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利偉回憶火箭加速:短短一刹那,五髒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作者:文不談史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個“關注”,聽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時,還能擷取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2021年10月15日晚,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前,踏着歌聲,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身穿航天服,緩緩的步入人們的視野。

在歡送的氛圍中,楊利偉和翟志剛緊緊相擁。

18年前,也就是2003年10月15日,同樣在問天閣前,航天員楊利偉将搭乘神舟五号飛船進入太空,那一次是翟志剛來送楊利偉出征。

楊利偉回憶火箭加速:短短一刹那,五髒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相似的場景,不同的人,不變的是一代又一代航天員們對于探索宇宙的渴求,作為“中國首飛太空第一人”,後來當楊利偉在自傳《太空一日》中,向我們描述了當年飛船起飛時驚心動魄的場景:

當時在飛船上的楊利偉到底經曆了什麼呢?他為什麼可以被選入中國首飛梯隊成員,成為“中國首飛太空第一人”呢?

從飛行員到航天員的跨越

1965年,楊利偉出生于遼甯省綏中縣的一個教師家庭裡。綏中縣南臨渤海,北枕燕山餘脈,可謂是靠山鄰水,地理位置極好。

楊爸爸感覺小時候的楊利偉性格比較内向,也不愛說話,男子漢膽量不足,是以從小就帶着他去爬山、遊泳,利用各種地形優勢來鍛煉楊利偉的身體。

漸漸地,楊利偉被帶的也喜歡運動了,尤其是酷愛各種探險活動,他會經常在沙灘上奔跑,也會和同學們一起去山上拜訪名勝古迹,楊利偉的性格變得開朗外放了起來。

楊利偉回憶火箭加速:短短一刹那,五髒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小時候的楊利偉會有很多的理想,而這些理想都是基于他所看的各種電影,看到《雞毛信》時,他将自己封為兒童團的團長;看完《鐵道遊擊隊》後,他又想成為一名火車司機了。

外界紛紛雜雜,楊利偉健康茁壯的成長着。

而對于成為一名飛行員,楊利偉從來沒有想過,甚至高中時代的楊利偉相比于理科,更喜歡的還是文科。

他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喜歡看書,也喜歡寫作,甚至他之前寫過的作文還被收錄在《作文集》中,是以他一直以為自己以後也會從事相關的職業,而成為一名飛行員對于當時的他來說太過于遙遠。

但事情就是那麼巧,它的走向往往出乎人的意料。

楊利偉高三那一年,空軍來招收飛行員,在應屆畢業生中進行選拔,楊利偉報了名。

楊利偉回憶火箭加速:短短一刹那,五髒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都知道選飛的要求極其嚴格,淘汰率也很高,楊利偉對此也沒有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層層嚴苛的選拔也沒有刷掉他,他留到了最後。

1983年6月,18歲的楊利偉在高中畢業之後成功的進入到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

四年之後,他從中國人盡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順利畢業了,之後他成為了一名飛行員,先後駕駛強擊機和殲擊機。

1995年9月份,一個改變楊利偉命運的機會來了:

而當時已經累計安全飛行1350小時的楊利偉順利入選了。

由飛行員跨度到航天員也不容易,他們這些候選人要經過反複的測試、檢查,有關于航天的生理功能名額和心理素質測試都要達标,不僅要達标,還需要優秀。

楊利偉回憶火箭加速:短短一刹那,五髒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而楊利偉也順利的通過了各項選拔測試,于1998年成功的成為了中國第一代預備航天員中的一位。

持續26秒的POGO振動

2023年10月15日上午九時整,火箭伴随着巨大的轟鳴聲開始起飛了。

楊利偉坐在駕駛艙裡面,渾身緊繃,,畢竟中國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成功的登上過太空,他将是第一人。

剛開始的時候,他并沒有感覺身體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飛船甚至飛行的比電梯還平穩,他感受不到晃動,周圍也沒有什麼壓力,楊利偉慢慢的将繃緊的肌肉放松了下來。

可就是當飛到空中約三四十公裡的時候,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的抖動了起來,楊利偉知道是産生了共振。

這種叫做POGO的振動是大型液體火箭飛行過程中遇到的一個不容忽視的低頻振動問題,它會使得火箭的振動環境惡化,造成敏感元件和儀器裝置受損,不僅如此,對于載人航天上的飛行員來說會讓他們承受超出人體承受能力的振動。

楊利偉回憶火箭加速:短短一刹那,五髒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對于人體來說,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就會讓人很敏感,而這時候的振動疊加在大約6G的負荷上,也就是說他身上大概壓了有六個人,内髒跟着外面一起共振,十分難受。

這次的共振大概持續了有26秒,在這26秒之中,每一秒對于楊利偉來說都是煎熬,承受不住的他差點以為自己要過去了。

26秒之後,共振結束,他突然感覺到身體放松了下來,剛才所難以承受的壓力仿若不存在,在那一刻,楊利偉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輕松與舒服。

因為當初通過大螢幕傳回到地面的畫面是定格的,是以大家看到的是楊利偉閉着眼睛一動也不動的場景,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裡。

楊利偉回憶火箭加速:短短一刹那,五髒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而對于當時的情況,有人這樣描述道:

楊利偉以為這是正常的現象,飛船起飛的時候就是這樣的,但其實不是這樣的,起飛階段發生如此劇烈的共振是不正常的現象,這在當初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為了讓中國的航天員們不再承受這樣的痛苦,火箭院人下定決心要攻克這一難題,他們從源頭出發,找到了“病根”可能是出現在氧化劑上。

在進行了理論的分析之後,他們做了一個試驗,試驗結果證明問題就出現在POGO振動上面。後來火箭院研制團隊對火箭的助推器蓄壓器做了改進,将兩個膜盒改為一個,是以在神六飛行時,震動量級和時間都有了大幅度的縮小,航天員反應振動輕多了。

等到了神七之後,研制團隊又将助推器蓄壓器改成了“變能量蓄壓器”,這一次航天員們就沒有感受到共振了。

楊利偉回憶火箭加速:短短一刹那,五髒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聶海勝在後來給出的回報是:“我們乘坐的火箭非常舒适,幾乎感覺不到振動。”

這說明,我們的航天技術一直在改進,世界級的難題已經被我們攻克了,而這是幾代航天人共同努力所得到的結果。

驚心動魄的返航之旅

在太空中的楊利偉不像是傳說中的那樣能看到萬裡長城,但是他能看出中國的每個省份,看出各大洲和各個國家的方位。

有時候他還能看到舷窗外飄過的東西,那些東西類似于棉絮,大的像是指甲蓋般,小的就像是米粒,無一例外,當它們從窗外飄過的時候,楊利偉聽不見撞擊窗戶的聲音。

但是除去這些之外,還是會突然出現敲擊聲,楊利偉吓了一大跳,他說不出來那是什麼聲音,也不知道它是從哪裡傳來的,而這種聲音在之後的神六和神七中也出現過。

楊利偉回憶火箭加速:短短一刹那,五髒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飛船繞地飛行十四圈,在飛船飛行的時候,楊利偉其實是可以休息六個小時左右的,但是他隻休息了一個多小時,就開始忙了起來,他忙着記錄資料,而這将成為日後改進航天技術的第一手資料。

終于在10月16日淩晨5時35分,楊利偉收到了地面的訓示,北京航天指揮中心發出了“傳回”的指令。

接着,楊利偉調轉飛行軌道,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開始為傳回地面做準備。

約半個小時之後,飛船進入大氣層,由于受到空氣的阻力,速度驟減,楊利偉又開始承受住巨大的壓力了。

與此同時,舷窗開始出現裂紋,它正在承受着1600—1800攝氏度的高溫,是以舷窗外面的防燒塗層開始燃燒了。

等到飛船穿過“黑障區”的時候,這時候距地面大概四十多公裡,速度已經降了下來,外面的動靜也小了下來。

在距離地面大概十公裡的時候,楊利偉必須要抛開降落傘蓋了,他抱着操作盒,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到什麼階段就按照訓示進行什麼操作。

楊利偉回憶火箭加速:短短一刹那,五髒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但是飛船落地所造成的沖擊對人體的傷害還是很大的,它在落地之後被彈了起來,之後再次降落,這時候楊利偉聽見了外面傳來了聲音,他知道他成功了,他安全的回到了地面上。

結語:

楊利偉作為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同時又是中國首飛第一人,對于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他之後,我們才更加的有信心送出一批又一批的航天員去太空探索宇宙的奧秘,他象征着中國航天走向太空的成功,承載着中華兒女樸素的飛天夢想,曆史将永遠記住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