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果說有一天我靈機一動想到去執行這個做法,那就是在裝。這個方法大家都知道,但是不一定會去做,我們立馬去做了,主要也是受了些刺激,被别人找到一些問題。于是我們就在想,我們部門有好幾個測試小組,為什麼我們不自己來個左右互搏呢?
正好雙11剛結束的時候有點時間,那好,我們就做做看。最後的結果遠超我的預期,在幾天的時間裡,我們累積發現了63個問題,确認的有效問題47個。有25個子產品參與,14個發現了問題。當然這些問題有多種類型,包括一些體驗類的問題,有很多是非常有價值的。這結果真是讓人又喜又憂,不過從這個方法的角度,是完全的被證明了。
我稱這個方法為“換人如換刀”,實際操作中也有一些思考和考慮,不妨拿出來探讨。
1.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工作的效率,深入的了解業務,以及和對口産品和開發的協作,很長一段時間,每個功能點會有一個比較固定的test owner。
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但是缺點也很明顯:
- 會有審美疲勞,一些問題可能覺得不是問題
- 每個人有自己思維的盲點,很多路徑考慮不到,測試用例評審也隻能幫到一部分。
- 團隊成員間對功能子產品互相的了解不夠,遇到邊界的問題容易遺漏
2. 如何來劃分範圍?
完全的散打,每個人随意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子產品? or 逐個的制定owner,事先完全的分好?
最後我們選取了中間路線,首選做跨地域(正好我們有兩個地域的團隊)的切分,兩地呼喚,在這個基礎上,每個人來挑選對方的子產品,先到先得。
背後的思考是需要有一定的覆寫度,但是又有一定的趣味。
3. 按地域切分會引起一些不好的氛圍嗎?
我其實擔心過,但很快不是很擔心。異地團隊的溝通和融合确實不容易,不過之前已經有了比較好的基礎,而且大家都是站在一個比較堅實的想把事情做好的基礎上,另外我們的導向上也是完全正向的。
另外, 其實有一定的競争是一個良性的張力,就像前一篇(http://blog.csdn.net/superqa/article/details/41330225)提到的,是一個發現更多bug的動力。
實際的結果證明,這方面也沒有出現問題。
就在剛剛寫的時候,我在想,其實還有更多的玩法,就是可以從不同的次元劃分,比如M,ipad,android,ios等等。
4. 需要feedback。
收到問題的同學需要像開發接到bug一樣,給出是否是問題,如何處理等回報。這樣是跟進問題本身,也是對發現問題的人的尊重,對别人勞動的尊重。
5. 我們還設立了一個獎,發給發現bug最多的人,“樂于助人獎”,幫助别人發現TA的子產品的問題,其實就是在幫助别人。 這是個導向的問題。
6. 不要求全
很難每個人都那麼徹底的參與,可能因為不了解,可能因為手頭有别的事情,可能真的發現不了問題。看大的方面。
7. 不用去挑戰
每個正常的被别人發現問題的人都應該會有一些動力去做得更好。
下次再嘗試一些不同的細節的操作,這個應該可以作為一個保留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