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媒:英特爾移動業務正分崩離析,收購聯發科或能自救

外媒:英特爾移動業務正分崩離析,收購聯發科或能自救

  采用英特爾晶片的智能手機越來越少了

4月18日,據外媒報道,去年,晶片巨頭英特爾将旗下的PC和移動晶片業務合二為一,重新搭建了用戶端計算業務,公司元老艾莎·埃文斯(Aicha Evans)負責移動部門,而柯克·施浩德(Kirk Skaugen)則繼續負責PC晶片部門。不過這一情況并沒有維持多久,去年11月,英特爾CEO布萊恩·科茲安尼克(Brian Krzanich)挖來了高通副總裁默西·倫杜琴塔拉(Murthy Renduchintala),他将掌管新創立的物聯網與系統架構群(其中包括PC晶片業務)。

這次挖角行動結束後,倫杜琴塔拉成了英特爾的二号人物,是以公司内部開始變得不合。本月月初,埃文斯和施浩德雙雙遞交了辭呈,造成了英特爾内部的大地震,要知道,埃文斯掌管移動晶片業務還不到一年,而施浩德此前一直是下任英特爾CEO的熱門人選。這次人事地震也宣告了英特爾移動業務的分崩離析,除非倫杜琴塔拉想出更好的點子,要不然這項讓英特爾每年損失數十億美元的業務肯定會黯然出局。

英特爾移動業務要走向何方?

過去,為了搶奪市場佔有率,英特爾在售賣Atom處理器時經常給廠商大幅折扣,幫它們做營銷,有時甚至會資助弱勢廠商進行邏輯闆的改良。不過這些“善意”可沒給英特爾帶來什麼甜頭,它的“慷慨”讓移動業務在2013和2014年分别蒙受了31億美元和42億美元的經營虧損。

去年,英特爾宣布不再專門釋出移動部門财報,不過它們稱該部門去年有所好轉,少賠了10億美元,是以其經營虧損依然有32億美元。不過,這些丢掉的錢并沒有換來移動業務的騰飛,去年其市場占有率隻有可憐的1%。此前,埃文斯想通過削減晶片的生産成本來拯救移動業務,但它們的老夥伴華碩卻堅持不下去了,未來它們将抛棄英特爾改用高通。

當然,埃文斯也不是一事無成,去年他就争到了小米平闆2的訂單,未來iPhone也可能換裝英特爾的數據機。不過在高通和其他ARM陣營廠商的擠壓下,英特爾的移動業務依然在不斷的邊緣化。

緊跟高通是個錯誤選擇

英特爾選擇倫杜琴塔拉,恐怕就是看重其在高通晶片業務中積累的經驗。2014年時,科茲安尼克也曾挖來了高通前高管阿米爾·菲塔齊(Amir Faintuch)負責平台研發事業部,幫助設計和研發英特爾的物聯網SoC和可穿戴裝置。

英特爾CEO大膽啟用空降高管确實對公司文化有利,但一切緊跟高通恐怕是一步臭棋,畢竟高通過去幾年内在晶片市場表現并不好,被聯發科等廉價晶片廠商打的滿地找牙,而且空降來的兩位高通高管都曾負責“火熱”的骁龍810。此外,高通為了賣晶片也是經常給廠商補助,但這種笨方法英特爾早就體驗夠了。

學習聯發科才能保命

相反,英特爾要想挖人,更應該看看聯發科,該公司近幾年上升勢頭強勁,而且它們也沒費勁給廠商塞錢。如果英特爾願意,它們甚至可以直接收購聯發科,這樣一來就能直接吃掉20%的市場占有率,況且,這家台灣公司并不是個财務包袱,它們一直在盈利。

眼下,聯發科的市值約為110億美元,即使英特爾花200億美元直接将其收購,也比每年在移動業務上損失30億美元好。如果這一收購成真,英特爾還能大大削減晶片的研發經費,用低價來沖擊市場。

換帥救不了移動業務

近日,媒體曝光了一份英特爾的内部備忘錄,倫杜琴塔拉在上面寫道:“在産品和使用者決斷力上的不足讓我們的産品在競争中喪失了優勢。”最近的benchmarks測試也證明了這一點,英特爾最新的Atom Z350晶片在性能上被骁龍820甩開了一大截,對英特爾來說,現在想在移動晶片業務上急起直追,恐怕有點晚了。

是以,挖角高通高管并不能拯救英特爾的移動業務,它必須做出巨大的調整,比如收購聯發科,或者直接放棄這一市場。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