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全球危機的背後顯露出的是更深刻的文明危機

作者:文彙網

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理論實體學家斯蒂芬·霍金生前曾經預言“地球将在2600年毀滅”,霍金說:“人類已經步入越來越危險的時期,我們已經曆了多次事關生死的事件,由于人類基因中攜帶的‘自私、貪婪’的遺傳密碼……”他還非常“認真”地建議:人類若想逃脫厄難就要移居月球。

自“二戰”結束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邊高舉着“自由、民主、人權”的大旗宣揚着現代文明的“普世價值”,一邊以科學的名義推動着工業科技的一次次革命,全世界後發國家視之為“燈塔”,于是邯鄲學步,奮起直追,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夠與之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踏入21世紀以來,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新冠疫情不期而至;全球至今仍有近8億人面臨饑餓;日本一意孤行強推排“核”入海;俄烏沖突風險越來越大,甚至有可能将人類引入核大戰的深淵……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今天,身處其中的人們突然發現,“西方式現代化”似乎并沒有讓這個世界越來越好,反而令末日時鐘再次被撥快。如果不想讓霍金的預言成真,走上那條通往自我毀滅的不歸路,就需要傾聽來自更多方面的聲音。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東方出版社和全球大學共同策劃的“全球南方思想叢書”于2023年8月正式推出。這套叢書旨在彙聚全球進步學者的思想清泉,針對全球化程序中主流話語無法解釋的諸多困境,在更加多元化的對話與交流中探尋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

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赫德森的專著《文明的抉擇》是“全球南方思想叢書”的開山之作。赫德森教授以債務與貨币史研究享譽學術界。早在1968年,赫德森就基于對美國以及全球經濟運作的洞察預測到美國将不得不讓美元與黃金脫鈎。2006年,他再次準确預測了2007年的次貸危機,并且對其後到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圖景做了系統性描述。對于美國國内和全球現代金融尋租經濟的運作,赫德森教授更是有着深刻的洞察。他基于多年來對于債務史的研究,提出“無法償還的債務或惡債應該被取消”這一看似非常具有颠覆性的主張,因為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全球緊縮危機和長期債務通縮導緻的經濟兩極分化。

讀書|全球危機的背後顯露出的是更深刻的文明危機

《文明的抉擇》

【美】邁克爾·赫德森著

黃钰書宋玮 譯

東方出版社出版

在《文明的抉擇》一書中,赫德森教授将關注點聚焦于工業資本主義和現代金融資本主義之間的差別。19世紀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所描述的工業資本主義是将經濟從世襲地主階級和掠奪性高利貸金融中解放出來。而如今,一個隐身于銀行、保險和房地産之後的新食租階層又高舉着“新自由主義”的旗幟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赫德森在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現代金融體系中崛起的金融寡頭在坐享經濟租特權的同時,也将實體經濟拖入了債務通縮的泥潭。這種趨勢不僅是美國去工業化的動因,也是今天全球經濟失去動力的根源所在。

赫德森教授在書中提醒我們,美國的金融化政策是中國和其他國家都需要避免的客觀教訓。隻有建立一種替代性經濟,才能讓絕大多數人免于被金融食租階層無止境地掠奪和蠶食。今天,世界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是繼續沿着老路奔向懸崖,還是進行徹底的全面改革,将決定着世界未來的演變程序。

大多數對GDP和國民收入的預測都假設,現有的趨勢将繼續下去,經濟産出和收入将按曆史水準呈指數級增長,永無止境。但是,經濟現實中隻有一種永無止境的指數增長形式:以複利增長的債務。金融債權是根據數學原理擴張的,與經濟的支付能力無關。随着生産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收入循環流動,最終被債務開銷耗盡,“實體”經濟的增長将逐漸放緩。

這就是債務通縮的現象。債務和儲蓄的增長速度快于基礎經濟的增長速度,這種趨勢給勞動力和工業帶來了緊縮,并使财富(房地産、股票和債券) 的配置設定比收入的配置設定更加兩極分化。在某個時候,金融财富将會自我政治化,阻止政府對債權人、大型房地産所有者和壟斷者進行監管和征稅。

今天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任務,是提供意識形态化的封面故事以掩蔽事實,進而将對公共監管和累進稅的反對合理化。乍一看,這似乎是提倡小政府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态,但實際是越來越集中的金融利益集團意欲俘獲政府。最終,1%的食租/食利階級将獲得本質上反民主的權力。

讀書|全球危機的背後顯露出的是更深刻的文明危機

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态轉移了人們對經濟兩極分化的注意力

新自由主義的正統經濟學理念旨在阻止政府進行公共監管。它認為經濟的主要問題不在于支付給食租/食利部門的債務和租金開銷,而在于政府過度幹預了掠奪性的租金提取。今天的國民收入和GDP,将金融、保險和房地産(FIRE)部門以及從土地、自然資源、壟斷業和銀行業中提取的經濟租描述為具有生産性的部分,而不是應該最小化的開銷。

政府幹預被認為是不必要的,因為新自由主義假定經濟運作會自動達到穩定的平衡狀态,财富和收入的配置設定在國際和國内都會趨向更公平和更平等。為宣揚“政府應該靠邊站,避免‘幹預’自由市場”的主張,它們必須虛構出這種平衡狀态。但現實情況是,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理論将财富和收入集中在債權人和其他食租/食利者手中,新自由主義國家乃至國際經濟都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兩極分化。

财富成瘾是兩極分化的動力

任何理論所能犯的最緻命的錯誤就是搞錯了事物變化的方向,這正是今天主流經濟學的真實情況。主流經濟學關于消費者選擇的理論假設——邊際效用遞減:當消費者吃飽了,每多吃一口所獲得的快樂(“效用”)就會減少一些。是以,“需求”自然會随着供應的增加而下降。

然後,他們擺弄巧妙的花招,将食物和其他消費品作為财富的代表——似乎獲得财富的唯一目的就是購買消費品。他們不言而喻的意思是,最富有的人将滿足于他們的既得财富,并且撒手讓更多渴望财富的“饑餓”的後來者努力賺取更多金錢并趕上他們。

但柏拉圖、亞裡士多德以及大多數希臘古典哲學家、詩人和戲劇家都認識到,财富是令人上瘾的,債權人的索求可能會破壞社會平衡。在他們看來,一個人擁有的錢越多,他就越容易陷入對金錢的欲望中。金錢和權力并不像吃香蕉那樣讓人很快就能感到滿足,一旦上瘾,你就永遠不會感到滿足。财富成瘾會導緻人傲慢自恃地企圖利用經濟權力來控制政府,并以此來加強對附庸、債務人和租戶的剝削和主導權。簡言之,這就是古希臘、古羅馬和現代寡頭政治的真實情況。

讀書|全球危機的背後顯露出的是更深刻的文明危機

利息的“節制”理論暗示,最富有的人并不貪婪,他們耐心地節制消費,将錢節省下來用于生産(或者為此提供資金),進而創造了财富。收取利息的人被說成在幫助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生産性作用。但事實上,今天(曆史上也是如此)的大多數貸款都不是用于生産性目的,而且大多數财富都不是通過努力工作獲得的,而是通過繼承地位和資産所帶來的食租 / 食利特權(如果不消費真的是财富的鑰匙,那麼忍饑挨餓者本應該成為最富有的人)。

主流理論忽略了大多數非富裕群體所面臨的有限的選擇範圍,就假定他們能夠自由選擇消費支出:是現在消費還是為了未來而儲蓄,進而賺取利息——主流理論認為利息是對延遲消費的獎勵。他們不承認利息是一種通過繼承或特權獲得的經濟租,也不承認窮人想要活下去就隻能負債并支付利息或租金。在真實的世界中,窮人大多數的支出都面臨“要錢還是要命”的選擇,其中以住房、教育、醫療和其他應急開支為主。

(節選自《文明的抉擇》一書導論)

作者:邁克爾·赫德森

編輯:周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