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子建原創:印廠走訪随筆(博文視點)

印廠走訪随筆 張子建

花了兩個半天的工作時間走訪印廠,總要對上司有個交待,總結是一定要寫的。不過真不知道這個報告該怎麼寫。拖了幾天,才動筆,當我寫這個東西的時候,就隻能開始回憶了。不過回想起來,這次的走訪還是很有價值的,因為當我開始回憶的時候心裡便有了少許的激動,緣由是那些地方能将一摞摞的白紙做成書的樣子,這對于整天和書打交道卻隻有在書本中見到過這些流程的人來說是有着特别的意義的。假如這些書又是你編輯或者是設計的,當你看到它們是如何通過那麼一套流程變成了你的作品,你會不覺得激動嗎?

當然會激動,尤其是用孩童般的心去感受這一切的時候。當然這不是這裡應該講述的重點,是以在下面的文字中我會省略很多細節,隻說我們在印裝廠參觀的情景。

這次參觀我們正好是走了一個反向流程,先去的河北三河裝訂廠,然後去了通縣的工藝廠,最後去的是國營科學院印刷廠。

三河很遠,開車要1.5個小時,去一趟确實很累人。社裡為什麼要選這麼遠的裝訂廠呢?開始的時候我有這個疑問,後來才了解到緣由:三河是裝訂之鄉,大大小小裝訂廠有幾百家,由于地理位置的關系,勞動力成本相對北京要低得多,裝訂價格也就低些!是以很多出版社選擇了這裡,這個産業就是在這樣的特定的環境和需求中形成的。那天我們去的兩家裝訂廠和社裡都有多年的合作關系,而且裝置在三河來說也是比較好的。雖然這兩家廠子已經基本實作了機械化,但是偶爾也能看見一些手工的痕迹。這也就是代表了目前私營裝訂廠的水準:半自動化(稍後走訪的國營印刷廠,才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什麼是自動化流水線生産)。

在三河裝訂廠的工廠中的房間裡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堆在地上一摞摞的已經印刷好的紙張,那些正是書籍的内頁,一張紙就是一個印張。在折紙機上要将每一印張的紙折成16個頁碼的一頁的大小,也就是摺頁(将印刷完成的紙頁,依照頁碼順序,摺疊成書疊的作業)。當一本書的所有印張都折疊好,就可以将這些印張送到配頁機上,依頁碼先後作順序排列,機器自動取出一疊,成為一份完整順序的書疊。緊接着會有人将配頁完成的書頁作順序檢查,通常是檢視脊背黑塊記号有否依序排列,以確定配頁的正确性。然後這些書疊被送到另一個工廠中的房間進行訂本,在這個工廠中的房間我們才看到了書的封面。勞工将封面和書疊放在膠合機上,這樣書的内頁和封面便被膠粘在了一起,這時候稍微有了書的模樣。這樣的半成品書又被送到三面切書機上進行裁切,就是将裝訂完的書疊的天、地、緣三邊,依照書籍的完成尺寸作整齊的裁切作業(平裝書系在包封面後作修裁),這樣才是一本真正的書了。成品書再由勞工包裝在牛皮紙中貼上标簽,就成了我們常看見的狀态了。這個過程說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卻很複雜,因為它們之間需要很準确的銜接,還要進行反複的檢查。

不過那天我們也有幸看見了手工折頁,有兩個勞工折一本小開本的字典,在我這個外行看來他們折疊的速度的确很令我佩服的,他們先将一張紙頁的右邊向左邊對齊,以右手的尺子在摺線上刮壓,再将紙頁右轉九十度,做同樣動作,每做一次為一摺,當時他們大概折了四摺!這個過程很有意思,我覺得這樣做出來的書也很有“人”味!

我們在通縣工藝廠的停留的時間是最短的,僅僅有一個多小時,但是卻在那裡得到了更為實用的東西。那裡的機器并不是很多,但卻實實在在的有它的價值,換句話說就是這些東西在真正的影響着封面的工藝水準。工廠中的房間不是很大,裡面有“覆膜過膠機”、“凸版燙金機(姑且這麼叫吧)”、然後就是“UV機”。一般的流程是這樣的:印刷好的封面到了工藝廠首先要在覆膜過膠機上覆膜(可以是亞光膜也可以是光膜),然後在UV機上覆UV光(實際上UV并非膜而是一種透明的油墨),最後就是凸版和燙金了。在這個過程中人為可控制的地方是很多的,主要是對覆膜、UV和“燙”材質的選擇上可發揮的餘地很多,甚至可以自己創造一些材質和效果。當然能夠熟練的運用這些工藝是要有對工藝很熟悉作為基礎的。這也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比如,UA油的厚度是可以通過挂網目的疏密控制的,挂網數越大,UA油的厚度越厚,同時光感會下降。另外,過UA油能産生很多種不同的質感效果,比如磨砂感、在UA油中加入各種顔色的金屬粉,調出七彩UA效果)。

當天工藝廠的師傅真的很熱情,給我們講了很多東西,拿樣本給我們作比較,甚至還讓人提來了UV油讓我們看它可調配的部分。最後我們還拿了一些樣本走。真是很不好意思!

國營科學院印刷廠,也許這個地方才能稱作真正的印刷廠,平闆印刷、膠訂關聯線、精裝關聯線、線裝線、滾筒印刷在這裡都能看到,而且均實作了自動化。本來應該詳細的說說這裡封面的印刷過程,卻因為它太自動化了,反而沒什麼可說的了。大開的紙張在“海德堡膠印機”的一頭迅速的進入,經過五條極速旋轉的滾筒,在由另一側出成品。它的速度是驚人的,讓人感覺根本沒有人為“參與”的餘地。

印刷是這樣裝訂也是如此,尤其是那套精裝關聯線讓人印象深刻,整個過程自動而且複雜。精裝書的工藝流程大體是這樣的:

 書芯訂聯:折頁→配帖→穿線→壓實→膠背→裁切

 書芯加工:圓背→起脊→貼紗布→貼堵頭布→貼卡紙

 書殼加工:下料→刷膠→貼面料→包邊角→晾幹(在科貿這個環節是用高熱和吹風代替)

 上書殼:套書殼→壓槽→貼環襯→壓實→定型(有些東西就得需要有人來解說才行,因為沒有孫悟空的一眼睛真的是很難看到機器裡面的樣子)

 (以上專業名詞參考了其它資料)

膠訂關聯線的加工過程和我們在三河看到的過程基本相同,不同的在于它更加的自動化、更快。工藝流程大體是:折頁→配頁→膠背→壓實→包封面→裁切。這些個過程從配頁開始便實作了關聯生産線。

在科學院印刷廠我們惟一的缺憾就是沒有看到曬版的過程,因為當時已經是中午員工休息時間。不過相信這正也是下次再去印廠的緣由所在。

總結

真沒想到自己會寫這麼多的文字,看來還是自己心裡“有東西”(有一些真實的感受)。這兩次去印裝廠還麻煩了很多人,包括Alex、印務的 曾 老 師和楊 老師,當然還有在印廠、裝訂廠和工藝廠陪我們參觀給我們做解說的人。我始終覺得這次下印廠是因為我一個人緣故,總覺得欠了這些人一份人情 :)。

下面我按正常的順序總結一下平裝書籍制作的整個過程:

封面和内文出片→曬版→印刷→封面工藝(覆膜、UV、凸、燙)→内文折頁→配頁→膠背→壓實→包封面→裁切→打包

2004 年 10 月 17 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