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日記中分享一下我在《惢客》書中關于惢客與征信差別的上半部分内容。
很多人聽到惢客這個“證明誠信”的項目,第一個反應就是征信。其實,惢客與目前的征信體系還是有一定差別的,或者說惢客的模式是國家全局征信體系的一個補充。
個人認為,未來,國家征信體系建設可能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資料信用生态(交易後 - 資料采集與信用畫像)。
由于我國目前的國家征信體系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甚至是萌芽探索階段,主要的探索方向是通過大資料技術建立資料肖像和信用畫像,征信大資料的主要采集入口多來自金融和政務領域,場景較為單一。而過于注重對于人的信用畫像描述又極易出現“盲人摸象”式的跨場景、跨次元的誤判。比如:一個人在信用卡上的借還業務中獲得較高的信用分,并不代表這個人做生意、開飯店就誠信。
是以,在本階段中期,則會出現“場景化”的多元信用資料模型的采集和建立。但是,由于中前期的資料采集方式更多的基于第三方的曆史靜态資料,加之,使用者資料隐私的保護,使其很難通過第三方平台來強制擷取使用者資料,這極大的影響到了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确性。
是以,在本階段的後期,信用資料的産生是由交易雙方的使用者出于對彼此雙方信用的擔憂而自願産生的,就這使得信用資料的采集由被動變為了主動。如:惢客借條版塊,被借方出于對借款方不還的擔憂和痛恨心裡,會要求對方通過惢客借條的限制工具來建立信用資料。
第二階段、規則信用生态(交易中 - 誠信公式)。
在第一階段,雖然有了信用資料和信用畫像的參考,但是,仍會出現兩個信用空白,一個是無信用資料産生的空白,另一個是曆史信用資料的不可預見性空白。通俗點說,就是一個人之前是好人,但之後可能會變成壞人,或者說一個人之前做了10件好事,但是,并不能保證這個人之後就不會做壞事。
在第一階段,征信的重心是“對人不對事”,而在第二階段,征信的重心則是“對事不對人。”這就使得我們不是給靠譜的人定标準,而是給靠譜的事來定标準。
在這個階段,惢客的誠信公式(第三方規則生态)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階段、社交信用生态(交易前 - 社交信用生态)。
我們都知道,建立國家征信體系的目的不僅僅是讓不誠信的人“混不下去”,更主要的是讓能夠證明誠信的人獲得“誠信紅利”。是以,前兩個階段的努力終歸是為第三個階段來服務的,而第三階段的核心就是誠信紅利。沒有證明的誠信不叫誠信,同樣,沒有紅利的誠信,也不叫誠信。而誠信紅利的載體就是社交信用生态。在惢客中,将會通過惢客五要素(誠信公式、認知自媒體、貼标簽、社交信用貨币和一人一生一賬戶機制)來建構具有多元度社交信用門檻的社交信用生态。
是以,惢客與目前征信階段的大資料征信還是有一定差別的,主要表現為五個差別:
1、在“戰略定位”上的差異分析
【差異點】:征信(目前)以“資料驅動”為主導,而惢客以“規則驅動”為主導。
這是惢客與目前的資料征信最本質的差別。
由于我國目前的國家征信體系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甚至是萌芽探索階段,主要的探索方向是通過大資料技術建立資料肖像和信用畫像,前期征信大資料的主要采集入口多來自金融和政務領域,場景和次元較為有限,随着采集技術和采集範圍的逐漸普及,基于大資料的征信系統對于信用畫像的描述将日漸成熟,但其“對人不對事”的信用評估機制隻能将其卡到事前和事後,而在事中則留下了“規則誠信”的信用空白。
而惢客主要依賴 “誠信規則”作為驅動,通過“全民協作+粉絲共治”模式共建一個能夠證明誠信的第三方規則生态。惢客要做的是為目前大資料征信提供一個有效的補充,為國家征信體系建設的第二階段的探索提供一個實驗室,同時,惢客還要做中國“誠信版的fda”,通過“華為+小米+諾貝爾”的模式為給各行各業的靠譜來定标準,進而為各行各業來制定能夠證明誠信的誠信公式,最終讓不誠信的人混不下去,讓誠信的人獲得誠信紅利。
2、在“獎懲機制”上的差異分析
【差異點】:征信(目前)主要是以“刑、法、規、限”等懲罰機制為主,簡單來說是以“尋找污點”為主,側重于“懲罰”不誠信的人。而惢客則是通過“人、情、事、利”等獎懲并存的機制既可以“尋找污點”又可以“尋找亮點”,更側重于“獎勵”能夠在誠信公式中證明誠信的人。
由于我國的征信體系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是以,我們現階段征信的目的還無法完全做到讓誠信的人獲得自己的誠信紅利,隻能側重于讓不誠信的人混不下去,最典型的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來限制老賴寸步難行。不過,在我們生活當中,有90%以上的誠信違約都在刑、法、規、限之外,像社交誠信問題、職業誠信問題、商務誠信問題、民事誠信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按下來我們來看看三個例子,
例1:朋友之間借錢、欺騙、違約等,很多時候,對于不還錢的行為,由于金額不大,礙于情面且起訴成本過高,一般都隻當買了一個教訓。不但變向的助長了這些人繼續行騙的嚣張氣焰,還可能使他把身邊的親戚朋友都騙了一個遍,而且,更可怕的後果是讓大家喪失了相信能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卻得不到幫助,真正能還錢的人,卻得不到朋友的相信,無法借到錢。
例2:在公司上班被拖欠工資的問題,有時會出現這兩個結果,一個是通過正常申訴手續解決,“企業償還工資,再炒你鱿魚”的雙輸結果。另一個是忍受,緻使拖欠工資“變本加厲”,當有5個月工資沒有發的時候,“工資累積綁架”就産生了,老闆通常會說要麼拿2個月工資走人,要麼繼續在公司拖欠着。雖然,事小,但有時卻會釀成一場場社會悲劇。如:有人數次讨薪未果後,跳樓自殺。如果追溯原罪,欠薪的老闆是罪魁禍首,甚至是間接的殺人犯,但是,欠薪的老闆卻并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
例3:就是扶老人怕被訛的老大難問題。
上述行為雖小,但其打擊的輻射面卻很大,由其是對整個社會造成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都是屬于核彈級别的。另外,還有一些“普遍性違規、選擇性處罰”等普适性問題,如:部分行業性法規出于嚴謹性考慮制度設制的很完美、天衣無縫,但因監管成本過高,出現監管不及時、監管不到位等選擇性執法的問題,也不是目前的征信能夠解決的。
由此可見,目前的征信機制難以解決,因為,單純的懲罰機制并不能激發大衆參與和大衆創新,而惢客的誠信紅利卻可以激發全民參與和萬衆創新。在惢客的生态中,可以把這些問題一一解決,惢客并不是單方面的對不誠信的人進行懲罰,而是讓能夠證明誠信的人獲得誠信紅利。另外,惢客中的誠信公式并不是由惢客一方或幾方來制定的,而是一個全民的、開放的、發酵性的生态。惢客通過“全民協作+粉絲共治”的方式為各行各業建立能夠證明誠信的“誠信公式”,而誠信公式這個杠杆就可以輔助國家征信體系解決90%以上的小誠信問題!
到此,上半部分就分享完了,在今後的日記中,有機會再分享下半部分的内容。
最後,分享今天日記的感悟:“未來,國家征信體系建設可能會分為三個階段:資料信用生态、規則信用生态和社交信用生态。”
好了,今天的日記就寫到這裡,《惢客創業日記》咱們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