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東交通大學:以主題教育為引領 推進美麗校園建設走在前

作者:中國新聞網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華東交通大學全面準确把握主題教育的目标要求,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調查研究,深入基層查實情、摸實況,剖析造成能源消耗、環境問題的深層原因,制定對策,把調查研究成果轉化為推進節約型、生态型校園建設的強勁動力,以實際行動打造美麗校園。

摸準問題、找準對策,推進節約型校園建設出實招

近年來,随着辦學規模日益擴大,學校資源供需沖突日漸突出。如何解決能源消耗總量過大、增速過快、經費過高問題,打造節約型校園、推動學校高品質發展,成為華東交通大學後勤保障中心黨總支查擺問題清單的首個項目。

學校節能工作存在什麼問題?下一步如何深化?帶着這些問題,後勤保障中心黨總支成立調研組,分别以解決“用電管理缺乏健全的管理體制,節電措施還不夠有力”“用水粗放造成校園水資源浪費”等問題為突破口,深入基層進行專項調研,力求在調查研究中掌握“真情況”、發現“真問題”、找到“真辦法”。

調研發現,缺乏科學化、制度化管理,新技術、新産品節能改造運用較少,節能教育舉措不足是造成能源浪費的主要原因。

從用電情況看,學校用電消耗占全校能耗總支出占比71.9%。同時,存在用電系統效率不高、用電和節電措施不足、節能的自覺意識和行為仍有欠缺等問題。

從節水情況看,通過實地走訪、資料統計、對比分析等方式,調研發現以下問題存在:經過長年運作,校内水設施老化嚴重,在輸配水和用水環節不同程度存有跑冒滴漏、用水效率低等問題;先後發現130餘處無法肉眼探知的曆史地下暗漏;校内用水管理欠缺智能化方式,日常管理仍依賴于人力,在技術上、硬體上沒有解決。

根據調研發現的“疑難雜症”,調研組立足學校實際,研讨出台了一系列切實舉措。在節水方面,引進全省首家“效益分享型合同節水項目”。安裝智能遠傳計量水表186套、智能探漏監控儀120餘隻,更換老舊水閥190餘個、室内節水終端器具1.8萬餘隻,完成室内管道及用水器具維修2400多單,利用壓力恒定調壓閥新技術解決日漏水500餘噸學生宿舍10餘棟;開發智慧節水管理平台、中水及綠化噴滴灌技術建設,實作節約超45%的節水經費實際效益,超額完成用水節約目标。在此基礎上,建章立制,對用電定額有償使用開展調研,制定管理辦法,科學細化定額方案;進一步加大節電執行力度,落實《華東交通大學節能工作考核實施細則》規定,定期開展節能巡查,對巡查到的不節能行為給予全校公開通報;目前學校正在更新智慧節能監管平台,實作每月校内用電排名公示,将年度用電定額名額考核結果納入校各部門綜合考核體系中。為鞏固調研成果,讓美麗校園建設可持續,調研組還進一步優化能源管理,着力推動節能技術創新,學校在分區分戶分項計量的基礎上,更新改造智慧節能監管平台,利用“雲管理”智能化技術,增加計量監控節點,實作資料實時性、穩定性,優化了能耗運作。采用合同能源BOT模式營運直飲水、學生宿舍空氣能洗浴項目,校區全面采用LED路燈照明,對路燈實行雙回路(時間與光照)控制,增加10組無人值守無負壓水泵裝置,實作了水電節約可持續。

這一系列“操作”下來,節能效果顯著。以今年5月-6月為例,同期對比2022年,節約水量164584噸,節省水費541642.8元,達到人均日用水93升的好成績,大幅度低于江西省高校定額130升/天先進名額值。學校先後獲得全國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機關、江西省水效領跑者、江西省節水型高校等榮譽。力争2023年實作年節水100萬噸的目标。

學習經驗、總結做法,推進生态型校園建設見實效

“學校有湖泊、山體、沖溝等複雜地形,給校園生态建設帶來了一定難度,對比美麗江西華交篇章的建設要求,校園綠化還有不小差距,名貴樹種養護和病蟲害防治專業性不強,垃圾分類工作還不夠完善……”在調研分析會上,後勤中心負責人程志賢說,“我們必須通過調研探索學校綠化相關問題的有效解決辦法,建設更加宜學、宜教、宜研、宜居的校園環境,提升師生的幸福感、歸屬感,這是我們的本職、本分”。

調研的第一步是“走出去”。調研組赴5所姊妹校、林科院、市政園林等機關調研,實地學習先進經驗和有效做法,探讨如何把成功經驗引到學校、落實到解決問題。

在規劃上,依托江西和學校厚重的文化底蘊,積極培育綠色校園文化載體,力圖生态環境有效改善。修訂綠化養護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方案,完善資訊資料庫,修訂《校園綠化養護管理細則》等制度,開展古樹名木病蟲害防治、土肥水管理、疏枝等養護管理,制定方案,明确任務,責任到人。

在垃圾分類方面,已按規範配備四分類垃圾桶、實驗室有害廢棄物暫存櫃和餐廚垃圾收容器,引進智慧管理系統和機械化作業裝置,推動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促進資源回收利用,形成全校動員、全員參與、協同推進的垃圾分類氛圍,有效推進學校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

現在,走進校園,風景如畫、綠樹成蔭。校園綠化面積已達136萬餘平方米,綠化率達55%,綠化覆寫率達68.5%,校内種植喬木類植物約107個品種,喬木總數30000餘株,基本形成四分建築、三分綠地、二厘清池、一分山林的格局。近年來,學校精心設計校園景觀布局,使學校與山水相融共生,努力打造校園“最美生态打卡地”,油菜花田、海棠林、銀杏林、櫻花林、香柚林、荷花景觀等成為了“新晉網紅”,提升了校園文化品味和生态、人文景觀。傍晚時分,校園内不少師生在散步休閑,惹來客羨慕:校園内有美景,推窗見綠、出門進園,交大師生好福氣。

環境育人、服務育人,推進後勤服務水準提升務實功

“育新人,首先要育人心。學校不僅是校園,更是學園、家園,隻有發揮好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的作用,才能真正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該校黨委書記柳和生說。

提升服務能力和品質也是學校後勤保障中心主題教育的重要課題。依托完美校園APP線上報修平台,形成了24小時線上、線下報修體系,簡化流程、快捷響應,每月完成近3500單報修。為解決學生宿舍購電不友善問題,及時推進智能電表改進項目,目前項目實施已經過半,8月中下旬傳遞使用;為提升師生用餐品質和滿意度,嚴格執行“限高保低”、一進制雞蛋及免費湯等政策;及時解決下水管道堵塞污水橫流問題,確定周邊環境整潔及師生身心健康;開展售電錯時延時服務,并覆寫周末節假日,友善師生用電需要;推出“愛心共享雨傘”及“小助手”微信群,拉近距離,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态、消除安全隐患;在各教學樓值班室設定師生應急服務點,免費為師生提供打氣筒、訂書機、針線包等應急用品;推出“青春遠航,華交‘味’你餞行”活動,為5763名畢業生準備暖心餐券,實行畢業生“愛心專車 暖心送行”義務送行李活動……通過一系列務實舉措,切實把學習成效展現到服務品質提升上。

推出按克取餐、人臉支付服務是學校發揮環境育人作用的創新舉措。學生隻需首次就餐時完成賬号注冊,取餐前,通過登記資訊和掃描人臉綁定餐盤,就可以自助打餐。“我們以前在視窗買飯,打了很多,自己吃不完,肯定會倒掉,自從食堂采取了自助模式之後,首先,我們就能夠按照自己的需求來,吃多少,打多少,就不會造成糧食的浪費。”該校學生陳娟說。

每年開展義務植樹,開展節能低碳主題班會、CD光牒行動等師生互動活動。如今,共護“校園綠”已經成為了該校師生共同的職責使命與自覺行動。“江西最美環保人”、人文學院教師甘黎黎把環保教育融入課堂,指導學生開展環保科研和環保宣傳,深受學生喜歡,學生們自發從節約一張紙、一滴水做起,開展“節能宣傳周”“節水周”“節能随手行”“地球一小時”“廢品換盆栽”等特色活動,讓綠色發展理念入耳、入腦、入心、入行。

“我們始終堅持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理念,持續深化學生需求導向,将更多的資源、管理、服務下沉到學生最需要的地方,努力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該校副校長楊德敏說。(馬莉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