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群英荟萃|運動員上大學or大學生運動員?中外輸送邏輯各不相同

群英荟萃|運動員上大學or大學生運動員?中外輸送邏輯各不相同

成都大運會期間,我們一同來研究:中國大學生運動員培養機制和歐美有哪些差異、背後輸送邏輯是怎樣的、有哪些方面可以值得借鑒、這些孩子未來的發展如何等話題。第二期,從“為什麼”的角度,我們來看看中國和國外(尤其是美國)大學生運動員的輸送邏輯又有何差別。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中美大學生運動員的培養機制。

簡而言之,就是中國學校體育從無到有,名校已經慢慢開始撐起半邊天。而美國的學校體育,無論是從質還是量上,都已經相當成熟。

值得肯定的是,随着體教融合的發展,中國的學校體育水準提升很快。但和國外,尤其是美國的學校體育來說,我們還是處在發展的階段。細細說來,無論是名校+體院衍生出的體育特長生,還是更具有聲量的成名的運動員入學,從體系到數量,我們都無法和美國更加成熟穩定的學校輸送邏輯相比。

國内:考進大學的體育特長生或免試入學的運動員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大學生運動員的輸送邏輯。

其實,在國内,大學生運動員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從初高中升上來的青少年選手,他們往往會通過“體育特長生”的路徑進入大學,除了要保障學業以外,還要努力在賽場拼搏,以求競技成績取得突破,他們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了解的“大學生運動員”;而另一種,則是現役或者退役的運動員,回到大學“回爐重造”,補的主要是文化知識,這一種是運動員上大學的情況,也可以稱為“運動員大學生”。

第一種,體育特長生路徑,既是大學生,又是運動員。

這種情況其實在現實中占比越來越多,隻是因為這其中缺乏頂級運動員,是以相對來說不為人所熟知。但近些年,這個輸送管道也取得了長足進展。

群英荟萃|運動員上大學or大學生運動員?中外輸送邏輯各不相同

以“眼鏡飛人”胡凱為例,2000年,他就是參加了清華為選拔體育特招生而舉行的體育冬令營,第二年以超越當地大學線18分的成績,順利進入清華。大多數時間,胡凱在學校内訓練,需要完成相應的學業。是以,他的節奏基本上是上午上課,下午訓練。

但在當時,有些大賽前,胡凱還是會去專業隊。比如十運會前,因為運動成績優秀,清華田徑隊與重慶隊達成協定,胡凱代表重慶出戰。胡凱給出了原因:“清華田徑隊經費不足,比如冬訓沒有合适的場地。專業隊則會給我提供更多比賽機會、運動裝備,還有資金。”

不過,這些年,中國學校體育迅速發展,很多體育學院和大學名校有了更多的經費和場地,也有了更多專業的教練員和體系。高校不斷深入探索體教融合模式,為提高人才培養品質打下堅實基礎。相應的,從高校裡走出的優秀人才越來越多。

群英荟萃|運動員上大學or大學生運動員?中外輸送邏輯各不相同

以CBA選秀為例,幾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運動員能夠通過選秀進入CBA,并打出不錯的成績。校園籃球已經成為中國籃球人才來源的重要管道,比如來自北京大學的張甯,今年新科狀元來自廣工大的陳國豪,衆多大學生球員也從中脫穎而出。甚至在國家隊層面,也有一些校園出身的球員如祝銘震、王少傑登場。

第二種,現役或者退役運動員的“回爐重造”,即免試保送入學。

群英荟萃|運動員上大學or大學生運動員?中外輸送邏輯各不相同

這種在國内運動員中,尤其是頂級運動員裡占比最高。現役的,蘇翊鳴進清華,張雨霏去東南,馬龍去北體大等;退役的,鄧亞萍進清華,李甯進北大等……準确來說,他們更适合的稱号是“運動員大學生”。

其實,從1986年,原國家體委、原國家教委聯合釋出《關于著名優秀運動員上大學有關事宜的通知》,規定奧運會、世界杯、世界錦标賽單項前三名獲得者等可免于參加聯考進入高校學習開始,多項政策不斷出爐,運動員免試進入高校學習的範圍不斷擴大。

群英荟萃|運動員上大學or大學生運動員?中外輸送邏輯各不相同

這一看起來似乎“有違教育公平”的舉措,在早年間其實有着現實意義的考量——專業運動隊長期封閉,運動員訓練為主,文化水準不高,一旦退役,就業能力不足。多年來,曾經獲得國際、國家級比賽冠軍,卻生活苦難、甚至吃不上飯的運動員比比皆是。如舉重冠軍才力,獲得了幾十個冠軍,退役後當保安,最終因為沒錢看病,33歲就去世了。為了給運動員們提供另一種可能,提高文化素質,擴大就業面,這種舉措也應運而生。

當然,近些年随着這一體系的不斷成熟,大學免試錄取運動員,也有了一些基礎的判定标準,如需要運動員高中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此外,随着更多的規則明确下來,困擾多年的“學訓沖突”也有了解決方向,可以學,也可以練,優秀運動員保送大學,運動員和高校也成為了真正的雙向奔赴。

國外:大學生+運動員雙重身份,綜合兼顧找到平衡點

美國的大學生運動員,是美國代表團參加國際大賽如奧運會、世錦賽的絕對主力,占比往往高達七成以上。比賽時,他們是運動員,不比賽時,他們是學生。

這裡面的每一個人,相對來說有着雙重身份“大學生+運動員”,這身份背後,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必須同時完成學業,才能參加體育訓練或比賽。由此可見,他們的綜合素質可見一斑。

群英荟萃|運動員上大學or大學生運動員?中外輸送邏輯各不相同

拿谷愛淩來說,以“美國聯考”SAT1580分(滿分1600分)的成績考入斯坦福大學。值得一提的是,因為NCAA沒有自由滑雪項目,谷愛淩不能以學生運動員身份申請藤校,走的是正常申請。把體育成績作為背景資料,不受項目限制,但是學術成績要達到要求。

這一年,作為斯坦福大學大一新生,她重新啟航——她去學了量子實體,也學了哲學,學了經濟學,也學了國際關系,甚至上了中醫課和關于睡眠科學的課程。全職大學生一個學年才修36個學分,而谷愛淩在可以自由選擇學科的第一年就修了52個學分,最重要的是,她取得了“全A”的成績。

可她同時也沒有落下滑雪。在年初的滑雪賽季,谷愛淩延續了自己的強勢狀态,在國際雪聯自由式滑雪U型場地技巧世界杯卡爾加裡站中,她在三天内豪取兩枚金牌,将自己的世界大賽金牌總數累積到了20枚。

她也證明了,自己可以在學習和滑雪中間找到平衡點。

這種“美國模式”,其實更像是國内兩種模式的融合。兼顧學業和比賽像一,有着體育成績背景加分像二,不一樣的是,美國的體系更完善,規則也更全面。

群英荟萃|運動員上大學or大學生運動員?中外輸送邏輯各不相同

另外一種提及比較多的是日本學校體育,和美國的成熟的輸送邏輯相比,這更多的是一種文化認同。

日本的學校體育文化,從小就已經植入孩子心中。根據權威資料顯示,日本有90%以上的學生都會選擇加入至少一個社團,并在放學後參加該社團的訓練教學活動。這其中又以體育類社團為主流,占據了60%以上日本青少年的課餘時間。而這種文化,也帶動着日本的青少年們從小就更認同“體教融合”的概念,無論是精神認同,還是實際執行。

群英荟萃|運動員上大學or大學生運動員?中外輸送邏輯各不相同

日本校園體育賽事的曆史悠久,競技水準也非常高,很多項目的奧運選手就出自在校學生。著名的全國高中棒球選手權大會(甲子園)、全國高中足球選手權大會的高三學生,畢業前就已經被職業俱樂部内定。

有着全國聞名的比賽,學校到職業的路徑也早早打通,這樣,日本的學生運動員會更容易被發現,也有更大的施展平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