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少女, 收到500條不堪入目的私信……

作者:哔哔精兒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少女, 收到500條不堪入目的私信……

暑假期間,網絡成了未成年性騷擾的“重災區”。無論是女孩還是男孩,當他們暴露在社交平台上時,也将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級婚姻家庭咨詢師

........................................

朋友12歲的女兒,在網上被騷擾了。

起因是女孩在XHS上有賬号,平時會刷動漫、手帳攻略、奶油膠之類的手工視訊,有幾次在首頁發了比較模糊的自拍。暑假一個人在家,父母也很難時刻監管。

偶然有一次她透露說,有陌生網友給她發私信,誇她“真可愛”,并說“我給你買新衣服”、“發張照片看看”等等,她會跟對方聊幾句。

這可把我朋友吓壞了,趕緊檢查女兒的賬号。才發現女兒收到了很多不少私信,其中一個要和女兒“談戀愛”,女兒還發了一張清晰自拍,還有一個直接問她在哪裡要來找她!

“我女兒隻有12歲,她在社交平台寫自己14歲,對方說自己是18歲。不過在我女兒承認自己隻有12歲時,明顯感覺對方慫了,也不再主動找女兒聊天。”

朋友趕緊給女兒進行安全教育,并為她設定了賬号的隐私功能。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少女, 收到500條不堪入目的私信……

朋友在群裡吐槽這件事,引起了不少女孩媽媽的恐慌。大家都很無奈,女孩子很難不被社交平台的内容吸引,與此同時也将她們暴露在危險之中。

去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公布一則資料:最近5年,利用網絡“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的犯罪分子高達1130人,他們強迫14歲以下孩子發送隐私部位的照片、視訊、裸聊甚至發送淫穢對話。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少女, 收到500條不堪入目的私信……

「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協會」釋出的報告顯示: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共有996名未成年人遭受侵害,其中加害人為網友關系的有147起。陌生人、網友作案的占比,已經超越了熟人作案,列于首位。

其中有2成的受害者是男孩。

網絡竟成了未成年性騷擾的“重災區”。現在正值暑假,孩子們用社交平台的時間遠超學期中,這給了不法分子“可趁之機”。

身為父母我們如何保護孩子免遭網絡騷擾?

一則女性調研

發現的暗黑現象

有一則播客揭露了未成年性騷擾真相,名為“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女孩,有無數男人急不可待想要睡我。”大家可以搜尋一下原片。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少女, 收到500條不堪入目的私信……

一個女性調研小組,為了調查不同人被性騷擾的程度,假裝四種女性人設在網上活動,分别是:

  • 穿着性感火辣的成熟禦姐
  • 又酷又前衛的亞比風女孩
  • 普通加班社畜女孩
  • 穿着寬松服裝、看不清身材曲線的16歲未成年高中生

調研小組發現:前兩類女孩受到性騷擾的程度,遠低于後兩類。

為什麼16歲女高中生收到的騷擾資訊比性感辣妹還多?從業人員覺得或許是這個年齡太青春靓麗了,于是決定把人設下調到14歲。

萬萬想不到的是,年齡下調後,整個事件開始朝黑暗罪惡的方向發展。

短時間内,這名“14歲國中女生”收到的騷擾資訊呈幾何級增長,将近500名成年男性給她發來性邀請,而且内容不堪入目。

這些性邀請主要分為兩類——

第一類,洗腦。

他們試圖說服女孩相信“你身邊的女孩都在被人睡”、“女孩想要賺錢就必須陪人睡覺”、“大家都在做這些事”,以此來增加與女孩發生關系的可能。

第二類,誘惑。

他們僞裝成和藹可親的大哥哥、好叔叔,誇贊女孩可愛漂亮,邀請女孩出來逛街、買零食、買衣服,許諾要給女孩零花錢,一步步接近女孩。

這些男性中有人在聊天時承認,自己和13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發生過性關系。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少女, 收到500條不堪入目的私信……

圖文無關

研究者得出結論:“看起來好控制”才是性騷擾犯罪者的真正犯罪動機,而非“看起來性感又漂亮”。

未成年人之是以收到這麼多的性邀請,或許是因為在犯罪分子眼中,她們天真不谙世事,說什麼都信,引誘她們的成功率更大,而成熟辣妹卻很難相信犯罪者的鬼話。

網友@梁州Zz爆料,自己一段時間卧底戀童群,發現5萬活躍成員,都熱衷于“狩獵”未成年人。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少女, 收到500條不堪入目的私信……

他們把未成年人稱為“白菜”,每天在群内交流經驗、傳授心得、發視訊照片,并且用一套固定流程進行“狩獵”:

第一步,假扮成20多歲的知心哥哥,跟孩子套近乎;

第二步,引誘孩子換情頭、打語音,給孩子買禮物、彙零花錢;

第三步,誘導孩子拍私密照、裸聊、文愛,最後上升到發生性關系。

這些犯罪分子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約見面讓白菜住你家,好好養大,就當童養媳……18歲就放她出去幫你賺錢。”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少女, 收到500條不堪入目的私信……

一旦未成年人落入他們手中,他們有無數方法可以避人耳目,“我準備買輛SUV”;“多買避孕藥,我都是讓她們吃藥”。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少女, 收到500條不堪入目的私信……

作為父母,我們多少知道這個世界對孩子并不安全,但很多時候,我們還是低估了人性醜惡的程度。

什麼樣的孩子

會成為犯罪份子的獵物?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女孩”的女性調查人員發現,對未成年人實施性騷擾的男性,看起來跟我們周圍最普通的異性并沒有什麼不同。

這則調研給女性調查人員帶來的心理陰影巨大,如今她們坐在地鐵上,看着周圍男性會心生恐懼,因為分不清他們到底是人是“鬼”。

究竟什麼樣的孩子,會成為犯罪份子的「獵物」?

  • 第一,家庭對孩子情緒感受關注較少,孩子覺得自己被忽略。

電影《信任》中,14歲的安娜是最容易被忽視的老二。媽媽不準她穿帶蕾絲花邊的内衣,爸爸沒空聽她聊學校發生的事情。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少女, 收到500條不堪入目的私信……

《信任》劇照

生活中,她找不到可以了解自己的人,也得不到關注,直到她遇到了網友“查理”。

35歲的查理僞裝成16歲高中生,做她的情緒垃圾桶,贊美她很漂亮,還偷偷送給她性感内衣。僅僅幾周,查理就把安娜引誘進了酒店。

當安娜知道查理是一個“狩獵”未成年人的慣犯,接近她不是因為愛她時,她崩潰了。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少女, 收到500條不堪入目的私信……

孩子并不清楚人性有多惡,他們内心充滿對世界美好的期望。父母的了解可以幫助他們慢慢認清這個世界,一旦家庭環境缺乏關注,孩子就很容易迷失自己,被壞人蠱惑。

  • 第二,孩子缺乏自我保護觀念,父母缺席性教育。

很多父母并不清楚,性教育到底該怎麼做。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指出:性教育,不隻是告訴孩子哪些部位不要随便讓人碰,也包括身體權利、性别平等、人際關系、健康尊嚴等。

比如,男孩要尊重女孩,女孩也要尊重男孩;孩子為人處世要有底線,不能被人牽着鼻子走;孩子想要什麼可以跟父母說,不要放下尊嚴讨好别人。

性教育越早開展越容易達成。當孩子開始對性感到好奇,父母就要大大方方向孩子解釋男女之間的事了。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少女, 收到500條不堪入目的私信……

房思琪曾經尋求父母的幫助,卻被告知:性教育給那些需要性的人

  • 第三,孩子太懂事乖巧,在成長環境中習慣讨好别人。

很多傳統父母,物質上竭力滿足孩子,但精神上需要孩子反過來滿足自己。這些父母不知道怎麼處理負面情緒,把焦慮、憤怒、不安一股腦兒丢給孩子,讓孩子替自己消化。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養成讨好模式,習慣性照顧他人感受,對不适、委屈、憤怒等情緒感到很陌生。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少女, 收到500條不堪入目的私信……

被性騷擾時,一些孩子其實覺察到不對勁,但不知道自己這股情緒到底是什麼,懵懵懂懂的,于是不清楚該不該告訴父母,也不曉得自己該做出什麼反應。

這些孩子非常容易遭受性騷擾,他們習慣做“好孩子”,不敢做“壞孩子”,去攻擊、反抗試圖傷害自己的人。

就像一名讨好型人格的網友,講述自己被房東抓胸,第一反應竟是打圓場說“謝謝”,之後才後悔為什麼不反抗。

孩子尚且年幼,遇到危險做不到那麼沉着冷靜,幫助孩子避開威脅的,更多是本能反應和習慣模式。如果孩子習慣讨好别人,遭遇危險時也會表現得怯懦隐忍。

網絡時代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宜疏不宜堵

在網際網路時代,孩子要面對來自各方的“凝視”。想要安全地全身而退,不僅需要父母的保護,還需要父母引導孩子勇敢表達拒絕,讓孩子可以第一時間想出保護自己的辦法。

對此,我有三個建議:

首先,不要吝啬誇獎孩子好的地方,多表達支援和欣賞,建立充滿信任、溫暖的親子關系。

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十幾歲的孩子,如果總是想着“不該冒犯别人”、“害怕被斥責”、“不希望被讨厭”,怎麼能做到當機立斷地保護自己呢?

哪怕是成年職場人士,總擔心丢飯碗,面對職場性騷擾,也很難勇敢捍衛自己。

是以,身為父母,平時就要多關注孩子的煩惱,多傾聽孩子的心聲,減輕孩子的心理包袱。

如果發現孩子被性騷擾卻不說,不要斥責孩子“懦弱”,而是表達安慰、支援和關心。如果不希望孩子懦弱可欺,就經常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建立開明、溫暖的家庭關系。

然後,大方向孩子解釋男女敏感詞。當孩子開始對性感到好奇,父母就要交給孩子關于身體的知識了。

比如,告訴孩子身體的每個部位、每個器官都有名字,性器官也不例外;教育孩子了解不同性器官的功能,每個性器官可能遭遇什麼危險,應該怎樣去預防。

如果覺得不好意思,可以借助繪本、視訊課和老師的幫助。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最終要指向一個結果:孩子知道怎麼保護自己的隐私,不會給人發裸照、身體照。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少女, 收到500條不堪入目的私信……

台劇《她和她的她》,拍出了房思琪的故事

鼓勵孩子有自己的主見,讓孩子不必對父母唯唯諾諾、噤若寒蟬,這樣孩子才能真正依賴、信任父母。

很多孩子看起來聽話,其實遇到事隻會說“随便”、“不知道”、“聽你的”,這多半是因為父母太喜歡“包辦”了。

比如保護孩子這件事上,包辦的父母會杜絕孩子的網絡社交,從根源上切斷孩子和犯罪分子的聯系,但這等于也切斷了孩子培養自我保護能力的機會。

相比起來,我更傾向于允許孩子适度上網,培養孩子的主見性,使他們能判斷對錯善惡。

如果孩子能夠在遇到危險時,第一時間告訴父母,這件事就不會在他心裡留下創傷。還能給他學個經驗教訓,知道以後該如何識别歹人,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

鼓勵孩子表達主見,适度允許孩子自己做選擇、做決定,就是在發展孩子這項能力。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少女, 收到500條不堪入目的私信……

《嬌慣的心靈》一書也認為,保護孩子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幫助他們隔絕一切苦難

最後,希望大家能把這篇文章轉發出去,讓更多父母、老師和孩子讀到它,了解未成年人網絡性騷擾,更深入地了解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更全面地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保護孩子。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