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測試人員如何做好有效的pdca

入職以來做的測試執行較多(這裡主要是從角色上和項目管理分開,包含測試設計測試分析),現在就談談作為一個測試執行人員對如何做好pdca的看法。

我們的團隊,軟體測試的終極目标是“快速釋出高品質的版本”,那我就從進度和效率方面談談如何做好pdca。

效率:假如你拿到一份任務是滿足smart原則,那麼做好pdca的關鍵就是讓項目經理及時了解你的進度,避免進度方面出現風險。做法:a.每天評估自己的工作進度,并知會項目經理(方式可通過日報或者更新projectserver等) b.當負責的任務進度有風險時要及時提出。必須要保證及時!舉一個例子,假如你拿到一份任務,需要3天完成,1天下來你才完成了5%~10%,進度其實已經有很大的風險了,這時候就要提出來,不能到2天後發現自己才完成40%無非完成任務才提出,這時候就晚了,PM一般允許工作有風險,但是必須讓PM及時的了解風險便于做出相應的對策。

品質:品質和進度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一味地趕進度,品質不能保證,後續項目出現返工,項目周期還是會被拉長的。我們負責一個子產品的測試,就要保證品質,但是PM審計和外部PMO審計還是會有問題,為什麼?主要有2方面:a.我們的例行工作沒有做到位 2.我們的風險識别,閉環意識不好。

例行工作:這主要是流程方面的一些工作,如failed案例标注bug id,bug屬性标注正确,bug 回歸通過後要passed相應案例等,這些工作是無需項目經理再去提醒的,我們完全可以自己制定一份例行工作checklist,經常去關注并确認。這裡也有一個技巧,PM和PMO經常做的檢視工作也可以加到我們自己的checklist中,如bug稽核,缺陷預防庫檢視等。

風險識别,閉環:閉環是因為目前發現了問題,是以要針對目前的風險做閉環處理。。舉一個例子,我們發現了一個回歸不充分導緻的bug,原因是bug沒有稽核。那麼我們要分析是否還有其他bug存在此問題,這時候我們可以先自檢下是否存在類似的共性問題 并知會項目經理對bug做2次稽核。我在某個版本發現了測試政策漏測(測試政策是讓開發保證品質)的bug,那這種問題的原因是測試政策問題,那麼要分析是否有其他子產品是否采用類似的測試政策。簡而言之,就是點到面的分析。點到面的分析可以采用如下政策:

分析出問題的點(确認出問題的對象,如某個案例,bug,測試政策,測試方法等)--->确認點的最終原因(如案例沒有做checklist自檢,bug沒有稽核等)--->确認是否是共性問題--->分析other類似對象是否存在此問題--->落實。通過反複的點到面的分析,确認風險最終落地。

上面說的是確定自己發現的問題的最終閉環,但是很可能可能會存在其他自己不能識别的風險,那該如何辦?

我的想法是,我們最終負責的東西需要經過PM和PMO的稽核,那我們可以采用利用他們的經驗幫助我們。如現在PMO用的項目缺陷預防檢視庫,我們可以在確定負責的子產品點到面分析自檢完成後,利用缺陷預防檢視庫 檢視自己的子產品是否存在風險庫的問題。這個也是工作的1個基本的思想,因為PM和PMO是我們負責子產品品質的幹系人,我們負責的東西肯定需要滿足幹系人的标準。

綜合上面分析,做好pdca需要做好基本例行工作,問題的點到面分析,借助幹系人的經驗等。做好pdca既保證了自己負責工作到位,也實作了測試人員的自由(否則項目經理經常會找你,工作會返工的 呵呵)

附錄上我發現的pdca的不好的情況及自己的改進建議。

1.例行工作不到位:産出自己的例行工作checklist

2.工作标準不明确:有時候PM安排一份任務沒有明确标準,有時候會發生PM向你要某份分析文檔你卻沒有。建議PM和項目成員對每一份任務要明确相應的産出标準,尤其是對新員工(剛入職或者剛接觸某個新工作的員工,即便是老員工)。

3.文檔思路不到位:這個其實和第2點一樣,不過這個很常見且很重要(我自己身上也發生過)。其實負責的子產品品質分析一般包含你的測試政策 已測試點 測試結論,pdca無非是確定目前的風險被消除,是以你的資料已經要支援風險消除的結論。分析文檔最好按照測試政策(測試分析),已測試點,點到面分析,測試結論思路來寫。

4.pdca過度:有時候PM可能分析某個問題有點過度,本來可能是個性問題但是分析成了共性問題,其實這往往是問題的根本原因沒有分析到位。這時候如果你想懶一點(不想測試太多内容),就要給出有力的資料支援說明這個隻是個性問題。

5.不能盡早識别風險:這個取決于部分的經驗,但是風險意識必須有。不過可以學習下風險庫,學習下其他項目遇到的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