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胡欽太:“十四五”如何建設高校資訊化隊伍?

01高教資訊化是"探路者"和"排頭兵"

《中國教育網絡》:站在2020年這個曆史關口,您對中國的教育資訊化尤其是高教資訊化截至目前的發展有一個什麼樣的評價?

胡欽太:我國教育資訊化經過幾十年的風雨曆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資訊化發展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資訊化事業更是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取得了全方位、曆史性成就:“三通兩平台"建設與應用快速推進、資訊技術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大幅提升、教師資訊技術應用能力明顯提升、資訊技術應用水準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等"五大進展”。

高教資訊化可以說是我國教育資訊化發展的"排頭兵"和"探路者",經曆了從起步階段的基礎設施建設,到以業務系統為核心的數字校園建設,如今已發展到以深度融合和創新驅動為特征的智慧校園建設階段。近年來,高等教育資訊化線上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智慧課室建設、知識社群與科研服務、資料/業務中台建設、校園辦事"一網通辦"等多個方向取得了明顯突破,迎來了又一個快速發展時期。

《中國教育網絡》:今年也是教育資訊化"十四五"規劃的編制之年,結合此次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您認為中國的教育資訊化發展的趨勢會展現在哪些方面?

胡欽太:從總體來看,教育資訊化與國家發展和技術進步呈現整體上的拟合共振。大資料、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漸成為"新常态",校園資訊化生态環境建設呈現更多的"新基建"發展理念,融合創新等已經成為教育資訊化内涵發展的重要趨勢。新冠疫情給教學資訊化一個"大考"和"實戰"的機遇,必将對未來教育教學模式帶來革命性的影響。我認為這種革命性影響應該主要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資訊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内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作用将更加凸顯;

第二,教育資訊化與經濟社會全局資訊化發展的聯系将更加緊密、互動将更加頻繁、邊界将逐漸淡化,教育資訊化開放發展生态将加速形成;

第三,教育教學模式将發生革命性變革,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逐漸成為主流;

第四,基于大資料、人工智能、區塊鍊等新技術的智能教育将有效支援學習的個性化和精準化,同時将促進基于過程資料智能分析的學習評價方式變革;

第五,優質教育資源極大泛在化和普惠性将進一步加強,智能教育将在消除城鄉教育鴻溝,推動中國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國教育網絡》:對于處于"雙一流"大潮的中國高校來說,您認為資訊化對于具體的院校未來發展的意義何在?您對各高校編制本校資訊化"十四五"規劃有些什麼樣的建議?

胡欽太:毫無疑問,資訊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最明顯的主題與特征之一。無論從國家、社會、行業還是到具體機構,資訊化都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發展要素。對于處于"雙一流"大潮的中國高校來說,要早日實作"雙一流"目标,就必須要加快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教育資訊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顯著特征,以教育資訊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選擇。

與其它行業相比,高校資訊化工作尤其具有特殊性和全面性。其它行業資訊化發展相對而言可以重點聚焦,如金融業、交通業的資訊化可以重點聚焦在提供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但高校資訊化建設必須兼顧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和現代化治理等多個方面,且由于各所高校的發展定位和優勢特色不同,很難形成标準化的發展模式,是以資訊化對于高校而言應着重從促進學校内涵發展和改革創新的角度出發。換而言之,未來一所高校的資訊化特色很可能就展現了高校的辦學和發展特色。

基于上述分析,高校在編制本校"十四五"規劃時,應把資訊化規劃作為一個重點專項規劃提出。資訊化規劃要展現、圍繞和聚焦學校特色優勢和"十四五"戰略發展重點,要結合學校自身發展實際,精準地提出學校現代化建設和改革發展戰略任務的資訊化實作路徑和方法。

要完成這樣高度和有生命力的資訊化規劃,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要形成學校全局視野、多元主體參與的資訊化規劃範式;
     二是要結合學校"十四五"發展重點任務,積極提出系統樞紐、梳理重點任務、發展特色和推進路線的資訊化視角和方案;
     三是宏觀的資訊化規劃重在内涵,重在驅動,重在落實,可以不用過多反映技術實作細節,但資訊技術部門要把握技術實作的動态實效性,要對規劃落地的技術依托做到心中有底;
     四是要認識到資訊化具有連接配接和融合的特點,不能做孤立的資訊化,一定要注意學校資訊化内外部環境的融合、資訊化服務與使用者使用習慣和體驗的融合、資訊化發展與網絡安全和個人隐私保護的平衡。
           

02高教資訊化隊伍建設的六大痛點

《中國教育網絡》:高校資訊化建設離不開高素質的資訊化人才隊伍,您長期在一線對此有相當的研究和觀察,能否為我們描摹一下目前高校的資訊化隊伍普遍情況?

胡欽太:據我觀察,高校資訊化工作可以依托的人才隊伍主要分為三類:

  • 第一類是在學校資訊化部門的專業全職人員,
  • 第二類是分散在黨政管理部門和教學科研機關的兼職資訊員,
  • 第三類是企業合作或外包服務的駐校開發維護人員。

整體上看,高校資訊化人才隊伍目前存在以下問題:

  • 一、規模相對較小,難以滿足各校資訊化發展需求;
  • 二、結構存在缺陷,普遍缺少領軍人物和開發人才;
  • 三、工作定位不高,職稱晉升和薪酬激勵制度受限;
  • 四、人才流動不暢,人事制度和市場期望存在鴻溝;
  • 五、創新能力不強,鼓勵創新和成果轉化管道不順;
  • 六、工作缺乏協同,統一認識和全局推進還有困難。
  • 現在來看,這些問題尚沒有出現結構性破局的迹象。

《中國教育網絡》:您認為目前高校資訊化隊伍建設的方向何在?

胡欽太:從學校發展需求角度講,目前高校對資訊化的要求已經從

服務支撐逐漸上升到業務融合、改革創新驅動階段

,是以學校的資訊化人才隊伍建設也必須要做相應的調整和轉型。與前幾年相比,高校資訊化出現了一些明顯變化趨勢,比如

維護和服務逐漸趨向第三方專業外包服務

,學校各項工作對資訊化應用靈活開發、快速上線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校越來越期待兼具統籌協調、業務了解和資訊化布局的資訊化複合型人才。這些變化表明,

未來高校的資訊化力量一定是朝着更靠近學校業務發展主線、更靠近師生公共服務、更靠近教學科研機關的需求方向發展,這可能就是變革與創新的方向。

近年來,廣東工業大學在學校層面上加大對教育資訊化工作的力度,提高學校資訊化工作的認同感,增加資訊化從業人員自豪感與積極性;學校在職稱晉升方面設定了相關的類别,目前正在探讨設定資訊化工作教授級進階工程師,解決資訊化隊伍評定正進階職稱天花闆問題;待遇方面,學校逐漸開展參照社會薪酬标準招聘資訊化專業人才的嘗試,希望能取得滿意的成效。

03未來隊伍建設應做好兩個"平衡"

《中國教育網絡》: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提出了教育資訊化2.0;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其中特别提到加快資訊化時代教育變革。在這個大背景下,您認為相比于教育資訊化1.0階段,2.0階段的教育資訊化隊伍應該具備哪些特征,他們又應該從哪些方面對接教育現代化?

胡欽太: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是在教育資訊化1.0曆史成就基礎上實作新跨越的内在需求,重點在于在

新時代背景下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和體系重構

。要實作這一宏偉目标,教育資訊化隊伍的變革與創新必須先行。

前面講到的高校資訊化人才隊伍的現狀和問題,是高校資訊化發展轉型過程中一個階段或一個時期内客觀存在的。資訊化發展階段的螺旋式上升、高校對資訊化了解和需求的變化最終會倒逼高校資訊化隊伍發生質的變化。當然,變化發生的速度既取決于學校上司層的思維決策,也取決于資訊化隊伍的自身改革。勇于擁抱改變、敢于自我革命、擅于送出"答卷"應該是這支隊伍的基本特征,這樣的資訊化隊伍能夠更快地走上良性的正向循環,因為他們能夠得到來自學校的更多支援。

要對接教育現代化,未來高校的資訊化隊伍發展要适當做兩個層次的區分和平衡:

一支隊伍是學校的資訊化服務大團隊,應該把學校内跟資訊化相關的服務整合起來,包括桌面環境支援、網絡接入、雲資源申請、一卡通服務、資訊化應用、空間使用申請、線上教育支援、教育訓練服務、安全保障等,并建構完善的使用者服務對接體系。大服務團隊要強調專業化、有些服務甚至可以考慮外包,它的好處是能夠充分整合服務資源,優化服務流程,還能為使用者提供泛在一緻的資訊化服務;

另外一支隊伍是資訊化規劃、設計、協調和推進隊伍,這是一個做"加分項"的創新團隊,需要緊密跟蹤學校實際需求,解決學校實際問題,這支隊伍要具備初創企業的朝氣和勇氣,既要有發現問題的全局視野格局,又要有協調各方的魄力,還要有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教育網絡》:相比于海外名校比較成熟而且龐大的資訊化隊伍,您覺得中國高教資訊化隊伍建設有哪些方面值得借鑒;我們的特殊之處何在,應該實作哪些立足于國情、社情、校情的"進化"?

胡欽太:海外高校的資訊化隊伍建立的初衷并非瞄準資訊化,而是讓專業的服務隊伍做好校園綜合服務工作。受資訊技術起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影響,資訊化更早地受海外高校服務隊伍重視,是以,海外高校的資訊化隊伍和資訊化建設的起步比國内高校要早,積累比國内高校要成熟一些。國外高校資訊化隊伍在資訊化能力整合程度、公共服務優化、原始技術創新、高科技成果孵化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國内高校資訊化建設雖然起步比較晚,但跟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同步,因而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辦實事的國情特殊性推動了大規模、标準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資訊化應用的快速普及,很多國外高校幾十年演進的工作,我國高校在十幾年時間内就完成了。

與國外高校相比,我國高校資訊化隊伍職能分塊現象仍然存在,協同作戰和體系化創新能力不足,接下來,我們要不斷吸收借鑒國外高校資訊化隊伍建設的先進經驗,推動資訊化隊伍"去行政化、重服務化"改造,促進資訊化隊伍的專業聚集和能力整合,建構更加開放的資訊化創新體系,培育高科技企業孵化能力,以服務為切入點整合學校的資訊化資源,更快地實作國内高校資訊化軟實力的提升。

作者:王世新

來源:《中國教育網絡》(7月刊)