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場鬧劇?南韓驗證LK-99不是常溫超導體,研究團隊内讧,釋出者失聯

一場鬧劇?南韓驗證LK-99不是常溫超導體,研究團隊内讧,釋出者失聯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馬歡

從7月底開始,南韓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在arXiv發表兩篇論文,聲稱成功合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室溫常壓超導體LK-99,轟動了科學界,也引發了全民吃瓜、争相“煉丹”的熱潮。

然而,這個研究的可行性和真實性出現了反轉。

據韓聯社8月3日報道,南韓超導低溫學會當天應詢表示,南韓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團隊所合成的“LK-99”并非常溫超導體,因為它并沒有表現出超導體的特征。

該委員會此前解釋稱,超導現象意味着特定物質會消除電阻,并産生擠出内部磁場的“負效應”,但在與LK-99相關的視訊和論文中,并沒有出現這種邁斯納效應。

與此同時,南韓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内讧一事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該研究團隊的成員對韓聯社表示,這篇論文存在缺陷,是團隊中的一名成員未經他們同意擅自發表的,目前已向arXiv要求撤下論文。

這也讓被讨論得沸沸揚揚的LK-99事件,蒙上了一層疑雲。

怎麼回事

南韓研究團隊發表論文的網站是arXiv,這是預印本文獻庫網站。所謂預印本,就是指尚未經過同行評議,沒有在正規科學期刊上正式發表的論文初稿。

7月22日,南韓團隊在arXiv發表的第一篇論文作者是3個人,分别是:首爾量子能源研究中心材料科學家李碩裴(Sukbae Lee)、曾任職于南韓電子通信研究院的金賢卓(Ji-Hoon Kim),以及高麗大學研究教授權英完(Young-Wan Kwon)。

一場鬧劇?南韓驗證LK-99不是常溫超導體,研究團隊内讧,釋出者失聯

南韓團隊在arXiv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截圖(圖源:arXiv)

兩個多小時後,上傳了第二篇内容更詳盡的論文,論文作者變成了6人: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仍是李碩裴和金賢卓,第三作者權英完被美國威廉瑪麗學院實體學家金铉德(Hyun-Tak Kim)替代。

另外還增加了李碩裴和金賢卓的同僚林成妍(Sungyeon Im)、安秀敏(SooMin An)、歐根浩(Keun Ho Auh)。

一場鬧劇?南韓驗證LK-99不是常溫超導體,研究團隊内讧,釋出者失聯

南韓團隊在arXiv發表的第二篇論文截圖(圖源:arXiv)

前後兩篇論文因為作者和發表時間的不同,在網上引發了各種聯想和猜測。

7月28日,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李碩裴對韓聯社透露,arXiv發表的第一篇論文,其實是未完成的作品,團隊并沒有打算這麼早公開。

“(第一篇論文)是權英完教授在沒有征得其他作者允許的情況下,擅自發表的。團隊現在已經要求arXiv将該篇論文撤下。” 李碩裴說道。

李碩裴還表示,團隊整理研究成果後,将發送給正式的學術期刊,經過同行評審程式後,就會得到學界評價。

另一作者金賢卓在接受美國科學媒體采訪時也證明,論文還存在“很多缺陷”,是在未經他本人允許的情況下發表的。

金賢卓透露,權英完曾擔任量子能源研究中心首席技術官(CTO),但在4個月前便辭職了,目前與團隊無關。

至于陷入輿論風波的權英完,目前則處于失聯狀态。高麗大學對韓聯社表示,無法與權英完取得聯系。

一場鬧劇?南韓驗證LK-99不是常溫超導體,研究團隊内讧,釋出者失聯

(圖源:南韓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團隊的視訊截圖)

雖然南韓團隊已要求網站撤下論文,但截至目前,arXiv網站上仍能搜到上述兩篇論文。隻不過,網站紀錄顯示,第二篇論文曾于7月29日進行更新。

據韓聯社8月3日報道,南韓超導低溫學會當天應詢表示,南韓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團隊所合成的“LK-99”并非常溫超導體,因為它并沒有表現出超導體的特征。

該委員會此前解釋稱,超導現象意味着特定物質會消除電阻,并産生擠出内部磁場的“負效應”,但在與LK-99相關的視訊和論文中,并沒有出現這種邁斯納效應。

那些年南韓科學界踩過的坑

這并不是南韓第一次在科研方面引發如此大的争議。

早在2005年,當時的南韓“幹細胞之父”、首爾大學教授黃禹錫就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宣稱“成功地以患者體細胞克隆出人類胚胎幹細胞”,轟動世界。

這一研究意味着,以後将可能從病人(如癌症患者)身上取得細胞,克隆培植成幹細胞組織,使受損的器官得以治療。這對于醫學界來說,無異于一次巨大的變革。

一場鬧劇?南韓驗證LK-99不是常溫超導體,研究團隊内讧,釋出者失聯

南韓生物科學家黃禹錫(圖源:社交媒體)

然而,首爾大學卻在2005年12月投出了重磅炸彈。校方聲明,黃禹錫教授及其科研隊伍關于胚胎幹細胞的研究成果純屬有意捏造。

面對指責,黃禹錫承認在編造科學資料過程中扮演了某種角色,宣布辭去首爾大學教授的職務,并向國民道歉。

此後,南韓政府取消了黃禹錫的“最高科學家”稱号。首爾中央地方法院之後作出判決,以侵吞研究經費和非法買賣卵子罪,判處黃禹錫有期徒刑2年,緩期3年執行。

黃禹錫事件轟動全球科學界。《紐約時報》表示,這樁醜聞影響了南韓科學界的形象,甚至讓國際頂尖科學期刊《科學》和《自然》開始重新審查自己的論文接收程式。

但南韓科學界的争議仍在延續。

2022年7月,據南韓媒體報道,南韓首爾大學人工智能(AI)研究團隊6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展示了一篇優秀論文,次日就被指控抄襲。

該論文被指抄襲了約10篇其他論文,有些段落甚至一字不改直接照搬。被剽竊的論文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多倫多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多家學術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彼時南韓科學資訊通信部長官李宗昊之子,也是問題論文的作者之一。

後續處理結果是,該論文很快就被撤回,論文第一作者、在讀博士金某在社交媒體承認錯誤,并将所有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

南韓媒體仍然擔憂,這次論文抄襲風波會演變為第二次“黃禹錫事件”,再次重創南韓在科研領域的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