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融合,共築同一片藍天

作者:上觀新聞
融合,共築同一片藍天

融合,這兩個字,意味着什麼?

在由徐彙區民政局、徐家彙街道、浦銀金租、聯勸公益基金會、明彙兒童發展中心共同打造的徐彙區首家寶藏小屋,我們找到了觸動心靈的溫暖答案。

“星語心願”

今年13歲的李昊燃,是個多次參與寶藏小屋活動的孩子。不過,和其他參與活動的普通孩子不同,他是一名患孤獨症的特殊孩子。

李昊燃的媽媽淩女士是在孩子三歲時發現他和其他孩子不一樣的。當時,幼稚園老師和她說,活動時這個孩子總是不聽老師的指令。去北京的醫院确診後,才知道孩子患的是孤獨症。這些年,淩女士體驗到了孤獨症患兒家長的各種難,但她堅持送孩子去上海的一家孤獨症兒童康複機構——三葉草兒童康健園定期訓練和康複,到了讀書的年齡,又送他到董李鳳美康健學校,現在孩子已經在這所啟智學校讀五年級了。

在得知所在社群建起了一座寶藏小屋,淩女士就想讓自己的兒子也能參與進來。她坦言“開始真的挺有顧慮,怕人家不接受孤獨症兒童”,但事實上,寶藏小屋不僅設有針對孤獨症等困境兒童的心理輔導室,還熱情歡迎小昊燃參加适合他的各類活動。

淩女士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第一次參加的蛋糕DIY活動。看得出來,孩子盡管在語言交流上有障礙,但臉上還是流露出興奮的神情。和其他孩子不同,昊燃的注意力更難以集中,沒一會就不耐煩了,但指導老師和志願者還是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帶他用奶油做出簡單的裱花。終于,一個不那麼完美但卻獨具匠心的蛋糕制作完成。看到孩子的作品,和孩子一遍遍互動交流的浦銀金租志願者李緣,竟然比孩子還激動。這将近2個小時的時光,讓她看到了孤獨症兒童是多麼特殊的一個群體,孩子在活動結束後對她說的一聲謝謝,更是深深地觸動了她的内心。

融合,共築同一片藍天

淩女士說,她特别感謝寶藏小屋對孩子的這份接納,讓特殊孩子融入了普通孩子,這對他的成長,有着不一樣的意義。“這是一種特殊與普通的融合,彌足珍貴!”淩女士說。她帶着昊燃,後續還參加了趣味運動會、武警部隊參觀等活動,回家後問孩子“下次還參加嗎”,孩子興奮得直點頭。在她看來,孩子每次活動的堅持和無形中的期盼,表達出的不正是孤獨症兒童的“星語心願”嗎?

淩女士特别感慨地說,不論是寶藏小屋的老師和志願者,還是社群的居民,都對孤獨症兒童和家長,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關心。有的時候,當孩子在路上發起了小脾氣,大家不僅不會投來異樣的目光,反而會說,“不要緊,讓孩子多出來走走,尊重孩子”。這樣的話,每每讓淩女士感到格外溫暖。

“共有一個家”

在徐家彙街道社群主任陳向琴看來,還有一種融合,在社群裡溫暖地滋長,這就是非滬籍居民與本地居民的融合。而寶藏小屋,同樣成為促進這種融合的紐帶。

今年43歲的趙華,是2017年從四川成都來上海創業的,成立了一家軟體開發公司。趙華坦言,作為來滬創業的新市民,開始的幾年,忙着打拼市場,還要張羅找房子、孩子入托等各種事情,和社群的鄰居們很少有交集。

但當他和孩子一起參加了寶藏小屋的幾次親子活動後,情況不一樣了。在活動中,他和更多的家長熟識了起來,也對社群的大事小情知道得更多了,更主要的是,社群百姓變得親近起來了。有時,當他因為工作繁忙不能照看孩子,可以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給隔壁鄰居,有時,當别的孩子獨自參加活動,他也會主動地幫助照顧。他成了一名社群志願者,疫情特殊時期,主動承擔起送菜、核酸等工作,這下,院裡院外、樓上樓下的鄰居們都熟悉了這位熱心的四川人。“參與社群服務的經曆,讓我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也讓我收獲了鄰裡們的信任以及許多幫助。社群,真的就是一個溫暖、質樸的大家庭!”趙華說。

融合,共築同一片藍天

另一位社群居民陳琴女士,對寶藏小屋,也有自己的一番感受。她在帶着兒子參與寶藏小屋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寶藏小屋的活動很神奇,無形中,成為了親子融合的催化劑,孩子變得更懂事了。她講起了今年父親節前的一次親子活動,活動的内容是帶孩子們DIY一件創意T恤,作為給爸爸的父親節禮物。她的兒子平時和爸爸交流很少,在兒子眼裡,“爸爸就知道工作而且還那麼嚴厲”,是以去參加活動前還有點不太情願。在這次活動中,當老師和孩子們動情地說起爸爸的角色意味着什麼時,孩子們似乎都打開了一個發現好爸爸的開關,紛紛在互動中,說起了平時被忽略的小鏡頭小細節。陳琴女士的兒子意識到,“原來爸爸看上去嚴厲,其實心中對家庭有着這樣的一份愛”。她的兒子認真地設計起T恤,在T恤上專門畫了一顆愛心,還寫上了“super dad”的字樣。回家後,當爸爸收到了兒子的原創節日禮物後,眼睛瞬間就濕潤了。

融合,共築同一片藍天

寶藏小屋,在一點一滴中,将融合理念,傳遞到參與活動的家長和孩子們心中。而融合發展的社群治理新理念,也充分彰顯着,社群是我們共有的一個家,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

欄目主編:陳敏 文字編輯:俞宏浩

專題      

來源:作者:徐梓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