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交換機、路由器、集線器的差別一、功能上的差別二、網絡分層

        上一篇文章我們講了将兩個系統連接配接在一起用的是虛拟交換機,那為什麼不是虛拟集線器或者虛拟路由器呢,這裡還是有所不同的,接下來就要講一講他們三者的差別。

一、功能上的差別

        路由器,在功能上來講就是一個收發資料的一個裝置,不過和其他兩種不同的是他是連接配接區域網路和廣域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一個工具,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小山村連接配接城市的唯一中轉站。而交換機和集線器就想是村子和村子之間的公路,連接配接的是區域網路的内部。那麼交換機就相當于各個村子的路都是一樣的馬路,而集線器就相當于從馬路中分出去的小路,并且村子越多,路越窄。

         路由器是工作在網絡層的實體裝置,而交換機是工作在鍊路層的實體裝置,集線器是工作在實體層的實體裝置。那麼這些層又是怎麼區分的呢?

二、網絡分層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開放系統互連)七層網絡模型稱為開放式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是一個邏輯上的定義,一個規範,它把網絡從邏輯上分為了7層。每一層都有相關、相對應的實體裝置,比如路由器(網絡層),交換機(資料鍊路層)。OSI 七層模型是一種架構性的設計方法 ,建立七層模型的主要目的是為解決異種網絡互連時所遇到的相容性問題,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幫助不同類型的主機實作資料傳輸。它的最大優點是将服務、接口和協定這三個概念明确地區分開來,通過七個階層化的結構模型使不同的系統不同的網絡之間實作可靠的通訊。

     以下來自百度百科:

交換機、路由器、集線器的差別一、功能上的差別二、網絡分層

實體層

        OSI的實體層規範是有關傳輸媒體的特性标準,這些規範通常也參考了其他組織制定的标準。連接配接頭、幀、幀的使用、電流、編碼及光調制等都屬于各種實體層規範中的内容。實體層常用多個規範完成對所有細節的定義。示例:Rj45,802.3等。

資料鍊路層

         它定義了在單個鍊路上如何傳輸資料。這些協定與被讨論的各種媒體有關。示例:ATM,FDDI等。

網絡層

        這層對端到端的包傳輸進行定義,它定義了能夠辨別所有結點的邏輯位址,還定義了路由實作的方式和學習的方式。為了适應最大傳輸單元長度小于包長度的傳輸媒體,網絡層還定義了如何将一個包分解成更小的包的分段方法。示例:IP,IPX等。

傳輸層

         這層的功能包括是否選擇差錯恢複協定還是無差錯恢複協定,及在同一主機上對不同應用的資料流的輸入進行複用,還包括對收到的順序不對的資料包的重新排序功能。示例:TCP,UDP,SPX。

         其他三層的解釋見百度百科。這裡由于集線器是實體層的,是以,基本就是對于資料的轉發的作用,而交換機是工作在資料鍊路層的,是以對于包的轉發和資料的傳遞做的就更加的好,而路由器是網絡層的,主要就是協調兩個網絡之間的資料交換的,是以他們在網絡中是各司其職的。

分層的好處:

        建立七層模型的主要目的是為解決異種網絡互連時所遇到的相容性問題。它的最大優點是将服務、接口和協定這三個概念明确地區分開來:服務說明某一層為上一層提供一些什麼功能,接口說明上一層如何使用下層的服務,而協定涉及如何實作本層的服務;這樣各層之間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互連網絡中各實體采用什麼樣的協定是沒有限制的,隻要向上提供相同的服務并且不改變相鄰層的接口就可以了。網絡七層的劃分也是為了使網絡的不同功能子產品(不同層次)分擔起不同的職責,進而帶來如下好處: 

 減輕問題的複雜程度,一旦網絡發生故障,可迅速定位故障所處層次,便于查找和糾錯;

 在各層分别定義标準接口,使具備相同對等層的不同網絡裝置能實作互操作,各層之間則相對獨立,一種高層協定可放在多種低層協定上運作;

  能有效刺激網絡技術革新,因為每次更新都可以在小範圍内進行,不需對整個網絡動大手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