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佛教居然是這樣看待“安樂死”的!

  佛教如何看待“安樂死”?

  佛教認為一般來說應該采取保護生命的做法,但是各個情形又不相同,是以必須分别地看待。在很多情況中,公式化的答案是不存在的。如果我們知道處在昏迷或極大痛苦中的某個人将會轉生到更為快樂的環境,那麼我們由悲心出發可以考慮使用安樂死的方法。然而,由于我們大多不具備這種神通,是以施行安樂死究竟對他們是有益還是有害就很難知道了。先前的不善業完全有可能成熟而使他們轉生于更差的環境,何況病人擺脫昏迷後再活上許多年的情況也是有的。

  如果能了解人身的價值——人身對于修習成佛之道(菩提道)的寶貴性,人們就有可能把苦的條件轉為修道的助緣。例如,有些人或許卧床不起,但是如果他們的心還很明了,就可以修持佛法、增長功德、淨除惡業、修習菩提道,實際上,他們可能比忙于奔波的人更有時間來做這些事。有些佛教修法中特别能幫助人們為轉逆緣為道,我們可以學習這些方法并轉述給重病者。我與昏迷過的曾經作過交談,有幾個人說,他們在昏迷時對于環境是有知覺的,是以,在昏迷者身旁誦經或持咒對他們可能有幫助,即使他們神志不清,聽到佛法後也能在他們心中留下好的種子。

  如果人們對可能發生的重傷或重病立下醫療取舍原則的志願書,那麼,在不幸的事情發生時,就能減輕家屬的焦慮。在沒有希望康複的情況下,不采取維持生命的措施不是殺生的行為,這隻是順其自然,這樣作可能比使用那些強烈的措施更能使病人平靜地去世。然而,一旦使用了維持生命的方法,問題就複雜了。總之每種情況都需要分别地考慮,因為其中包含許多因素:臨終人的意願、病勢的輕重、神志清醒的程度、病人為死亡作準備的程度、情緒狀态以及家庭在感情與經濟上的負擔。總之沒有一個答案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形,在面臨左右為難的抉擇時,我們必須用最大的悲心與智慧來行事。

  因為用于醫學研究與保健的經費是有限的,我們的社會應該把資源多用在生前護理與教育上,以便能提高生命的品質,這樣,在臨終時人們就不會有這麼多倫理與感情的困惑了。

  ——摘自土丹卻準法師的《大乘精髓及日常實踐》

  現代醫學常常辯論有關'安樂死'的道德觀念,佛教的觀點是站在哪一方呢?

  一個生命在甚麼時候完結,是該生命的業力及因緣所生,并不應由另一個人決定。其它的宗教及社會觀點衲不欲多言,衲也不太知道佛教以外的人如何處置這個問題。由佛法的角度去看,任何殺生的行為,包括自殺,都是佛陀禁止的不善業。由輪回的角度來說,一位衆生的痛苦并不限于今生。這些痛苦源自他的過去業力,是以最終也必須一己承擔,旁人是幫不上忙的。即使我們基于悲心,把他的生命終止了,并不代表我們就解決了他的痛苦。業力是逃不了的,這些苦報在他的下一生或未來生一樣會再呈現,單單把他殺了并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源,而且還會為他的未來生帶來更大的痛苦。衲不是在說這些人是活該受苦的。我們三寶弟子要培養自己的悲心,但悲心還要配合智慧才有用處。如果你明白輪回及業力的規則,便會知道把病人或自己殺死并不能帶來幫助,隻會把痛苦增加及拖延而已。以上乃依佛法中之輪回及業力的教法而說。如果不依輪回及業力去說,又不視這種行為是殺生的話,衲也就無話可說了。

  ——摘自祈竹仁寶哲《祈竹仁寶哲文集·獅吼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