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軟體測試pdca循環的好處,認識PDCA循環重要性

人的行為過程主要由人對環境資訊的擷取、感覺、處理和輸出組成,即感覺、認知、決策、行動的過程。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做一件事情,開展一個項目,都需完成這個循環。

軟體測試pdca循環的好處,認識PDCA循環重要性

在感覺環節,你像一個情報員,目标是獲得外部資訊,是以你需要很敏感。

在認知環節,你像一個分析師,需要特别理智,考慮各種變量,并且給予它們客觀的估值。

在決策環節,你像一個指揮官,必須根據分析師的評估計算,做出一個決定,而且這個決定必然是有取舍的,你需要十分果斷。

在行動環節,你像一個戰士,需要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完成任務。

以上4個動作(感覺、認知、決策,行動),我們積極地做,就完成了認知的閉環。“閉環”這個詞來自PDCA循環,又叫“戴明環”,是美國管理學家戴明博士提出的一個模型。管理學上的閉環包括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戴明提出,PDCA是一種螺旋上升的知識增長模式,每一層都是一個獨立的PDCA循環;新的循環把上一次循環的結果作為已知條件,于是越來越接近螺旋結構頂端的終極目标。

從我們日常生活的視角來看,閉環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完。比如平時所聽到誇一個人看譜,也就是說他“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可能覺得這些聽上去無足輕重,但它對于一個人、一家企業的早期發展至關重要。紮克伯格在創業初期,在臉書的辦公室牆上貼了一條智語——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這條行動準則,就是要激勵每一位員工按時傳遞,快速行動。

軟體測試pdca循環的好處,認識PDCA循環重要性

閉環這麼重要,似乎也不難實作,但為什麼在真實生活中它又顯得那麼稀缺?一個人要做到靠譜,一個企業要做到及時傳遞,并不容易。根據觀察,主要有以下4個原因。

第一,事情本身難以形成閉環。

第二,個人或者企業的能力難以形成閉環。

第三,不願意把手弄髒,隻負責戰略、不肯實幹的人,自然也無法完成閉環。

第四,堅持完美主義,想把每種路線都嘗試一遍,找出最優解的人。這種方式追求高品質,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大多數時候,它的操作成本過高,因為現實生活中很難在短時間内找到最優解。完美主義繼而容易陷入拖沓的境地,阻礙閉環的完成。

完成閉環的要求可參見著名的“蟻群算法”,掌握PDCA循環讓我們從“固定型思維模式”邁向“成長型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