都會自責和痛苦不已。

第二個錯誤發生在赤壁之戰。他與周瑜聯手放火攻擊敵軍,雖獲得勝利,但也連累無數百姓被大火吞噬。那場熊熊烈火席卷時,他聽見百姓的哭嚎,自己卻無能為力。這一次,他失去了10年壽命。這場火海常常成為他的夢魇,那些無辜逝去的生命,成為他心頭的刺。

諸葛亮本該活83年,為何隻活了53歲,因做錯3件事被折壽30年

最後一個錯誤發生在水淹七軍的戰役中。這一行動雖然戰略上明智,卻也導緻了大量百姓家園被淹,失去家園。當洶湧洪水吞沒一切時,他在軍帳裡無奈垂淚。為此,他再次失去了10年壽命。每想到這場水患,他都會自我譴責,責怪自己當初竟為戰争利益不顧百姓福祉。

種種過錯和失壽,讓諸葛亮倍感歉疚和痛苦。他意識到,命運是不容置疑的,它講究天人合一與因果循環。任何違背道義的所作所為,都将遭到命運的懲罰。智慧若不敬畏生命和自然,終會落得悲哀收場。他也明白,自己當年的自負與驕傲,讓他違背了本心,才導緻了這悲劇的結果。

盡管結束生命的那一刻,諸葛亮還是遺憾未完成北伐心願。但更多的是,看清生命真谛後的釋然。在曆史長河中,他将以智慧與勇氣留名,成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傑出的典範。而他的一生更将提醒後人:正視命運,明辨是非,行事可不能違背天道人心。

諸葛亮本該活83年,為何隻活了53歲,因做錯3件事被折壽30年

結語

諸葛亮用他超凡的智慧,照亮了三國亂世中的蜀漢,可歌可泣的是,最終他還是未能逃脫命運的安排。他的故事警示我們,再聰明的頭腦也無法違背天道規律。

我們必須遵從内心正義,謹記生命的可貴,才能獲得命運的嘉獎。諸葛亮雖長眠于九原,但他的智慧與精神永遠值得被緬懷與學習。正因有他這樣的奮鬥者,中華民族才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