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電商平台都在發展全品類,相同點都是從自己的使用者中轉化,穩定原有使用者,轉化到其它品類!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來源:聚草堂電商
新蛋,你們聽過麼?最早進入中國做電商平台的,當年在美國也不把亞馬遜放在眼裡,它專注電子這塊,戰略是專業電子産品!結果呢?你們應該好多年沒聽過它家了!市場佔有率幾乎沒有了!因為有人調研過全品類的平台和單一品類的平台,發現,全品類的商家的轉化率,高出單一品類的,不知多少倍!
慢慢的,這個道理被大多電商平台認可!于是全品類大戰打響了!!!
你們還記得,當年京東要做圖書,跟當當之間的摩擦麼?圖書是當當的主業,而是京東的副業!拼起來,那是要當當的命啊!從商家競争來說,京東等于拿一個自己不重要的類目,去打擊當當一個重要類目,而當當卻無還手之力!因為它隻有一張牌!以緻于當當後來跟國美合作對抗京東!但京東強的是3C,國美是家電,也打擊不了京東!合作以失敗告終!當當跟落水狗一樣,現在又找了一号店聯盟。。。還是沒用!當當沒有京東的戰略眼光,看不到自己的危機!當當比京東還早很多年就上市了!但現在身邊都是狼的時候,戰略還不變,就危險了!後來,蘇甯主動向京東挑戰,政策是打擊京東的3C,蘇甯有300億現金,一年虧10個億,還要虧30年!誰能抗衡?是以這個事,真的讓京東緊張了!京東還想着上市呢?半路殺出個蘇甯來。蘇甯敢站起來挑戰京東,完全是想找一個最強大的對手,來提升自己的身價。
很多時候,你的對手有多強大,也說明了你自身的實力。
蘇甯也料定京東不敢正面應戰。主要是原因是京東要上市,不能傷了元氣,跟蘇甯比虧,他是比不過的,虧得越狠,它越上市無望。再說蘇甯已經是上市公司,本身也是一個積聚現金流非常厲害的工具,京東根本就不一定是對手。那麼,京東應該怎麼辦,才能讓蘇甯知難而退呢?高手對招,當然要攻擊對方的最緻命處。是以京東開始攻擊蘇甯的家電類産品,揚言任何家電産品,都比蘇甯低100元,24小時比對價格,否則對應的采銷都被開除。但是呢,蘇甯和京東,都是聰明人,生意人,都不傻,真這麼拼,誰也占不到便宜,兩虎相争,必定兩敗俱傷。而且這個事,還鬧騰到商務部長那裡,最後出來調停,這事才結束了。隻是在微網誌上打打口水戰。後來,根據行内了解,這又是一場精心的營銷策劃,京東和蘇甯雙赢。是以,如今,京東和蘇甯都在加快全品類的步伐。 蘇甯收購了紅孩子,補充了母嬰類産品;甚至曾經準備收購新蛋網,看中了新蛋的3C類優勢,但新蛋老闆拒絕了,人家不願意賣。 京東也發展了圖書影像等等3C以外的品類,還有京東超市,補充了食品百貨類,就是怕有一天1号店來制約它.線上發展全品類的競争, 還不夠,又打出了O2O的口号,發展線上線下,橫向縱向,都發展完善,以防有一天被人打敗。
這是從大電商平台之間的競争,來說,發展全品類的好處。
那麼,從使用者的角度,為什麼全品類的發展,是有優勢的呢?
大家可以看看淘寶,為什麼流量是最大的,使用者是最多的?
淘寶建立了一個平台,讓各種商家進入,就解決了全品類的問題。 就能得到最多的使用者群體。而B2C平台,之前是靠自營發展全品類項目,後來,覺得速度又不夠快,因為對手更快。 是以,現在幾乎所有B2C電商,自營的同時,又發展了第三方,即店中店。為什麼呢,就是利用第三方商家,加速全品類的發展步伐。 至于以後全部變成淘寶這樣的,全部是第三方,還是全部變成自營,這個沒有答案,他們也不清楚,是以先做了再說。京東,卓越亞馬遜,當當,1号店,蘇甯易購,新蛋,易迅,等等,都在發展第三方開店。那麼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我們也是喜歡全品類的商家,而不是所謂的專一,專注。這個 ,主要是由使用者的需求多樣化,懶惰,消費習慣,幾個因素決定的。這3個因素,決定了全品類的平台,轉化率會高于單一品類的平台。這3個因素,一一分解講起來,内容非常多。這裡不細說。你們細想,你今天去新蛋買台電腦,不可能每年或每月都去買電腦吧?當你需要日用百貨呢,需要各種其它購買物品呢,我再換一家? 那麼,我們為了買電腦去新蛋,買日用品去1号店,買3C去京東,買奶粉去紅孩子,那不累死了。那我不如全部去淘寶買呢?但淘寶買也累,每個商家都有一個信任過程。 如果隻是一個商家,我要買的基本能買到,多麼省心啊。 這個也是為什麼,天貓也搞了一個天貓超市。這樣對于消費者來說,隻要我信任了天貓超市裡的東西,我挑起來就快啦,我不管你誰發貨的,我就認準了天貓超市了。既然,挑産品速度,和結算的速度變快了,轉化率,不就高了麼???
淘寶為什麼要分離出一個天貓出來?大家想過麼?
從資本角度來說,它要讓使用者下單更快,那麼資金周轉得也越快。 想使用者下單更快,那麼就解決一個信任的問題。天貓都是企業經營,有10幾萬的壓金,再加上天貓的各種偏向使用者的制度,都加快了使用者的下單速度。但是,使用者相對淘寶來說,對天貓的信任度強多了。 再但是,使用者對整個天貓來說,信任度又不夠,因為使用者要對一個個商家走一個信任的過程,那很累的,周期也很長。是以,天貓解決了全品類的問題,但還需要更新這個項目,再分離,比如天貓超市。 就像我們線下的超市,其實都是各個不同的供應商的商品組成的嘛,但顧客不管這些呀,我隻信任你超市就行了啊。 如果你把它分成一個個商家,恐怕顧客購買速度就沒那麼快了。還有現在的天貓電器城,我沒了解是什麼情況,如果也是像天貓超市這樣的類型,那麼也在解決全品類更新的工作。
全品類的發展,首先是為了滿足使用者的多樣化需求。
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為了保證自已辛苦獲得的使用者不會被競争對手搶走。這 個結論,可以舉一個事例來說明. 比如,我今天一直在京東買3C産品,結果有一天,我結婚了,有孩子了,那麼我的消費方向,就可能是母嬰類的産品了, 那麼,我會去1号店,因為它家最專業,最值得我信任。 結果,我發現1号店也賣3C産品,而且跟京東是一個的品牌型号,也一樣值得我信任,奶粉我都信得過,還有什麼信不過的。 發現價格也不貴,結果就順便從1号店買了,那麼很可能我以後都去1号店購物了。
每個小商家,結合在一起,成全了淘寶的全品類的戰略。
起初京東這些電商,也沒有發展全品類,但到一定規模,他就需要了。為了保護自己的果實。就像我上面所說的,如果品類不齊全,也會造成顧客流失。 要知道,使用者都是花費很大成本撈回來的。如果流失了,倒閉起來是非常快的。
零售平台,産品不是自己的,他們唯一的價值是,擁有自己的使用者。如果使用者流失了,就是死期到了。
是以全品類的戰略,說白了是使用者之争。搶使用者和保留使用者。
現在我說說第三塊,就是1号店是怎麼維護母嬰這塊的。1号店,是以食品百貨,這個點,起家。 它的主要客戶群60%~70%為女性,年齡為20~35歲。
顧客組成:
20%為忠誠的老顧客;
20%為要拉攏的新顧客;
60%是需要被轉化的顧客。
20%為忠誠的老顧客,用一些積分獎勵制度,本來可以穩定住了。是穩定的銷量來源。20%需要拉攏的顧客,這個擷取的方法很多,不過目前電商局勢,基本是從别人電商那裡搶了,這個成本很高,但一直會做下去。
60%需要被轉化的使用者。說明什麼?占比60%,這是1号店的最重要的任務。 如果不轉化,可能流失,以前的錢白花了,如果轉化成功,就進了那個20%忠誠客戶行列,銷量更穩定,利潤更高。
而且電商整個的工作核心其實就是:擷取新使用者(不管你采取什麼手段,這個工作不能停);
篩選和培養出忠誠使用者;轉化那中間人群進入忠誠客戶行列。最終的目的,讓所有客戶都變成忠誠使用者,都不要流失。但是,以上的種種動作,全部要建立在使用者資料的擷取和研究上。 這不是一般商家能做到的。但是,這個思路是沒有錯的。 需要技術手段和分析能力。1号店,也在走全品類的道路。 理由跟我上面分析了解的一樣。 這條路必須要走。用1号店的話來說,它賣食品百貨不賺錢,而它賣3C是可以赢利的。1000塊水,幾大箱就裝滿倉庫了, 但1000塊可能一條耳機。。。是以從倉儲成本上來說,賣食品百貨成本太高太高, 而且食品百貨,可能還需要冷藏技術,保鮮技術,等等,都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